第86章 那就增商税(1 / 1)

“本王觉得,增税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

赵勉瞳孔微缩,严震直也露出震惊之色。

显然,他们都没想过增税的事情。

严震直再次上前行礼:“殿下,增税绝非易事。”

“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家根本,还请殿下深思熟虑。”

“这不是小事。”朱允熥微微一笑,“农民的税,增不得!”

“那就增商税。”

“我朝商税税率仅为三十税一,实在太低。”

“我打算今后改为十五税一。”

严震直满面震惊,赵勉则陷入沉思,似在计算些什么。

“殿下!”许久后,赵勉开口道,“如今商税仅占全国税收的百分之五左右。”

“即便将商税加倍征收,也只能让朝廷的收入增加百分之五,仍是杯水车薪。”

朱允熥早已胸有成竹。

他的计划一旦实施,商税比例必然大大提升。

但此刻无需告知赵勉。

因为他还有别的目的需要达成。

他笑道:“那就采纳赵大人的另一建议,印钞!”

赵勉面露喜色,严震直却大惊失色,急道:“殿下,万万不可!”

“不必多言!”朱允熥摆手说道,“本王心意已定。”

严震直伫立不动,沉默良久。

赵勉则满脸笑意:“殿下英明!”

然而,他的笑容转瞬即逝,变得僵硬。

只听朱允熥正色道:“先前宝钞提举司所印宝钞,民间多不认可。”

“加之印量过大,实际价值已不足十分之一。”

“如今重开印钞,当有新面貌。”

“本王决定废除宝钞提举司,另建大明银行,负责新钞印制、发行,兼管国库事务,监督货币流通。”

他心中早有计划。户部掌管全国赋税及财政支出,同时也管理着大明的国库。

收入与支出混杂一处,毫无区分。

国库若无人严格监管,便容易被上下串通,弄虚作假,而外人却浑然不知。

必须将此分离。

大额资金的保存与运用需分开操作。

这也是后世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如同现代企业中,会计与出纳不可为同一人。

财政部仅有一份账单,所有款项都存于银行。

这份账单不可伪造,有多少就是多少,因要与银行存款记录一致。

反之,若款项不在银行,而在财政部自身,账目亦由财政部掌控。

那即便财政部制造假账,由于库房也是自己看管,外界也无法察觉这是假账。

户部现状正是如此。

实际上,历史上户部的假账、坏账、糊涂账数不胜数。

国库实际存放的银两,与户部账册上的记录往往不符,更是常见。

有时朝廷核查账目,发现不符时,便连夜胡编乱造。

正因为了解这些情况,姚广孝才提议迅速行动,先行查封户部的账簿和库房。

尽管此时的大明政治清明,官员较为清廉。

毕竟,太祖皇帝的手段还是令人畏惧的。

但在未实行分离管理之前,也不能保证完全没有监守自盗的现象。

人性中的贪婪,有时连自己都无法控制。

而一套良好的制度,实则是对人性的救赎。

从某种角度来看,不让官员有机可乘的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官员自身。

“户部的五百万两白银,全部拨给大明银行,作为新钞的首期保证金。”

自今日起,凡百姓向官府缴纳赋税或购买仓粮,均可采用大明银行所发行的大明宝钞,与金银同等流通。若需将其兑换成银两,可前往大明银行办理,银行将收取相应手续费。

然而,朝廷在征收税款时,除了必需以实物缴纳的部分外,其余均只认可宝钞,而不接受银钱。倘若有人仅持有银钱,必须先行至大明银行换成宝钞后方能缴税。

昔日,大明宝钞信用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朝廷能够利用宝钞支付民工工资及采购物资,却未允许民众以宝钞向**缴税或在粮仓中换取粮食,而是强制要求使用金银。这种做法自然让人难以信任其价值。

如今,朱允熥计划重塑大明宝钞的信誉,首先用五百万两白银作为储备金,作为货币的基础支撑,并停止以往随意印发的行为。此外,还以国家税赋与粮仓作担保,使新印制的宝钞具备缴税功能,并可在粮仓换粮。这无疑增强了宝钞的实际价值,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对此,朱允熥认为这是必要的代价。如果不冒一点险进行改革,如何恢复早已贬值的大明宝钞的声誉?若让普通民众承担此风险,显然不可能实现。否则,大明宝钞终将成为无解的难题,逐渐沦为废纸,最终被彻底废弃,重新回到银本位体系。

说完这些话,朱允熥看向早已震惊不已的严震直,说道:“今年治理黄河堤坝工程的工钱将完全以新印制的宝钞支付。你可以告知工人,这些宝钞不仅能用来买粮,还能抵扣来年的赋税,如果他们愿意支付手续费,还可以换成银两。”

货币发行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流通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一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会使得资金流向那些不需要它的地方,而未能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派发修筑河堤的工人,无疑成了一个极佳的途径。

借此机会,把资金送到百姓手里。

建国库、设银行、收商税,他的改革计划已悄然展开。

朱允熥说完,不管那两人是否仍在震惊,说道:“就这样吧,本王也累了。若无别的事情,本王先行休息了。”

严震直仿佛刚从梦中清醒,提醒道:“殿下,此事非同小可,还需慎重考虑!”

朱允熥不予理会,径直离开。

身后,赵勉先是神情复杂,很快恢复平静。

随后,他嘴角浮现出一抹明显的兴奋笑意。

……

“卖报啦!卖报啦!最新出炉的大明日报。今日有重磅消息,吴王废除宝钞提举司,设立大明银行,发行新钞!”

清晨,金陵街头,报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喜讯!从今天开始,百姓可以用新钞缴税,或者在粮仓购买粮食!”

“大明银行接管国库,户部自此只负责账目。”

“大事记!吴王下令,从今日起,商税增加,税率从三十税一调整为十五税一。”

“新版大明宝钞的样式,刊登于大明日报,快来看看!”

……

洪武二十五年十月三日。

《大明日报》公布朝廷撤销宝钞提举司、设立大明银行、发行新钞以及改革商税的消息。

过去朝廷的政令,需逐级传达,耗费不少时日。

即便贴出告示,百姓知晓后四处传播,也需要三五天才能广为人知。

如今有了《大明日报》,每日印刷十余万份,一日之内即可让全金陵城尽知,并迅速扩散至城外。

同一时刻,朝廷的公文也在快速送往各地州府。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以后国库都用新钞提取,不用银子?这岂不是荒唐吗?”

京城各大衙门的官员对此难以置信。

虽然大明推行纸币已有多年。

但实际操作中,依然是宝钞与银子并行。

真正关键的地方,仍然依赖银子。

比如官员的薪俸,依旧是半银半钞的形式。

确实如此,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一半的宝钞形同虚设,就当它是不存在的。

剩下的另一半白银,才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薪俸。

如今要是全改成宝钞发放,他们怎能不紧张?

“别急,看这上面写着呢,拿着新版宝钞,可以到大明银行换银子,只需缴纳少许手续费就行。”

有些官员显得很镇定。

“我不急,我又不是靠这点收入过日子。”一些家境优渥的官员毫不在意。

“等宝钞一到账,我就马上去银行换成银子。”有官员说,“我家就靠着这些收入养家呢。”

“你们说,吴王这样改,就不怕假钞满天飞,银行兑不出银子吗?”

有官员低声嘀咕。

“对呀,我们大明的宝钞从发行开始就跟白银分开了。只顾印制,不管兑付。”

有官员焦虑地说:“现在吴王这么改革,交税用新钞,买粮也用新钞,银行还负责兑付,难道真不怕出岔子吗?”

“我不明白,如果银行硬性兑付,一两宝钞能换一两银子的话,那朝廷何必费劲印钱?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有官员困惑地说道。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许多官员的附和。

“没错!”

“正是如此!”

“我也想不明白!”

“谁知道吴王到底打的什么主意呢?”

这些官员没有现代金融知识,自然难以理解其中的玄机。

“莫非吴王想先骗来银子,以后赖账?”有官员揣测道。

“也不是不可能哦。”

有官员道:“先用这个办法稳住人心,之后大量印制宝钞,买百姓的东西,再废除现有规定,不许用新钞交税、买粮,也不兑换了。”

“如果真是这样,倒也算个不错的策略。”有官员既赞成又怀疑地说:“只是这样一来,恐怕会对朝廷的声誉造成影响。”

“朝廷的声誉值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