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堂之上,寂静无声(1 / 1)

朝堂之上,寂静无声。

唯有蓝玉的叩头声、哀求声回荡其间。

老朱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朱标的诸多子嗣里,他最钟爱的是朱雄英。

可惜朱雄英英年早逝。

自此之后,朱元璋与诸位孙辈鲜少往来。

主要是为了避免触景生情,想起朱雄英而悲痛不已。

直到朱标去世,老朱才因未来皇位继承问题开始留意孙辈们。

朱允炆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他的视野。

在朱标卧病之际,朱允炆几乎日夜守在病榻旁悉心照料。

尽管太子朱标身边不乏太监宫女服侍,

但儿子亲自伺候终究不同寻常。

朱标离世后,朱允炆悲痛欲绝。

哭得昏天暗地,数日粒米未进。

朱元璋不得不亲自抚慰。

由此,朱允炆在他心中的形象愈发仁慈孝顺。

一番深思熟虑后,老朱最终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然而,今日朱允熥的表现,却让他眼前一新。

先前他对蓝玉所言,实则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露无遗。

朱允熥直截了当地指出,表面上似乎在责备蓝玉,实际上是为他好。

在朝堂之上,当着众人的面把事情挑明,这使得朱元璋以后很难再对蓝玉下手。

完全打乱了他的布局。

然而另一方面,这也迫使他必须认真权衡,究竟立朱允炆还是朱允熥为皇太孙。

若不杀蓝玉,也不惩罚那些功勋卓着的将领,那么谁继承大统后能驾驭他们,必将成为关键问题。

否则,一旦他驾崩,这些人很可能做出废立之事。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思也愈发纠结。

朱允熥这一招真可谓精妙绝伦!

一面教训蓝玉,一面又维护了他,令其既服气又感激。

既震慑了蓝玉,又收服了他的忠心。

与此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将难题抛给了自己的祖父。

一箭三雕!

高明!

小小年纪,竟有这般谋略?

“起来吧!”

朱元璋语气平静。

“我怎会有那种想法?你别听这小子胡说。”

“熥儿,还不快扶你舅姥爷起来!”

朱允熥上前搀扶蓝玉。

蓝玉急忙起身,毕恭毕敬地道:“不敢劳动殿下!”

经过刚才一番点醒,蓝玉已明白过来。

朱允熥虽当众打了他一巴掌,让他颜面尽失。

但这又何尝不是救了他一命呢?

朱元璋嘴上说朱允熥胡闹,却没有责罚他,从中可见端倪。

此刻面对朱允熥,他自然极为谦卑。

之前的怒意早已烟消云散。

“启奏陛下,臣要弹劾皇孙朱允熥。”

这时,又有一位文官站了出来。

朱允熥侧目一看,是个站在队伍最后的小官,职位不高,他并不认识。

“微臣黄子澄,弹劾皇孙朱允熥无视君臣纲常,缺乏孝道,心怀异志,觊觎帝位,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请陛下严惩。”

黄子澄?

原来这就是后来引发“靖难之役”的主谋之一黄子澄?

朱允熥冷哼一声。

“这广袤的大明疆土,本是我们朱家的基业。”

“身为朱氏后裔,守护家族血脉延续是我分内之事。”

“作为嫡长孙,皇祖父将皇位传于我,也是理所当然,怎会有觊觎之嫌?又何谈悖逆之举?”

“难道这大明皇位,我们朱家子孙无资格承袭,反倒要让给黄子澄不成?”

咚的一声。

黄子澄急忙跪下。

“臣绝非此意。不过……”

“有何不过?”朱允熥冷声质问。

“普天之下,哪有皇子皇孙向**索取江山、皇位的道理,这……这便是大逆不道!”

朝中群臣纷纷附和。

虽说皇子间争权夺利乃常事,但无论如何,表面上总要装出谦逊恭顺的模样。

朱允熥却毫无遮掩,公然宣称皇位归属。

这种行为,前所未闻!

黄子澄一边说着,一边朝朱允炆递了个眼神。

朱允炆立刻领会,随即站出。

“皇祖父,既然三弟有志于成为皇太孙,接掌帝位,那您就册立他为皇太孙吧。”

“孙儿只盼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不生纷争,这般最好不过。”

“孙儿愚钝,难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实在无法承受这份重托!”

“恳请皇祖父成全!”

听罢此言,殿上众臣皆不由自主地暗自称颂。

看看。

这才符合一位皇孙应有的姿态。

多么谦逊礼让!

这才是儒雅士人的风范!

这样的人,才配继承皇统!

就连上首的朱元璋,也轻轻颔首。

对朱允炆的话语颇为欣赏。

朱允熥在心底啐了一口。

真会伪装!

明明内心渴望皇太孙之位,渴望皇位至极,却又故作谦逊。

虚伪至极,毫无诚意!

连最基本的真诚都缺失,这样的人,如何能承继大业?

“二哥仁厚,明辨是非!”

朱允熥大声称赞。

“小弟多谢二哥的谦让。”

“既然如此,小弟恭敬不如从命了。”

他转向朱元璋拱手一拜。

“皇祖父,二哥深知自己无法承载天下重任,甘愿退让,望您采纳他的心意,立我为皇太孙。”

“恳请皇祖父纳谏,成全我的愿望,让我继承大统,使大明江山永固。”

“从此之后,皇祖父便能安心颐养天年。”

话音刚落,老朱的脸色便微微一变。

这小子,还真是直言不讳。

“放肆至极,毫无敬意,更无君臣礼仪。”

“你这般狂妄,你二哥温文尔雅,与你判若两人,哪有理由让你继承帝位。”

黄子澄几乎怒吼出声。

朱允熥冷眼看向他,嗤笑道:“莫非黄先生以为自己有权决定储君人选?”

黄子澄被这一句话震慑得哑口无言。

立储乃国家大事,即便早有所闻,皇帝近日已向几位重臣透露,欲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虽心生欢喜,却也明白此乃机密。

他得以知晓,不过因身边有人巴结奉承,泄露了消息,并非他应得的权利。

除非皇帝心中已有定数,否则任何人,哪怕六部尚书,也绝不敢妄加评论。

朱允熥再次向朱元璋行礼。

“立储关乎国本,还请皇祖父明断,早日立我为储君,让大明江山稳固长存。”

殿内一片沉寂,众人皆被惊得思绪混乱。

朱允熥的行为,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许久,朱元璋威严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熥儿,你就那么渴望皇位吗?”

声音平淡,却字字如锤,震人心魄。

朱允熥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袭来。

不愧是历经血战的**,杀气与威严交织,足以让人不由自主地敬畏。

--------

“回禀皇祖父,孙儿并无此意。”

朱允熥挺身而立,神色从容。

\"居高位者掌控天下权柄,亦需背负万里的重托。\"

\"大明江山社稷,亿兆黎民,全赖一人支撑。\"

\"肩负如此重任,天下无人能及。\"

\"日复一日,批阅奏章,疲倦至极。\"

\"相较之下,做个闲散亲王,有朝廷供养,无忧无虑。\"

\"无需操持国政,每日只管歌舞取乐,琴瑟相伴。\"

\"人生短短数十载,谁不想活得轻松自在呢?\"

\"**之位远不如亲王逍遥快活,因此孙儿绝不愿接受。\"

朝堂之上,群臣相互对视,满腹疑惑。

明明是你自己恳求太孙之位、储君之位,怎一转眼又说不想登基呢?

\"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索要储君之位?\"

\"你知道为人臣子的道理,子孙的本分吗?\"

\"自幼教导你们谦逊礼让,你都学到哪里去了?\"

\"今日之举,岂非不忠不孝?\"

朱元璋声色俱厉地质问。

语气愈发严厉,寒意袭人。

众大臣无不心头一震。

这下陛下是真的动怒了!

确实应该。

朱允熥今日所言所行,实在胆大妄为。

纵览史册,也难寻这般荒诞不经的行为。

若陛下还能保持平静,那才是怪事一件。

旁边。

一直低头盯着地面的朱允炆,脸上悄然闪过一丝旁人难以察觉的笑意。

他对祖父的偏好了如指掌。

父亲朱标刚去世时,他便装出哀伤欲绝的模样,借此博得祖父欢心。

这一招果然奏效。

朱元璋已私下向几位重臣透露,有意立他为皇太孙。

只待今日朝会正式宣布。

没承想,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无所作为的三弟,竟公然站出来与自己争夺储君之位。

完全超出了朱允炆的预料。

在他看来,对方这般举动,无疑是自寻死路。

你以为帝位是随便许诺的小玩意儿吗?

你向皇爷爷索要,他就答应?

简直荒谬至极。

朱允炆立刻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表现出不争不抢的姿态,主动表示愿意让步。

果然令皇爷爷更加满意。

如今,皇爷爷已然雷霆震怒。

朱允熥似乎在劫难逃。

然而朱允熥毫不畏惧,平静地说:

“先祖当年揭竿而起,是为了什么?”

他没有给老朱回应的机会,继续说道:“绝非先祖天生反叛,而是活不下去了。”

“不仅是先祖,还有千千万万的百姓也活不下去了!”

“先祖起兵造反,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天下人的生计。”

“昔日北元无道,上天降旨讨伐。”

“天下英雄并起,先祖起兵造反讨伐,这是顺应天命之举。”

“孙子今日请求先祖立我为储君,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