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经营艰难(1 / 1)

吴奇听到朱元璋提及明黄商会时,心中一震,原来这商会之名竟是陛下所赐,好在他未曾擅自行事。

“是,奴才遵命。\"吴奇迟疑片刻,说道,“不过他们的售价比我们低了很多,陛下是否考虑我们也调低一些?”

“这由你决定即可,我们只关注结果。\"朱元璋并未强求,原本定价三百文便偏高,略微下调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其余事务我们不予过问,但绝不可欺压百姓,否则休怪我不容情!”朱元璋再次叮嘱道,他对这些奴才甚是了解,他们惯会仗势欺人,若稍有疏忽,他们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最终都会归咎于他这个皇帝。

“奴才不敢,奴才不敢……”吴奇连忙应道。

“哼,不敢最好,退下吧。\"

待吴奇离去,朱元璋继续处理政务。

吴奇离开后,来到制皂工坊,不再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而是趾高气扬地命令工匠尽快制作明黄皂。

这东西并不复杂,只需不添加香料即可,工匠很快便完成了任务。

离开工坊后,他又前往皇店召集众人,告诫下属不得妄为,随后将明黄皂及降价一事告知众人。

这些小太监自然听从指令,迅速行动起来。

而此时的李伟正沉浸在创业的喜悦中,一边查看账本一边傻笑。

如今他每日净利润已增至四十贯,以此发展,年收入数万贯轻而易举,难怪有人宁愿挨饿也不愿打工,若早知如此赚钱,他毕业后也不会选择就业了。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李伟一边数钱一边嘀咕着后世的名言。

想到老朱家的工作无法推辞,心情顿时大打折扣。

“哼,这老狐狸可真狡猾!”

包围皇店之后,李伟的扩展并未停歇,来福带领着那十名货郎从皇店周边开始,向四周扩散,越来越多的店铺摆出了他的明黄皂与香皂。

尤其是发现无需花费分文便有人愿意赊账供应货物的事情属实后,不少店主主动前来联系李伟,使他的生意愈发兴隆。

随着业务扩大,人手渐显不足,李伟让来福再招募十名货郎。

这日,来福向李伟报告完业绩后,又提出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老爷,有几家店铺觉得我们这种供货方式不错,问我们还有没有别的商品,希望能和我们合作。\"

“哦?这是好事啊,让我考虑一下。\"

他目前除了肥皂外,只剩下甘油和酒精,甘油卖不了几个钱,而酒精则可以掺水制成烈酒。

朱元璋之前曾短暂禁止过酿酒,但后来政局稳定后便迅速放开。

不过酒依然是奢侈品,可以少量尝试销售。

李伟这才意识到,自己现有货品种类太过单一,在未来的世界里,那些批发商的商品可是五花八门的,毕竟零售业利润微薄,单靠一种商品难以维持生计。

仅凭香皂的高利润,才让他能靠这一种产品做得风生水起。

这时他心中突然一动,想起了后世的一个关键词:供应链。

经销商是供应链的关键一环,若以此为切入点,将这些店铺销量较高的货物汇总起来,再去生产厂家大量进货,必定能降低价格,如同团购一般,集中采购后再配送至各处店铺。

如此一来,便可逐步掌控店铺与厂家两端。

若能完全掌控整个供应链,那么以后京城所有店铺卖什么都由他说了算!

日后规模扩大还能开设大型综合超市!

想到这里,李伟激动不已,这是一个大买卖啊!

然而这里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店铺想要自己供货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可以拖欠货款,二是图方便送货上门。

因此,自己得解决前期资金问题以及物流环节。

目前只卖肥皂和香皂,数量不多,货郎提篮即可送货,但若真要全面铺货,光靠提篮肯定不行。

李伟想到三轮车,就是方建宝制造的那种,抽时间好好研究一番,虽然没有橡胶轮胎,减震效果肯定不好,但好在是在城内,路面还算平整。

若一时无法制造出来,也能够暂时借助现有的手推车、驴车等工具。

至于资金方面,自己不能投入过多,他如今的全部家当不过千余贯,勉强算得上衣食无忧。

然而这些问题都能逐步解决,依着他当前的发展势头,估计一年下来就能积累数万贯,那时便不成问题。

想清楚之后,李伟便让来福去统计各店铺销量较高且便于运输的商品,再以七成现款、三成赊账的形式与店铺商定好,集中采购订单,向生产商争取更低的价格。

如果能直接压到七成折扣,那他就不需要自掏腰包;若是不行,只要能够承受得起就先垫付,实在承担不了就算了,以后有了钱再说。

……

沈家,沈经正在听底下店铺掌柜的汇报工作,眉头紧锁。

沈经是沈家第四代的长子,其父沈森,祖父沈荣,而他的曾祖,正是赫赫有名的沈万三。

沈万三早已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沈荣和沈旺因早年投靠朱元璋,使得沈家平安渡过元末乱局,延续至今。

沈荣曾在户部任职,沈旺也有后代在户部供职,沈家依旧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富裕家族。

但此刻,身为沈家第四代掌舵人的沈经,日子并不好过。

四年前,他的祖父沈荣和父亲沈森同年离世,且是长辈先走,父亲早于祖父而去。

随后,突如其来的家族变故令沈家不可避免地陷入财产争夺之中,他的叔父沈彬与其本应名正言顺接任的侄子争斗不已。

最终,经验丰富、手段老辣的沈彬占据了上风,嫡系继承人的沈经仅分得一小部分家产。

受到叔父的压制,近来他的生意一直不尽如人意,掌柜们的汇报业绩大多呈下滑趋势。

然而,在这些数据中,他却发现几家店铺的业绩略有回升,便开口道:

“你们这几间店铺做得还算不错,有什么秘诀不妨分享给大家。\"

几位掌柜对视一眼,其中一个说道:“多谢老爷夸奖,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最近市面上出现了一家名为明黄商会的新组织,他们推出了一种新型肥皂,放在我们店里售卖,卖出后给我们提三成佣金,卖不出去也不会由我们负责,他们负责退货换货。

这东西还挺受欢迎,确实为店铺增加了不少收入。\"

“是吗?你详细说说。\"

沈经眼睛一亮,觉得这种模式很有创意,于是认真询问起来。

掌柜们直言不讳,将李伟铺货的详细经过娓娓道来,沈经听后极为震撼。

“生意原来还能如此运作?此人为商界奇才!”

思索片刻后,他追问:“难道他不怕我们卖了货却不付钱吗?”

作为沈家的领头人,他依然精明干练,一针见血地道出关键。

“我听说确实有几家店铺耍滑头拖欠货款,后来明黄商会的供货方式改成了预付款,而且逐步提高比例,直到必须现款交易,如今这块肥皂销路极佳,其他地方又买不到,大家都怕断货,只好乖乖按时结账。\"

实际上,当这些店铺得知皇宫店铺也在销售此类商品时,曾试图询问是否可以赊账,却被吴奇当场拒绝。

呵,皇家店铺,怎容许你拖欠天子之资?这是拿性命开玩笑。

沈经听完这些话,心中隐约察觉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明黄商会独占货源,按这种方式铺货,很快就能控制全城大部分商铺,若再从别处大批量采购货物供给这些店铺,岂不是等于掌控了整个京城的销售渠道?届时,在京师想要销售货物的商家都得看他的脸色,这……实在太可怕了!

李伟正是按照他所设想的方式行事,不久便开始供应更多种类的商品。

对于生产商而言,大宗批发本就更划算,李伟通过团购集中订单,相比那些零散批发的店铺,规模自然庞大得多,议价能力也更强,虽未达到七折,但也接近八折,这就需要资金周转。

李伟颇为小心,先挑选信誉良好的店铺进行小额垫资,等顺利回款后再扩展业务,慢慢积累……

---------

李伟的生意红火非凡,而吴奇的皇店却经营艰难。

皇店与李伟的店铺形成强烈反差,吴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无计可施。

宫廷里的太监出身的他哪里懂得商业之道,面对李伟的新奇商业模式,完全不知如何应对,至今仍不明白自己为何失败。

然而,他并非愚笨之人,不仅将价格降至与李伟持平,还在其他方面紧追不舍,折扣促销、品牌故事等统统效仿,但依旧难以挽回局面。

其实他仅仅触及了表象,并未领会其中的真谛。

李伟主要将自家的商品放置在了别人的平台上经营,店铺确实获利颇丰,而他也免去了租赁店铺或购置店面的费用。

尽管放弃了一部分利润,却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所以能够快速开拓市场。

吴奇对此全然不解,他认为理应有更多人涌向更大的、更优的皇店消费才对,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俗话说“店大欺客”,在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心中,官府一向以权势凌人着称。

若能从小店购买,他们绝不会选择到大店中自讨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