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胡言乱语(1 / 1)

情节在此转折,矛盾激烈,李伟稍作忍耐,很快就能好转。

---

黄载、王杰等人见这位稀客到来,纷纷上前问候,见其狼狈样均流露敬意。

明朝有个奇特现象,被打过反赢得好名声。

所谓敢于犯颜直谏,李伟正是如此,众人皆知他是因道同之事进宫,因此对他颇为敬重。

李伟对此并不知情,只是勉强挤出笑容回应。

“这次是我连累了李大人!”

吴伯宗满心愧疚。

“其实与你关系不大,主要是……是我自己的问题。\"

李伟直言相告。

吴伯宗看了他一眼,以为他在安慰自己。

“陛下怎么说,还是要赐死吗?”

吴伯宗终究忍不住问出口。

李伟一愣,此事他虽提及,可那老者毫无回应,转头就找借口责打他,后来也没机会再说。

李伟只好摇头,沉默以对。

吴伯宗轻叹一声,满是无措之意。

说实话,像道同这样一个小官吏,死了也没人在乎,皇帝更是不会在意。

若非牵连到永嘉侯朱亮祖,恐怕他也无法留名于史册,就像那些因明初四大案而受牵连的人一样,不过是些模糊不清的数字罢了。

李伟沉吟片刻,忽有所悟,对吴伯宗说道:“你把那份奏书再给我瞧瞧。\"

吴伯宗微感惊讶,但还是把奏书取来递给李伟。

李伟翻阅一番,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念头,然而这个念头太过冒险,一旦失手,极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

那就是——封驳!

既然老朱想要他干活,那他就认真干,把朱元璋的奏书直接退回!

他知道朱元璋权力欲强且生性多疑,冒犯皇权之事断不可为,这老头定然不会容忍,十有八九会被罢官,甚至可能直接送命。

但他心里想着,或许,也许,兴许这老头还不舍得杀他?

毕竟他跟那些“文穿”不同,那些穿越者虽知不少事,但挨一顿痛揍就能问个明白,事后多半直接了结性命。

可他不一样,他擅长的事无人能及,即使说了别人也未必懂,还得依靠他一步步琢磨。

这也是朱元璋迟迟未对他采取强硬手段的缘由。

技术是他能在后世公司立足的关键,也是他如今在朱元璋身边保命的根本。

当初他选这个专业,一是兴趣使然,二是掌握技术便无需仰人鼻息。

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朱元璋撤销他提督神机营、工部侍郎之类的所有职务,只愿做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员,工资还能高一点就更好了。

李伟眉头紧锁,反复思量此事,觉得值得一试,只是担心吴伯宗会因此受牵连,心中甚是忧虑。

“老吴,你真想救道同吗?”

李伟语重心长地问。

吴伯宗一怔,不解地回道:“自然如此,李大人何出此言?”

这事儿还是他请李伟帮忙的,他当然希望道同能够获救。

李伟直视着他,严肃地道:“我有一计,或可尝试,只是可能有性命之忧,你仍愿意?

吴伯宗听后,愣了一下,随即端正身形,严肃地说:“李大人莫要轻视我,但凡有益于国家之事,吴某绝不推辞!李大人若有良策,请直言。\"

吴伯宗外表看似温和,内心却十分刚毅。

他作为明朝初期的首位状元,在仕途上的处境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当年胡惟庸掌权时曾试图拉拢他,却被他断然拒绝,随后便被外放到地方任职。

直到胡惟庸倒台后,才得以召回。

李伟看他这般态度,心中虽不完全赞同其忠君观念,但也对他的耿直感到敬佩。

“罢了,那我就说了。

我想把这份奏章驳回去,你快派人通知道同尽快呈递一份辩疏,到时生死成败全在他自己。\"

“什么?驳……驳回?我们有这个权力吗?”

吴伯宗大吃一惊。

他知道李伟行事大胆,但没料到他会如此大胆。

别说如今的内阁早已无此权限,即便当年有这权力的给事中们,也不敢轻易违逆圣意,特别是像眼前这样的情况。

这与明中期以后那种常有大臣驳斥诏令的现象完全不同,那时候要是敢这么做,简直是自寻死路!

“为何没有?经过我手的一律退回!你只需帮忙传个话就行。\"

李伟瞪着眼睛,毫不客气地说道。

他现在屁股还隐隐作痛,相比起来,驳回一道圣旨又算得了什么?能保得住命就不错了!

见吴伯宗还想劝阻,李伟不耐烦地摆摆手:“你别管,我自己来,跟你们没关系!”

李伟忍着不适,来到桌前,翻开奏章,提笔写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陛下如此,令臣难处!”

字迹刚劲有力,末尾特意加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并签下自己的名字。

“好了,就这稿子,回头他们还会送回来,我先走了。\"

李伟封好奏章,交给下属,嘱咐一起送达。

吴伯宗看着他的背影,担忧地说:“李大人,这样做怕不太合适,您要不要再斟酌一下?”

李伟头也不回地挥挥手,晃晃悠悠地出了文渊阁。

他得赶紧离开,万一这奏章递上去,朱元璋恰巧在附近,不问青红皂白先抽一顿再说,那他岂不是倒霉透顶?

尽管回到家里也不一定能避开麻烦,但至少能让他稍微安心一些。

一进门,小青看见他的模样,心疼得不得了。

“老爷,您这是怎么了?又让皇上不高兴了吗?”

走近一看,小青发现他的衣服都被血浸透了,顿时慌得不知所措,眼泪也差点掉了下来。

“没事儿,死不了!”

李伟满不在乎地回应着,一边忍着疼痛,以前不疼时他总是哎哟哎哟地叫,如今真的疼起来却一声不吭,就是为了不让小青担心。

“快来人啊,扶老爷进去休息!”

小青大声呼喊。

小月和小翠立刻跑过来帮忙,这时时间还早,阿布与来福外出办事去了,还没回来。

三个姑娘小心翼翼地将李伟扶进屋子里让他趴下,李伟吩咐小青先去取些酒精给伤口消毒,然后抹上金疮药。

那所谓的金疮药并非外界传闻中的石灰之类的东西,而是由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的中药材制成,效果相当不错。

涂抹药物倒还好,可消毒的过程可真是遭罪,即便李伟强忍着疼痛,也不禁断断续续地发出痛苦的声音。

这是他挨打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上药时他一边忍着痛,一边在心底咒骂老朱家的列祖列宗。

处理完伤口并缠好绷带后,总算松了一口气。

夜幕降临,乾清宫内,朱元璋正在审阅奏折,有了内阁之后他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逐一批阅,并决定是否用朱笔批注或修改。

其实这样的制度很合理,内阁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秘书机构,职位又低,只要皇帝不懒惰,就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可惜的是,这其中有一个让人头疼的人——李伟!

朱元璋看着看着,终于看到了李伟驳回的那份奏折,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大字写了一首打油诗,真是气得他火冒三丈!

“该死的家伙,你还真以为朕不敢杀了你不成!混账东西!”

“既然不好办,那干脆一刀砍了你,省得你烦心!”

“简直荒谬至极,朕气得不行!”

“……”

发泄完怒火后,朱元璋稍微冷静了一些,拿起奏折仔细阅读。

说实话,他对这位县令并不十分重视,不然也不会如此草率地就想赐死他。

但李伟这一举动,却让朱元璋不得不认真对待。

思索片刻,朱元璋带着奏折回到了后宫。

坤宁宫内,朱元璋踏入时,少见地沉默无语,眉宇间尽是压抑的怒火。

马皇后端详着他阴沉的脸色,心中已猜到几分,柔声问:\"陛下今日为何这般模样?是谁惹得您如此动怒?\"

朱元璋将一封奏折摔在桌上,咆哮道:\"你瞧瞧,这厮竟敢如此嚣张!他还真以为朕不敢动他!\"

马皇后迅速拿起奏折浏览了一遍,很快便明白了大致情况。

那字迹独特,她早已熟稔于心,朱元璋也曾多次提及,因此一眼便确认了作者身份。

\"他依旧故我,不过这次确实有些过分。\"马皇后沉思片刻,劝道:\"陛下息怒,他这样做或许也是担心陛下误判无辜之人,从而影响圣明之誉。\"

朱元璋怒斥:\"胡言乱语!\"

马皇后脸色骤变,将奏折重重掷回桌上,厉声道:\"你竟敢质疑朕的话?\"

朱元璋顿时收敛气势,弯腰低声解释:\"皇后莫怪,朕并非针对您,而是对那狂妄之徒。\"

读者诸君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月末将至,恳请投上宝贵的一票。

---

马皇后以凌厉目光瞪了朱元璋一眼,他的怒意顿时去了大半,脸上浮现笑意,连声道:\"古人所言不虚,解忧唯有亲近佳人。\"

见马皇后态度缓和,朱元璋正色道:\"你有所不知,这人一味偷懒,不愿为朕效力,此次更是如此。

朕刚责罚他,他就使出这般手段,分明是想逼朕罢免他职务。\"

\"你又打了他?\"马皇后紧抓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