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神器啊!真是神器!(1 / 1)

即便如此,他也费了不少劲才完成。

这个时代的手工业实在太落后了。

在后世轻而易举就能制造的东西,这里却很难实现。

若非他是朱元璋的孙子、亲王身份,要什么有什么,各种工匠任他差遣,只需指导他们如何操作即可。

否则,仅靠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成功。

“真有这么厉害?”

老朱一把夺过他手中的油墨辊,铺开白纸,先涂墨,后按压,展开一看,顿时仰天狂笑。

“神器啊!真是神器!”

老朱手舞足蹈,兴奋不已。

如果说老朱登基之后还有啥人生追求,大概也就两点。

一是让天下百姓都能吃得饱,不受饥饿之苦。

毕竟,老朱是挨过饿的人,深知民间疾苦。

他治国理政,为的就是这个目标。

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

为此,他无视满朝文武的反对,执意在全国设立公学,推行义务教育。

没错!

在这个时期的大明,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完整的义务教育体系!

历史上首次,老朱把国家资助的学堂扩展到了广阔的乡村地区。

在洪武二年,大明尚未统一,战乱仍在各地持续时,老朱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公学计划。

他想让天下人都能认字。

他想让大明的子民懂礼守法。

朝堂之上,没有一位大臣支持老朱的决定。

不管是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重臣,还是那些总说着要弘扬圣人之道的文人大儒,全都反对老朱的这项政策。

对当时的大明而言,将公学推广至全国的乡村,实在有些脱离现实。

但老朱不管这些反对声音,坚决推行。

历史记载,这项政策由于朝野一致反对,在老朱去世后不久就被废止了。

不过目前,老朱还活着,全国性的公学建设仍在进行。

这是他的梦想。

一个**的梦想!

然而,老朱也明白这政策推行起来有多难。

他知道这项政策多数只是形式,实际操作并不理想。

无奈的是,仅是为学生提供书籍这一项,朝廷和百姓都难以承担。

不是别的原因,书太贵了!

活字印刷虽早已发明,但实际应用中,仍多以雕版印刷为主。

因为汉字是象形字,而非字母文字,排版极为复杂。

雕版印刷的工匠无需识字,照图雕刻即可。

活字印刷的匠人要排版汉字,首要条件便是识字。与后世普及的教育不同,此时读书识字仍是稀罕技艺。世间万物皆卑微,唯读书尊贵。能认得数千乃至上万字的人,随便从事其他营生,岂会无法谋生?

为何甘愿做这低贱的排版工作?因印刷不易,许多书至今仍靠手抄流传。甚至到数百年后的清朝,曹雪芹作《红楼梦》,民间竞相传阅,不少人仍以手抄维生。每抄一部,可售数十金,因此有人以此养家糊口,也留下诸多手抄本。从中可见,印刷不便导致了手抄的盈利空间。

相较之下,只需用羽毛笔在蜡纸上复制,再用油墨滚筒印刷便能印出成千上万份,何其便捷。有了油印机,便可低成本快速印制海量书籍,使人人读书不再是梦。

这正是先祖难以企及的理想。怎能不令朱允熥激动?

“皇爷爷!”朱允熥趁机进言,“孙儿以为,治国者不仅需自身读书,更应让天下人皆能读书,让圣贤之理、国法深入人心。”

“所以,孙儿发明了滚筒油印机。有了它,可以印制无数书籍,让更多人读书识字。”

“为此,耽误了些功课,未能专心研读圣贤经典。”

“但我以为,这也是读书,是为天下千千万万人读书。”

“让天下人皆有书读,让大明百姓知礼识字,胜过一人独学。”

“若有不当,请皇爷爷责罚。”

“孙儿愿认罚!”

……

“你有何罪?你有大功!”

朱元璋大笑,扶起朱允熥。

“说得对,此举关乎千千万万人读书,远比你一人读书重要。”

朱元璋问:“想要何赏?”

稍作停顿后,他又说道:“之前提到的那件事,以后不要再提了。其他的事情,你可以随意说说。”

“既然不能再说索取大明江山的事,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朱允熥心中默默腹诽了一句。

他对这种情况早已有所预料,并未感到特别失落。

“皇祖父,其实我刚才说一定要赏赐的话,不过是一句玩笑罢了。”

朱允熥笑着回应:“要不是皇祖父您在我不曾献上东西前就误解我,我又怎么会那样说呢?”

“我只是心中觉得委屈,所以才这么说,并非真心如此。”

“给皇祖父送上孝敬之物,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怎么还能向皇祖父索要赏赐呢?”

“哈哈哈!”太祖闻言开怀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说道:“这可不行,你刚才说得很对,我大明朝廷有功必赏,我身为天子,应当身体力行,今天无论如何也要重重赏你。”

“皇祖父真的要大大地赏我?”朱允熥嬉皮笑脸地问。

“我说话算数!”太祖笑着点头。

站在一旁的朱允炆,此刻内心犹如千军万马呼啸而过。

他做梦也没想到,朱允熥带来的竟是如此珍贵之物。

听到太祖要重赏他,心中嫉妒得几乎疯狂。

再看他那副得意的模样,更加觉得事情不妙,却又无从插嘴,只能干看着。

“皇祖父,孙儿的愿望,是让天下人都能读书识字。”

“可是,若大规模开办学校,虽然可以减少文盲,但花费巨大,国家和百姓都承受不起。”

“并且,普通人本性懒散,圣人教诲虽好,他们却不爱苦学。”

“反倒是消遣娱乐之类的东西,他们极为热衷。”

“即便道德文章流传千古,人们却不愿用心去读。”

“反倒是一些市井传闻、怪异故事、离奇传说,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好事之人听了便欣喜不已。”

“正因为这样,那些说书的、演戏的才能拥有众多追随者。”

“我心里想,要引导人们读书识字,就得从这个角度着手。”

“通过说书、唱戏、讲故事的方式,让人们对这些产生兴趣。”

“接着,再把这些内容与圣贤之道、国家法令结合起来。”

“百姓乐于接受并四处传播,这些东西自然会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真正的真理。”

“如今有了滚筒式油印机,我想利用它创办报刊,把书籍、戏文、故事等内容登载其上,吸引更多人关注。”

“再将圣贤之道与国家政策、法律广为传播,让人人知晓,个个颂扬。”

“百姓也可借此学习识字,让他们所学的知识不至于迅速忘却。”

“此举对国对民都有益处,还望皇祖父恩准。”

其实,这个时代的百姓虽有许多文盲,但更多的是半文盲。

尤其是男子。

大多数普通家庭即便贫困,也会想尽办法让儿子去私塾念几天书,认识几个字。

这样的文化水准因太过低下,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能认出自己的名字、书写自己的名字外,基本没有其他实际用途。

然而,正是这些半文盲,他们爱看戏文,喜欢听书先生讲古。

他们会成为报刊最忠实的读者。

后世有人总结说,要夺取一个国家的政权,最关键的是两样东西。

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

“枪杆子”指的是武力。

这一点,朱允熥不必担忧。

他的身份,天然就能获得勋贵武将的支持。

尽管他曾扇过蓝玉耳光,打过常升板子,但他们绝不会因此背叛他投向朱允炆。

他们依然会支持他!

朱允熥真正忧虑的是如何驯服他们,让那些桀骜不驯的武将和勋贵乖乖听话,而非担心他们是否支持自己。

笔杆子实际上掌控在朱允炆手里。

这并非因为他特别出众,而是因为文官集团普遍支持朱允炆为太子。

虽然武将勋贵集团在朝堂上权势滔天,但读书人依旧掌控着天下的舆论。

没办法,这是文官集团先天的优势。

笔杆子在他们手上,舆论自然也就偏向他们。

比如朱允熥前几天主动请求立储,到现在已经被读书人贬斥得一无是处。

恶评如潮水般涌来。

朱允熥虽然不在乎,但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

创办报刊正是扭转局势的关键。

若能使其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让每家每户都订阅,人人争相阅读,那么文官集团的舆论优势就会消失。

令朱允熥意外的是,听完他的话后,朱元璋竟皱起了眉头。

报刊在这个时代并不稀奇。

朝廷有“邸报”,民间也有各种小报。

只是朝廷的“邸报”必须由通政司出版发行。

什么东西该看,什么东西不该看,都有非常明确的规矩。

在民间,私自流传的小报,一直是大明朝廷严打的对象。

一旦被发现,轻则没收全部家产充公,自己还要被流放到千里之外;重则按叛逆罪处理,直接斩首示众,甚至株连三族、九族。

除了官方的“邸报”,老朱从没考虑过其他形式的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