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吏部尚书(1 / 1)

天唐锦绣 公子許 1272 字 19小时前

吏部尚书

那个充满了诱惑的位置,足以使得所有人甘愿为击败对手而不择手段。

这件事李二陛下自己便深有体会,当初玄武门只是就算他顾念手足之情想要对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网开一面,他身边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程咬金、李靖等人会同意吗?

斩草不除根,那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殿外雨声练成一片,间或有雷声隐隐传来,李二陛下愈发心浮气躁。

以往他但凡有烦心之事,总喜欢到这里来寻一份清静,固然郑观音对他仇恨四海,但是正因如此,自己丝毫毋须顾忌所有的心事,可以在这里敞开心扉。

已经恨不得他立刻去死了,又岂会在意他别的什么事?

可是今天,李二陛下的心情却始终不能平静,他目光灼灼的盯着面前这个风韵犹存国色天姿的嫂嫂,寻思着是不是此刻扑上去将她的衣衫撕裂,将她千娇百媚的身子压在身下狠狠鞑伐,泄一泄这满腔的郁闷烦躁……

殿门口响起王德的声音:“陛下,晋王殿下入宫,向您回禀差事……”

李二陛下吸了口气,压下心头的烦闷,起身快步走到殿门口,在内侍撑起的雨伞下离去。

大殿内再次恢复平静,檀香袅袅,殿外雨声淅沥。

郑观音扭头望着窗外的雨幕,绝美的脸上泛起一丝浅浅的笑意。

就算李二陛下再如何隔绝她的消息,身处于这座前隋之时建起的皇宫之内,又怎会没有人为她这个前太子妃通风报信?

太子李承乾如何,魏王如何,晋王又如何,她自然全部知晓。

大雨如注,郑观音瘦削的身形端坐在殿内,心里只是喃喃低语:难道那一天当真就要来了么……

*****

大雨瓢泼,兵部衙门庭院地面已然汇聚成溪流,幸而地上铺设的青砖角度颇佳,雨水汇聚之后向两侧流去,灌入墙根处埋设的排水沟渠,庭院里因此并未积水。

值房内,房俊让书吏沏了一盏茶,在书案后坐了,喝了两口浓茶提了提精神,继续起草“灾难救援指挥衙门”的预案。

这等雨势只要下个一两天,关中必然多处出现水患,搞不好黄河再次决堤都是有可能的。一旦关中有地方受灾,指挥衙门便会发挥职能,调拨军队前往救灾,然而指挥衙门刚刚成立,所有章程还是一片空白,不得不让他这个主官费尽心力。

趁机提升兵部的权力,揽取部分军权只是顺手而为之,房俊的主要目的,还是救灾。

在后世,得益于通讯的发达,每逢天灾便见到报纸电视上长篇累牍的报道,全国各地甚至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灾情尽皆展现在世人眼中,各种救灾的应急处理手段层出不穷,灾情救援、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等都是迅速有力,见得多了,自然习以为常。

然而到了这个时代,房俊才意识到天灾对于人民的伤害有多么巨大。

交通落后、通讯落后、生产技术落后,导致许多灾情明明就发生在眼前,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房屋倾颓、河水倒灌、殍尸处处、惨绝人寰……

习惯了后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习惯了每一处天灾人祸都会有子弟兵,房俊更是见识广博观点独特,二人浅斟慢酌,相谈甚欢。

推杯换盏,郭福善酒量有些浅,脸有些红,瞅瞅左近无人,便向前探了探身,问道:“刚刚在家中听闻一些消息……话说陛下命晋王殿下彻查二郎与长乐公主之事,二郎就一点都不怕?按说这件事不过是私底下你情我愿的事情,谁也管不着,但现如今扳到台面上,却是非同小可,若是被晋王殿下查出点什么,陛下震怒几乎是必然的……”

又是一个八卦之心寂寞难耐的人呐……

房俊苦笑不已,摇头道:“确无其事,有何好怕?”

郭福善眨眨眼,问道:“当真没有?”

房俊道:“真没有!”

“哎呀呀!我还一直以为当真有这件事呢,二郎惊才绝艳才能卓越,长乐殿下温婉贤淑丽质天成,真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可惜,可惜了……可即便你二人当真清清白白,难道二郎也不在意这种风流韵事是谁造的谣?”

“你知道?”

房俊微微一愣,按说这种事在坊市之间流传,千传百转,经由无数人之口传扬扩散,早已不可勘察出处。

“呵呵,”郭福善得意洋洋的一笑,压低声音道:“这就是刚刚在家中听闻的消息了……你道怎样?那晋王殿下揪着这个谣言追根溯源,居然查到了申国公府一个外宅管事的身上,那可是申国公啊!他老人家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怎么会做出此等无聊之事?更神奇的是,当晋王殿下在申国公府将那个管事缉捕归案的时候,那家伙居然承认了……”

房俊彻底愣住。

那谣言居然是高士廉传出去的?

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并不像郭福善所想那般高侍郎就当真一点动机都没有,起码“为四郎报断腿之仇”也说得过去,尽管实在是经不住推敲。

毕竟以高士廉的威望地位,不可能如此心胸狭隘。

然而任何事情最怕较真儿,如论有人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借口,那么完全可以忽视这件事情本身的合理性,一个大帽子口过去就行了,任凭高士廉有一百张嘴都说不清。

你自己的家仆招供承认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房俊知道,高士廉完了。

看似并不起眼的一件事情,却与现在朝中易储的风波结合在一起,足以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倒不是高士廉本身有什么错,而是既然晋王将矛头对准了高士廉,显而易见真正的目的必然是高士廉头上那个吏部尚书的官职,怀璧其罪而已……

吏部被称作天下第一部,掌握着朝廷百官的升迁考核,其重要性无需赘述,而晋王想要争储,将吏部尚书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然大大增加了胜算。

事情的关键,在于李二陛下既然允许晋王去彻查谣言,自然也等同于默认了晋王趁此机会做一些小动作。

房俊微微叹了口气,李承乾这个太子当得还真是如坐针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