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冷色调(1 / 1)

纯原乡 暗墟之渊 2638 字 5小时前

最新发布的“假日游记”这一章,算算时间,和之前的“当代年轻人精神状态”中间又是隔了一个多月,也多亏这一个多月的酝酿,假日游记写完后,感觉还不错。瑕疵肯定是有,但这种一口气写19首的大章,本来就很难做到完美,写的越多,出错就越多。

但若没有这种“允许自己出错”的精神,恐怕很多有意思的灵感也不会诞生。

(话说回来作家助手的智能纠错功能确实好用,因为大多数作家写东西时处于半游离的状态,注意力都在构思上,手只是下意识的打字,偶尔打错字也很难发现,甚至自己来回检查几遍也很难找出全部错字,但有了这个功能真的可以节省大量检查时间,在这里不由感慨时代进步就是好!)

我对假日游记的评价是不错,这种不错主要体现在松弛感,写的比较顺手,几乎没有写完后烂到一直改那种,基本都是一遍就弄好诗的主体轮廓,后边修一修就能用了。

但是写的过程比较熬,因为有一天晚上稍微熬了会夜,十一点半左右吧,结束了写作任务,熄灯准备睡,一点多被蚊子咬醒了,偏偏还打不着,气的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写,一直熬到三点半多,感觉快猝死了才重新躺下。自那一天之后,后面连着好几天都没补够觉,而这一章的大多数诗都是在那非常困倦的几天里写出来的。

因为我这个人深知状态来了一定要把握住,所以我轻易不动笔,动笔就意味着整个人身心都进入紧绷的亢奋状态,大脑被迫一直高强度构思,导致想补觉也很难多睡。偏偏这种状态我自己也控制不了,只能强撑着一直写。

好在过程比较顺畅,一连几天都没什么阻滞感,后面甚至越写越有手感了。

顺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隔的时间长,加上灵感一直在记小本本,几乎每天都要记十来个关键词,时间长了素材就有了,因此,这一章我几乎没有再借助任何AI,回到了纯人工制作。

当然,这一章其实并不是这一个月每天都在写,实际上写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星期,如果不是上班的话,完全空闲的状态下只会更快,而且最近我一直在沉迷番茄小说无法自拔,不然应该也能提前几天收工。

还有一部分原因,还是要感谢前些天的雨,阴冷的天气,加上连绵夜雨,空无一人的宿舍(室友调班回家了估计),这种环境不写点东西说不过去,毕竟,文艺青年都爱雨天,一到阴雨天我就可以半死不活地emo了,昏暗的环境,很安静,很放松,很适合写些骚话。

创作的过程中,耳机里循环完了孙燕姿的所有专辑,没错,我又解锁新的冷门歌手了,以前觉得孙燕姿老唱伤感情歌不太感冒,现在倒是接受能力好了,听听挺好的。

上一次单听某一位歌手创作,还是李健,那时候我写的是“秘境”,音乐风格确实能潜意识影响我的创作,比如我听李健的歌,写出来的“秘境”就比较柔和醇厚,充满乡土情怀,听孙燕姿的歌,写出来的“假日游记”就多了一些青春活力。

接下来单独讲一讲这一章的创作背景吧。之所以最近两年多了这个环节,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幕后创作日常对于一些喜欢文艺创作的的兄弟姐妹来说可能会很有亲切感,另外也是我抒发心情缓解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事如果当时不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回忆的话,是怎么也捕捉不到当时那种感觉了。

也许在多年后,我在翻阅自己作品的时候,也会纳闷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可是看到后面的解析后,遥远的记忆就破冰涌现了,那种感觉该是多么珍贵。

这一章和其他章节不同的是,这一章特地先列出了目录来,然后才开始进入正文,这种操作在我的诗歌章里并不多见,之所以这次又搞了,是因为这一章的诗整体感极强,包括诗名也是,放在一起极具现代文艺小清新的感觉,从视觉上是就很有吸引力。

而且在诗名的顺序排位上,我也特地花了心思。

本来按照计划,我只想写10-12首左右的诗,原本的顺序应该是:

1.《星》

2.《野》

3.《街道》

4.《樱花雨》

5.《漫画》

6.《呼吸感》

7.《一件风衣》

8.《面包房的猫》

9.《肖邦的夜色》

10.《沙滩》

11.《日落以后》

——

但是这样的话,因为篇幅少了,每首我都需要完成度很高才行,而且会因为少了缓和,显得太紧绷,加上写完《肖邦的夜色》和《沙滩》后,我有点没自信了。

《肖邦的夜色》是第一首写出来的,也是唯一一首和AI一块写出来的,第一段还借鉴了杰伦的夜曲歌词,写完后,感觉过于抒情,想修改发现整体感已经形成了,没法再改,最后还是用了这个版本。

里面的某些意象,像什么“被削得很细”,“墨水喂养着饥饿”,“反光的乐谱”“手指发芽”这些机械冰冷的,就是典型的AI风格,但“琴键,飘落如秋”“吻着夜幕,死得其所”“玫瑰抛弃静美”这些偏抒情的就是我的风格,两种风格掺了一下也算相互弥补,写完后我个人并没有很满意,主要原因还是我对肖邦和古典音乐并不了解,属于是知识盲区了,只能瞎写。发给deepseek看,它倒是觉得不错。

和它打交道这些日子,我算是明白了,想在它这里得高分,就得多用冷僻意象,随便掺和一下,让人越看不懂越好,反正在它这里,再抽象的内容都能解读出来。

而《沙滩》,确实是因为前段时间去海边逛了一次,躺在沙滩上晒了会太阳,回来后写的,当时耳机放的是陶吉吉的蓝专,里面刚好有流沙和沙滩两首歌。

我自己写的沙滩,第一段完成度不错。

“逆风洒落的流沙

蓝蓝地窃吻,

一步一步,浪花

含着细碎寂寞

就这么叹息、折射。”

——

如果沿用第一段的精巧感续写的话这首绝对不差,但我又想加点空间感,后面就出现了“你”,如此一来,写着写着就转向抒情,甚至有点说教,最后沦为平庸了。

但我也没有修改,因为这首诗不负责深度,也不负责美学,它就像我心里的沙滩,简简单单的,表达我心里沉闷的情绪。

写完肖邦和沙滩后,我意识到,后面的创作如果还是这种质量的话,那就很尴尬,保险起见,我又新增了几个诗名,用来负责转场,放松读者视觉,本来想随便写写糊弄完事,结果写完后发现好几首写的比正文还好,属实是倒反天罡了。

没错,临时新增的几首,就是这种带冒号的:

《序:扛上背包出走》

《想象:日出》

《休息:躺在沙发逗狗》

《下午茶:玩耍、浇花》

《累了:回家路上》

《屋顶》

《Love is departure》

《终幕:万籁俱寂地等待漂流》

——

其中《屋顶》和《Love is departure》是后面兴起又加的,那句英文诗名的意思是“爱是离开”,最初想写的是依然爱你(Still love you),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爱情的浪漫不渝,但写到后期发现整体氛围已经低沉下来了,这首如果再忽然激昂起来,反而不合群,索性就改了。

而屋顶的灵感来源于温岚和杰伦的那首屋顶,本来也是想按这个写,主题青春纯爱一些。但真正写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迷幻孤独的氛围,虽然最终效果也还不错。

算了,继续回顾。

第三首和第四首相继写出来的就是《星》和《野》,这两首的灵感是同一个晚上出来的,也是后面同一天写出来的,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星》延续了我一贯的冷色调和克制的冷抒情,外形有点像之前的《极夜》,但内在又不一样,极夜是一种很轻短干净、快要碎掉的安谧孤独感,而这首星,多了倔强和救赎的味道,而“黑衣人”的离场,和后面的归来,便是代表隐藏在内心的救赎力量。

其实“黑衣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之前的《白云雪山连绵梦》里,那个骑三轮车的怪人,也是代表这种救赎,但那种是外力介入的,是不可预知的,而《星》里的黑衣人则是自己内心的顽抗,看似微弱,却从未离开。

《星》在我的诗里比较独特的一点是,开头的称呼对象不是“你”,也不是“亲爱的”或者“朋友”,而是“dear”。其实一开始写的就是亲爱的,但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后来想明白了,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极度含蓄的浪漫,“亲爱的”这种直白的称呼并不适用于本土环境,所以我干脆换成了dear,看上去就没那么违和了。

相比之下,《野》就写的非常狂野,最有灵魂的就是开头第一段:

“潦倒潦草醉倒在这坡野草,

扛着打折的坏话心情

滥情发泄似的天性撕咬,

不管春夏秋冬吹起流浪小号,

裹紧漏风棉袄,淡淡假笑,

群山小妖不敢问我讨要。”

——

这一段描述的是一种看似摆烂无能的落魄无赖形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在最低谷时依旧保存的最后一份骨气。

后面的《街道》和《樱花雨》也是姊妹篇,一首偏讽刺,一首偏抒情,其中樱花雨写完后我感觉并不好,主要还是言之无物,整体感很涣散,但又找不出可修改的地方,最终决定把段落重新排序,把“因为赶了很远……”放在第一段,把原本第一段的“真实的,或许刺眼……”放在最后一段,效果好了一点,起码不会让人毫无阅读欲望了。

《漫画》和《呼吸感》这两首兄弟篇倒是很像,都是篇幅适中,修辞比较干净温暖,但其实《呼吸感》本来想写成那种迷幻怪异的味道,可惜脑子没能争口气,编不出来。

《一件风衣》,算是我寄予厚望的一首,所以也是写的最长,本来想走抽象的文艺气质,结果现实元素太多,最终还是事与愿违,成了疲惫城市的抽象速写。

《面包房的猫》是我最偷懒的一首,因为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干脆把原文复述了一遍再加点鸡汤,之所以坚持写这首,也是一开始我想专门留一首篇幅来写童话,而我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对这首印象很深刻,它并不像安徒生童话那样黑暗,反而非常温暖。

最后,正文的最后一首,日落以后。

这首按理说是最好写的,但是想写好也很难,但我写的很顺畅,而且感觉还不错,有一种憋在心里的情绪深吸一口气叹出去的感觉。

第一段上来就是宏大的视角,吸引注意:地球,海岸,暖暖的地平线,飞走的鸽子,鲜活的行人和天空。

营造出一种从广阔视角迅速拉近又放远的空间感,简单几句迅速构建画面感,为后面的鸡汤做好背景。

第二段就是我最想表达的东西:

“其实我很爱这个世界,

虽然这么久以来

都是这么孤单、平凡,

正因如此复杂

产生了血液的共鸣,

也理解了岁月的美丽。”

——

这首诗感情却并没有语气上那么简单,仔细品味的话,既有对世界的热爱,也有孤独的忍耐,岁月的感悟,缘分的无奈……

好了,接下来讲讲剩下的另一部分。

《序:扛上背包出走》没什么好讲的,《想象:日出》则是为了呼应后面的《日落以后》临时加的,这首排在《星》的前面也是为了开一个轻松的头,这首比较特殊的是我用的是女性视角去写的,主要是因为这一句“我要用长发钓满阳光”,当然,男人也不是不能留长发,但结合语境,这种俏皮类似撒娇的语气还是用女性视角比较好。

《休息:躺在沙发逗狗》是第一个转场视角,当经历了星野,逛遍了街道,淋了一场樱花雨后,该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开着电视抱着狗,好好歇一歇了。

这首分为四个段落,前两个段落比较低沉,营造一种安静孤独的氛围,后两段以主人公为视角开始自言自语,他说,狗儿,快来陪我,你是狗,就应该在周末,被主人抱着,一起吃零食,看电视,尽情偷懒。

可是,主人却买不起大房子,也没有周末,只有日复一日的轮班,挣钱,这种日子他自己都很累了,已经没有能力去养狗了,所以他最终放弃了养狗这个愿望。

《下午茶:玩耍、浇花》是第二个转场,从颓废的周末来到另一种人生视角,这里的主人公有悠闲的下午时光尽情挥霍,当然,这同样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所以最后一段说“慢慢等待实现的时光更像无处深耕的漂流”。

《累了:回家路上》,从这一首开始,往后几首情绪越来越低沉,不复最开始的半忧半乐,但内心深处的细节却越发清晰起来。

“月亮是庄严的柔和,

心事便不宜滥觞,

可多少人无法停止,

因为没有回应

风一次次吹拂山岗,

而风景却多久都没变过”。

——

《屋顶》,前两段比较抽象,视角缩小在某村午夜,一间书房,一盏灯,一支笔,未来得及写满灵感的纸页,半掩的门和消失的外衣,提醒读者,主人出去找灵感去了。

所以他来到了屋顶。

第二段写的最抽象,不太好解释,我就不解说了,而第三段则打破了前两段的氛围,男人发现自己竟也只是别人的一场梦的一个角色而已。

爱是离开没什么可讲的,这首可以当作我个人的负面情绪发泄站。

《终幕:万籁俱寂地等待漂流》,这首可以称之为全章最佳了,这是首禅意中国风,但也有现代元素,意象非常密集,某些句子也比较新鲜。

但是我有点恨自己没憋住。

因为这首诗里面的一些元素我本该放在下一章里,下一章主要就是写这种国风类,我提前抛出来一首好的,其实也怕后面再写,写不出更好的来。

那也没办法了。

就这样吧,晚安,d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