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外,神机营营地仿若一片沸腾的海洋。烈日高悬,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士兵们的身影在滚烫的地面上被拉得修长。他们齐声呐喊,杀声直冲云霄,每一声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决心。汗水如注,顺着他们坚毅的脸庞、健壮的身躯不断滚落,浸湿了厚重的铠甲,却丝毫未能冷却他们心中对胜利的炽热渴望。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针对性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战斗磨砺着自己。
而在咸阳城内,工部作坊亦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曹参、周勃、刘墨三人肩负着重大使命,宛如三颗定海神针,引领着工部的能工巧匠们全身心投入到火器的改良工作中。这工作意义非凡,关乎着大楚军队未来在战场上的战斗力,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丝毫差错,必须慎之又慎。
数日前,咸阳宫的书房内静谧得落针可闻,唯有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光影闪烁。项羽神色凝重,双手稳稳地捧着一本精心整理的火器制造手册,仿佛那是承载着大楚未来命运的无价之宝。他目光如炬,直直地凝视着曹参,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曹参,此手册乃我军未来战力之关键所在,其中内容机密至极。朕命你,仅与周勃、刘墨二人研读,绝不可让他人知晓半分。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大楚的未来或将因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曹参听闻,“扑通” 一声单膝跪地,上身挺得笔直,犹如一棵苍松。他双手抱拳于胸前,表情肃穆而坚定,大声回应道:“陛下放心,臣以项上人头担保,定当死守秘密。若有泄露,愿以死谢罪,绝不食言!” 言罢,他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手册,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仿佛那是世间最珍贵、最脆弱的宝物。
此刻,工部一间隐秘的密室中,厚重的石门紧紧关闭,将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密室里光线昏暗,几盏摇曳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曹参、周勃、刘墨三人围坐在一张宽大的桌案前,桌上堆满了密密麻麻的图纸、各式各样的火器零件,还有一些试验用的半成品,犹如一片机械与智慧的战场。刘墨手中正拿着一个崭新制作出的纸壳火药,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恰似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刘墨高高举起纸壳火药,对着曹参和周勃,声音中满是难以抑制的激动:“二位大人,快瞧瞧这个!这定量纸壳火药,可是我这几日依据手册反复钻研、历经无数次试验才成功制成的。以往咱们使用火药,装填量全凭工匠们的经验判断,误差极大,极不稳定。可现在截然不同了,有了这纸壳火药,每个纸壳内的火药量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精准定量的。如此一来,火器发射时的威力便能始终保持稳定,再也不会出现因火药量偏差导致威力忽大忽小的状况了。而且啊,这纸壳包装轻便又结实,便于士兵们携带与保存。在战场上,他们能更迅速地装填火药,大大提升射击效率,这对提升我军战斗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呐!”
周勃微微前倾身子,双手伸出,从刘墨手中接过纸壳火药,翻来覆去地仔细端详,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称赞:“刘墨,你这发明堪称神来之笔啊!不过,我一直在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将弹丸与火药更完美地结合,进一步提升火器的杀伤效果。我设想,在弹丸表面做出一些精巧的凹槽,然后把这纸壳火药紧密地嵌入其中。这样一来,在发射的瞬间,火药爆炸产生的强大力量便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推动弹丸,使其射程更远,威力也更为惊人。” 说着,他迅速拿起一旁的纸笔,在纸上奋笔疾书,勾勒出弹丸改造的草图,一边画一边向曹参和刘墨详细讲解其中的原理,眼神中透露出对创新的执着与热情。
曹参听完,微微皱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说道:“你们二人的想法都极具创造性,非常好。咱们改良火器,本就该从各个层面入手,全方位提升其性能。我这边带着墨家子弟,正紧锣密鼓地对火铳和火炮进行革新。墨家子弟向来在机关术方面造诣深厚,他们提出,可以在火铳上安装一个简易却实用的瞄准装置,就如同弩机上的望山一般。有了这瞄准装置,士兵们在战场上便能更精准地瞄准目标,大大提高射击的命中率。至于火炮,我们打算对炮膛的设计进行大胆改进,优化内部结构,让火药在炮膛内能够充分燃烧。如此一来,火炮的射程与威力必将大幅提升,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大的威慑力。” 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个火铳模型,指着上面一处位置,详细地向周勃和刘墨说明墨家子弟设计的瞄准装置安装位置与原理,言语间充满了对改良工作的信心与期待。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情绪愈发高涨。他们手中的动作也未曾停歇,时而拿起零件在桌上比划演示,时而在图纸上奋笔疾书,记录下脑海中闪现的灵感与创意。整个工部作坊内,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工匠们满是汗水的脸庞。金属碰撞声、工匠们的吆喝声、风箱鼓动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干劲的劳作之歌,呈现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在专心锻造金属零件,火星四溅;有的在仔细打磨部件表面,使其光滑如镜;有的在搬运沉重的材料,步伐稳健有力。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大楚军队的火器改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大楚的火器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而在民间,三韩使者的傲慢无礼以及与之相关的《三韩使者春宫图》、说书人编撰的故事话本,在锦衣卫巧妙的运作下,如同燎原之火,迅速传遍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话题。
在长安的一家热闹非凡的茶馆里,几张桌子旁坐满了前来喝茶聊天的百姓。茶馆内人声鼎沸,茶香四溢,热闹的氛围仿若能将屋顶掀翻。一位身着粗布麻衣、满脸皱纹的老者,慢悠悠地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轻抿一口后,缓缓放下茶杯,摇头叹息道:“你们可曾听闻?那三韩使者,简直狂妄到了极点,竟妄图让咱们堂堂大楚向他们称藩,这不是痴人说梦、白日做梦嘛!真当咱们大楚无人了不成?”
旁边一位年轻后生,满脸涨得通红,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愤慨地接话道:“就是啊!我还听说,那使者在朝堂之上,鼻孔都快朝天了,对咱们陛下和诸位大臣无礼至极。好在咱们陛下英明神武,大臣们也刚正不阿,怎会惯着他这等嚣张之人。若不是在朝堂,真想上去揍他一顿,出出这口气!”
这时,茶馆角落里的说书先生猛地一拍醒木,“啪” 的一声,清脆响亮,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各位看官,要说这三韩使者的事儿啊,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呐!就说那《三韩使者春宫图》,画的便是那使者在咱们大楚境内干下的荒唐丑事,简直伤风败俗、有辱斯文!还有那故事话本,详细讲述了三韩使者如何自不量力,在咱们大楚的土地上肆意妄为,最终被咱们大楚的智慧与威严狠狠打脸的精彩情节。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纷纷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一位中年妇人坐在一旁,撇了撇嘴,满脸不屑地说道:“哼,这三韩,不过是弹丸之地,竟还敢如此嚣张跋扈。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就敢跟咱们强盛的大楚作对,这不是自讨苦吃、自取灭亡嘛!他们怕是不知道咱们大楚的厉害,等咱们军队一到,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另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握紧了拳头,关节处泛白,大声吼道:“就是,真盼着咱们大楚的军队赶紧出征,好好教训教训这帮狂妄自大的三韩人,让他们知道咱们大楚的赫赫威名,可不是随便能挑衅的!到时候,定要让他们为自己的傲慢付出惨痛的代价!”
一位身着长衫的书生模样的人接话道:“依我看,这三韩使者如此张狂,背后定是他们那国王在撑腰。他们怕是不了解我大楚的底蕴,以为能轻易拿捏我们,真是可笑至极。我大楚历经无数风雨,底蕴深厚,岂会怕他们一个小小三韩。” 旁边一位卖菜的大叔也附和道:“是啊,咱大楚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军队更是骁勇善战。三韩那点兵力,在咱们面前,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他们这是自不量力,敢来招惹咱们大楚,纯粹是活得不耐烦了!”
一时间,茶馆内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三韩使者的傲慢行径表达着强烈的愤慨,对大楚军队出征惩治三韩充满了热切的期待,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大楚的信任与自豪。
而在长安最有名的青楼 “醉春楼” 里,此刻也是热闹非凡。楼内灯火辉煌,犹如白昼,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萦绕在每一个角落。老鸨满脸笑意,站在大厅中央,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高声喊道:“各位大爷,今日咱们醉春楼有稀罕物给大家瞧!保准让各位大开眼界!” 说罢,几个身姿婀娜的姑娘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幅巨大的画卷,正是《三韩使者春宫图》的仿造版。
画卷一展开,众人一片哗然。画中三韩使者那滑稽又荒唐的模样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有客人指着画中场景,哈哈大笑道:“瞧瞧这三韩使者,在咱们大楚的地盘上,还敢这般放肆,真是不知死活!这模样,简直像个跳梁小丑,让人笑掉大牙!” 另一位客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骂道:“这等丑态,简直丢尽了他们国家的脸。也难怪他们敢来挑衅我大楚,就这德行,能有什么出息!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居然敢在咱们大楚撒野!”
姑娘们一边展示画卷,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画中的故事,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传奇。她们的讲述引得客人们阵阵哄笑与怒骂,整个青楼沉浸在对三韩使者的嘲讽氛围中。这仿造版的《三韩使者春宫图》,成了众人发泄对三韩不满的又一话题点,也让人们对三韩的厌恶之情愈发浓烈。
整个民间,已然被这股对三韩的愤怒情绪所笼罩,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乡村,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对三韩的不满与愤慨。大家都翘首以盼,期望大楚能尽快出兵,让那狂妄的三韩为其言行付出惨痛的代价,让大楚的威严在四方得以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