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道路万千条,安全第一条(1 / 1)

“动手浇筑吧,民夫的任务是把混凝土均匀摊铺到路面上,工匠则负责修整平整。

按照计划,路面必须与模板齐平,绝不能有凹陷、空洞或凸起,每一处都要保证平坦。

道路每间隔六尺便放置一块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作分割,预留缝隙,*部位同样如此……”

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一个头戴红色安全帽的人随即走出来。

朱高炽在一旁看得饶有兴趣,他早已注意到这里很多人都戴着帽子。

最初并未留意,如今见到有人戴着不同颜色的帽子站出来,顿时好奇地问:

“儿啊,为何此人所戴之帽与其他人的样式不同?”

旁边的朱瞻基笑了笑说道:“这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建筑公司管理层,在此属于总揽全局的角色。”

听完这话,朱高炽联想到朝廷官员的服饰,便接着问道:“那么那些普通的帽子又象征着什么呢?”

“自然都是建筑公司的工匠啦!”

朱瞻基答道。

随着红帽一声令下,在工匠指引下,民夫立刻将调配好的混凝土送往路途各处。

一些工匠取出工具,有人手持一头磨尖的纯铁棒,在已铺设水泥的地面上逐一敲击一遍,确保混凝土内部无空隙。

另一些工匠随后拿起特制的铲刀,在这些敲打之后将路面刮平并打磨光滑。

现场气氛热烈而井然有序,即便忙碌却未显杂乱。

整个过程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各司其职,浇筑工作进展得极为顺畅。

前方开始安装模板,后方同步搅拌、浇筑混凝土。

每隔六尺便放置一个模具,其间同样用定制的薄模板隔开,厚度约两分,待硬化后移除模板,便形成两段*的混凝土块。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因温差导致的膨胀收缩,避免路面因受力不均而开裂,尽管周忱对此原理并不了解,但仍严格遵照朱瞻基的要求执行。

自然,这还不是最终步骤,等抹平路面的工匠完工后,马上会有另一批工匠检查刚刚处理过的路面。

这些人会借助标准直木检测路面是否平整,防止日后积水或车辆行驶时产生剧烈震动。

虽然看似繁琐,但相较传统用砖石铺设,这种水泥路施工显然更便捷高效。

不仅仅是因为水泥路建造速度更快,而且它的耐用性也远远胜过砖石。

通过专业试验,工匠们找到了最佳的水泥与砂石配比,既节约材料,又确保了路面的坚固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即便几十石的重物碾压而过,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一石等于一百五十斤,几十石相当于数吨的重量。

在这个时代,一辆满载货物的货运马车,通常不会超过千斤;即便是特殊用途的马车,其最大载重也不超过一两吨。

再重的话,马车的轮子能否承受得住都成问题,更别说由一两匹马拉动了。

然而,这样的重量对水泥路而言毫无压力。

尤其这个时代大多数马车的车轮都是木制的,其硬度无法与水泥相提并论,想要对水泥路造成损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水泥路永远都不会受损。

在长期使用后,某些特殊条件下,路面仍可能出现裂缝或损坏。

不过相较昂贵的砖石路,修复水泥路的成本显然要低得多。

无论是砖石路、石板路还是泥土路,面对水泥路的优势显而易见,逐步替代这些传统道路只是时间问题。

朱高炽起初站在稍远处,见工匠们很快修好了路面,便快步走去。

他有些好奇,在几名随从的扶持下蹲下身来,仔细打量刚浇筑完成的水泥路面。

他的目光中带着几分疑惑,忍不住伸手触摸,朱瞻基还没来得及制止,就见平整的路面上已经留下了一个圆滚滚的手印。

朱瞻基愣住了,瞥了一眼自己那憨态可掬的父亲,又看了看水泥上的手印,总觉得事情不太对劲。

“这个……”

朱高炽看着自己的“杰作”,满脸困惑,转头问朱瞻基,“不是说这东西坚如磐石吗?”

朱瞻基无语凝视。

一旁的周忱看到太孙殿下一脸无奈,忍俊不禁,笑着向朱高炽解释道:

太子殿下说道:\"此水泥需时日方能凝固,待其中水分自然蒸发,便会如磐石般坚固。

\"

\"这……\"

朱高炽听罢微怔,随即带着几分尴尬望向周忱,又瞥见路面上留下的痕迹,开口道:\"要不让人将这儿恢复原状?\"

周忱正欲言,朱瞻基已翻起白眼,面无表情上前,毫不犹豫地拍下一掌于水泥地上,随后似乎还不满足,又踩上一脚。

朱高炽:\"……\"

周忱:\"……\"

顾佐:\"……\"

三人满是疑惑地看着朱瞻基,而他毫不在意地撇嘴道:\"告诉世人,此处的掌印与脚印乃大明永乐十二年,太子与太孙亲留!\"

------------

朱高炽顿时傻眼。

看着朱瞻基一本正经的模样,不禁问道:\"瞻基,这是何故?\"

朱瞻基笑答:\"爹,容儿问几句话。

\"

未等朱高炽回应,朱瞻基便开口:\"这水泥能把细沙凝聚成石,而石可历经千年而不朽,对否?\"

朱高炽点头:\"正是如此!\"

朱瞻基接着问:\"那么眼前这条水泥路便是世上首条水泥路,且有望流传千古,对否?\"

\"确未曾见过,若真能千载不毁,流传下去也并非妄想!\"

朱高炽先点头,随后仍是困惑:\"可这与掌印脚印有何关联?\"

\"当然有关!\"

朱瞻基扬起下巴,说道:\"太子与太孙在这世上第一条水泥路上留下了足迹与印记,爹觉得此事若传开去,是否极有意义?后人走过此路时,岂不会自然而然想起这段往事?\"

\"这……\"

朱高炽听完顿时愣住。

紧接着,那双因脸庞圆润显得略小的眼睛立刻熠熠生辉。

下意识望向地面的痕迹,眼中还闪烁着些许跃跃欲试的光芒。

周忱与顾佐听闻朱瞻基之言亦是一愣。

而后二人脸上均浮现几分悔恨交织的表情。

在那条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条水泥路上留下痕迹,水泥硬化成石后若能千载不朽,这样的事与流芳百世有何不同?

两人几乎能预见,一旦此事传开,日后每一步踏上这条路的人,都会想起永乐十二年的故事:太子殿下和太孙殿下曾在仪凤门至长江码头的这条路上留下手印与脚印。

若未来太子和太孙都能登基为帝,这两个印记……

想到这里,两人甚至开始懊悔得肠子发青。

更让他们后悔的是,当时为何没提前想到这一点。

要是早想到,随便找个借口,不就能轻松留下印记了吗?

这样一来,岂不是与两位未来的*一同留名了?

又或者干脆题一首诗,这样既能留名,诗句也能世代相传。

实在不行,作为水泥路的管理者,写几句简单的话总行吧?

但现在太孙已经公开表示了,再去行动显然不合适。

他们明白,既然太子和太孙留下了印记,没有他们的同意,这里自然不会轮到他们。

除非其他王爷或是皇帝亲自来才行。

想到这儿,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毕竟,这只是第一条水泥路,以后还有第二条、第三条呢,最次也该修缮平民区的危房吧。

虽然不能像现在一样与未来的*同留印记,但总归还是有机会留下点什么的。

朱瞻基并不知道,自己一时的兴致,会让大明形成一种怪异的传统——每有新水泥建筑诞生,总会有人立刻在角落里刻下名字或诗句。

看着路面的印记,朱瞻基心中涌起几分戏谑。

不知这些印记将来会传至何时,后人见到它们时,会不会把这里当作网红打卡地?

到那时,一堆人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在自己的印记旁比划。

这种念头一冒出来,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这般画面。

朱高炽不知道儿子的想法,他和周忱、顾佐一样,在思考是否要在水泥路上留下几句箴言或诗词。

然而同样地,被朱瞻基点破之后,他又觉得不好意思主动提起,否则显得太过刻意。

他正在思考以什么理由开口时,似乎是察觉到了他的心思,旁边的周忱便主动提议道:

“太子殿下、太孙殿下,今日是历史上首次修建水泥路的日子,两位殿下不妨借此机会在此留下一些话,以警示后人。”

“这个………”

朱高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心动,但又不便立即答应,一时之间有些犹豫。

一旁的朱瞻基看到父亲那副欲拒还迎的模样,忍不住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思索片刻后,他嘴角微扬,走到一边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就开始书写。

自从上次被夏原吉和父亲批评之后,朱瞻基最近常练习书法,虽然谈不上大家风范,但也逐渐有了几分韵味,字里行间透着些许灵性。

这也是他敢于直接书写的缘由,毕竟在这里写好便是留名青史,写差了则是失败现场。

朱高炽看到儿子已经开始动笔,既有些羡慕,又下意识地读出了他写的内容:

“道路万千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矩,亲人泪两行。”

朱高炽:“………”

看到儿子写下的内容,朱高炽眨眨眼,忍不住说道:“你这孩子,让你写你就写,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文不像文,白不像白,什么叫行车不规矩?亲人泪两行?这刚修好的水泥路,你就写这种不吉利的话,赶紧擦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