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希望渺茫(1 / 1)

然而,尽管明白希望渺茫,马皇后内心深处仍存有一丝期待,希望韩成真能找到治疗天花的办法。

不只是因为雄英因天花而亡,更是因为她不愿看到更多人因此丧命。

一旦天花大规模暴发,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人间将变成炼狱,上演无数令人不忍直视的悲剧。

她实在不愿意目睹这一切。

思索片刻后,马皇后的注意力从天花上移开,想起了大明的**以及明末的各种事件,心情复杂至极。

过了片刻,她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收韩成为义子。

她的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考量。

起初,马皇后对韩成穿越者的身份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哄骗无知者的说辞。

但随着后续事件的发展,她逐渐相信了这个事实。

而且,韩成对大明的未来似乎了如指掌,这让马皇后意识到韩成身上蕴藏的巨大价值。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才!

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必能为大明带来巨大益处。

单是他指出大明的隐患,让朝廷提前规避风险,这份贡献就无可替代。

即便号称能掐会算的刘伯温重生,也难以企及他的高度。

此外,韩成在其他领域也颇有见解,尤其是医术方面,堪称一流。

如此一来,收他为义子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对于身患绝症、必死无疑的韩成而言,他甫一出手便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主要因为他到来的日子尚短,众人对他的了解还很有限。

随着他在大明停留时间的增长,恐怕还会带来更多的意外之喜。

即便他没有其他能力,仅凭目前展现出来的这些,就已经足够令人震撼。

如今的韩成,堪称行走的财富宝库。

这样独特的人才,绝不能放任其流落民间,必须为皇家所用。

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需多言,她清楚得很,朱重八绝不会允许如此特别的人才外流。

因此,她这边需要仔细考量诸多事项。

在这种情形下,一味对韩成施加压力不仅无效,而且完全不可行。

毕竟,韩成口中所述的未来,唯有他自己知晓。

而他的话语,对未来的走向具有极强的指引意义。

在此背景下,若韩成对朱家存有怨恨,无需采取其他行动,只需在十句真话中掺入一句谎言,在紧要关头,就可能造成致命的严重后果。

所以,必须以诚相待,将韩成紧紧绑定在他们身边。

马皇后所说的“绑定”,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捆绑韩成。

而是采用温和的方式,将韩成的内心系于他们这一边,使他成为朱家的一员。

唯有如此,韩成才能真心诚意地助朱家,助大明。

于是,由她这位大明皇后亲自出面认韩成为义子,再合适不过。

除了上述考量,马皇后这么做也有感恩之意。

马皇后提及感激韩成的救命之恩,并非空谈,她是真正会付诸行动的人。

将韩成收为义子,不仅是莫大的荣耀。

地位与财富这些都不必担心。

可以说,今后韩成无需再劳作,仅凭这一身份,便可无忧生活,做个富足闲人。

当然,前提是韩成不得作恶,尤其不可欺压百姓。

在洪武年间,欺压百姓若被发现,朱元璋是会动真格的。

这就是马皇后给予的谢意。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例如,韩公子孤身一人来到大明,举目无亲。

人无法长久独自生存,总需要一个归宿,一份情感的依托。

因此,马皇后打算为韩成建立这样一个归宿,把他纳入自己的家族。

这样的念头,在她心中反复盘旋。

马皇后不断思虑,思虑越多,越觉得自己这个想法极好。

简直是一举多得!

当下她便决定,等自己病愈,肺痨不再具有传染性的那一刻,立即着手处理此事。

不得不说,马皇后确实是朱元璋的好助手,在幕后替他考虑了许多事情。

她的这一做法相当巧妙。

唯一疏忽的是,她尚不知道,她的女儿几天前已与韩成订下婚约。

而且,宁国公主对韩成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件事,朱元璋一直瞒着马皇后,不愿让她知晓,怕她担忧……

……

众人策马飞奔,向南京方向进发。

来人神色匆忙,眉宇间透着焦急。

为首的年轻男子,眉目与朱元璋有几分相似,还能从他的容貌中看到马皇后的一些痕迹。

在这人身旁,站着一名身穿黑袍的僧人……

------------

这位僧人,身着黑色僧袍。

虽是出家人,却有着非凡的骑术。

驾驭战马疾驰,丝毫不逊于其他将士。

这僧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壮。

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但那双三角眼却破坏了他的慈祥形象。

奔跑时,他有时会收敛脸上的笑意。

笑容消失后,他的气质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

瞬间由先前的笑面和尚化作一头吊睛白额猛虎!

三角眼中闪烁的光芒带着震慑人心的力量,令人不寒而栗。

众人行色匆匆,一路疾驰,不敢稍作停顿。

显然有非常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

他们不想浪费一分一秒。

策马疾驰一阵后,他们会换马。

人不歇,马歇,继续前行。

换马时,他们不是停下战马再换,而是……

战场上,他如履平地般从一匹战马上跃上另一匹,精湛的骑术尽显无疑。

众人各自驾驭两匹马疾驰,尘土飞扬。

直至天色渐暗,才停下脚步,人与马均已筋疲力尽。

即便如此,若非夜色太浓,燕王朱棣仍不愿停歇。

“殿下,该休息便休息。黑夜不便赶路,且风险颇多。今晚休整,明早才能更好地前行。从北平到京城,非一日之功。”

黑衣僧人姚广孝,看着朱棣掩饰不住的焦虑,轻声劝道。

至此,二人身份已昭然若揭。

朱棣身强体壮,一副勇猛将军的模样,正是朱元璋第四子、已赴北平封藩的燕王。

而此僧人,在后世亦赫赫有名——姚广孝。

“道衍大师,这些道理我明白,但母子连心,母后染上肺痨,我怎能不忧心忡忡?”

“世间磨难无数,殿下将来必会遭遇更多。成长需经历痛苦,这痛,难以避免。”

道衍取下酒壶喝了一口,望向天边即将降临的暮色,语重心长。

若他与刘伯温共餐,场景定会别具一格。

道衍虽为僧人,却荤腥不忌;刘伯温身为儒者,却食素为主,鲜少食肉。

“我绝不要这种成长!我只愿母亲安康!”

朱棣说着,紧握双拳。

这位自幼征战沙场,如今领军驰骋边疆,刀剑加身也面不改色的燕王,此刻竟哽咽出声,实属罕见。

可见马皇后在他心中地位非凡,甚至超过朱元璋。

听到朱棣的话,道衍沉默良久。

片刻后,他轻轻叹息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大苦,无人能免。”

朱棣听罢,思绪翻涌。

他借着昏暗的天光,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调整情绪后问道:“大师,您可否……可否有法子治好我母亲的病?”

声音虽平静,但朱棣的目光却炽热地注视着道衍。

即便夜幕渐深,也难掩他眼中的恳切与期待。

道衍缓缓摇头。

“贫僧略懂医理,不过浅薄至极,仅能应对寻常小疾。

比起京中的御医,我的技艺相差甚远。

寄希望于我,不如寄希望于那些御医。

若有心结需解开,或可一试,但治病并非我所擅长。”

道衍的话如冷水浇头,朱棣眼中光彩瞬间黯淡。

虽然明知答案,可亲耳听见道衍的否定,朱棣内心仍痛楚难当。

这意味着,他最后的一点希望彻底破灭了。

他对道衍极为信赖,认为他是难得的高人。

在他心中,只有已故的刘伯温可与之一较高下。

如今连道衍都说无法医治母亲,那便真的无计可施了。

至于京中的御医,更是不必抱有任何幻想。

若他们真有能力,父皇又怎会派人急召在外就藩的兄弟们回京?

这一切,朱棣都明白得很清楚。

即便他不愿直面,也无法逃避。

这次接到消息的不只是自己一人,据传二哥、三哥、五弟等也被召返京城。

想到母亲即将离去,朱棣悲从中来,胸口闷得喘不过气。

他抽出佩刀,恨不得杀了那勾走母亲魂魄的鬼差。

然而环顾四周,却什么也没看到。

最终,他颓然放下刀。

一名身影渐行渐远,融入夜色之中。

他轻轻坐下,匕首深深插入泥土,似一道警示。

双手掩面,唇间紧咬,竭力压抑内心的悲鸣。

泪水如决堤般涌出,打湿了夜幕下的衣襟。

躯体在阴影里微微颤动。

燕王的侍卫察觉异常,欲前往探视,却被道衍止住。

“就让他独处片刻,去面对自己的黑夜吧。”

话毕,道衍仰头饮尽葫芦里的烈酒,火光映照下,那张圆润的脸庞变幻莫测……

京城之内,寿宁宫方向。

韩成步伐轻快,远离皇城的喧嚣,朝寿宁宫赶去。

然而,他忽然停下脚步,目光扫向腰间的系统界面,竟发现不知何时跳出了一条讯息……

——【朱有容因忧心忡忡,急匆匆赶来探望,见你安然无恙,满心欢喜。恋人积分+10,百倍奖励激活中,额外加1000分,当前总分1800。】

韩成凝视这条消息,不禁怔住。

再细看时间标记,推测这是朱有容初入乾清宫时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