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纯碱(1 / 1)

有了玻璃与水泥,仿制后世的高楼大厦已非难事。

将来,他或许真能把这些现代元素引入大明朝代。

想到未来的大明大地,将崛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朱瞻基甚至可以预见,当爷爷结束北伐凯旋归来时,看到宽广的水泥路和数十米高的摩天大楼,定会震惊不已。

看着那镶嵌在楼体上的玻璃窗户,朱瞻基甚至怀疑,爷爷会不会以为自己穿越了呢?

若爷爷口才更好些,说不定还会误以为打了场胜仗便到了未来。

-----------

朱瞻基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今日天色已晚,且城南皇庄距离较远,他决定明日再去查看。

反正玻璃与水泥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消失。

预计明日,首批水泥即可生产完成。

那一天,他们一同前去,看那水泥与玻璃的结合,实乃天作之合。

他甚至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在宫外为自己建一座现代风格的小别墅。

刚踏入庭院,朱瞻基便发现不知何时,胡善祥已先他一步回到此处。

此刻正立于院门之前,似在等候他的到来。

当朱瞻基的身影映入眼帘,胡善祥眉宇间笑意渐起,唇角含笑:

“太孙殿下!”

她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这是自幼生长于深宫大院留下的印记。

无论朱瞻基如何劝导,她始终恪守礼仪,从未越雷池半步。

这般性格,若日后他登基,将后宫交由胡善祥打理,亦不失为良策。

至少有了规矩,便有了行事的标准。

心中闪过这些思绪,朱瞻基轻笑一声,漫不经心地问:“怎会如此迅速返回?”

胡善祥陪伴他步入屋内,室内早已安置了几座暖炉。

一边替他脱下厚重的棉袍,胡善祥这才笑着说明缘由:

“太子妃称疲倦,欲先行休憩,因此命我先行归返。”

话毕,她顺手将棉袍放置一旁,又说道:“听闻太子妃提及您午后前往国子监,想必您尚未用晚膳,我已经嘱咐人提前备好膳食,温热待用。”

说着,二人已至餐桌前,桌上摆放着几盘新上桌的菜肴,热气腾腾。

菜品虽不算繁多,却十分讲究。

朱瞻基面露笑意,对这位小妻子的细致关怀颇为满意。

即便他进城时已在酒楼享用过餐食,却也不再推辞。

待进食数口,腹中再度充盈,朱瞻基方放下筷子,目光落在正在整理碗筷的胡善祥身上,忽而莞尔道:

“说来,你如今的身份较往昔确有变化,待皇上回朝,我会请旨正式赐予你名分。

在此太子府中,你也算半个主人,只是身旁未添置侍女,未免显得不合情理。

我为你安排一名侍女如何?”

朱瞻基话音刚落,胡善祥手中动作稍滞,刚欲开口,却见他已然点头定夺,直接敲定了此事。

\"就这么定了,过几日,我会亲自为你挑个侍女送来,你这边该做什么,到时候好好安排一下,小事全交给她就是!\"

胡善祥见朱瞻基已拿定主意,便点头顺从道:\"臣妾多谢殿下!\"

\"谢什么,不用客气!\"

朱瞻基摆手摇头,没再多言。

……

此后,朱瞻基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次日正午,处理完公务后,他便带着张懋与几名锦衣卫前往城南皇庄。

先是对羊毛纺织厂巡视一番,尽管随着时光流逝,羊毛纺织厂每日产出的毛线仍受制于设备数量,但女工们的技术愈发娴熟,如今一天差不多能生产两万繀左右的毛线。

再者,北伐大军所需的手套,在五倍收益的*下,仅三天便已备齐二十万副。

羊毛线的需求也因此有所减少。

不过羊毛线的名声逐渐打响,不少原先只是用来织手套的人发现其优点,加之价格实惠,有人在赚到钱后,还会买来毛线为自己家织几件衣物。

如今,应天城里许多人外出时穿的就是这些织物,既暖和又舒适,甚至比棉衣还好。

此事还引得周围地区的一些人特意跑到应天购买毛线。

即便沈文度那边不再有五倍收益的*,毛线的销路依然非常红火。

\"殿下,前几天有几个浙江的商人找上我,想从厂里买些毛线运回去卖,因要给北伐大军做手套,我便回绝了他们。

昨*们又来了,我不敢擅自做主,特来请示殿下意下如何?\"

周忱陪在一旁,待朱瞻基巡视完毕后,才开口说道。

\"浙江来的商人?\"

朱瞻基听后有些惊讶,虽然五倍收益让毛线生意异常兴盛,但这种火热主要局限于应天一带,如此迅速吸引浙江商人的注意,确实令他意外。

稍加思索,他便问周忱:\"最近应天的毛线销量如何?\"

周忱略作思考回答:\"每日约有一万五千繀!\"

朱瞻基轻轻点头道:“若按你说的,如今纺织厂每日最多可产两万繀,多出五千繀,既然有人愿意购买,你不妨卖出一部分。”

“是!”

周忱恭敬地回应了一声。

朱瞻基对此并不特别在意,毛线这类日常用品迟早是要流通的。

若是让其自行售卖,只会徒增繁琐之事,而商人接手反而是好事。

时机成熟后,这不仅能拓宽销路,还能收购更多羊毛,如此一来,草原上养羊之人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二人边走边谈,已来到玻璃生产的地方。

虽名为厂,却更像简陋的工棚。

相比纺织厂里的喧闹与人影,刚进入这里就闻到一股刺鼻的煤烟味。

工棚内还摆放着几个巨大的火炉,周围的大冬天依旧赤膊的工匠们忙碌不已。

玻璃制作远比想象中简单,所需原料不过是随处可见的沙子、纯碱和石灰石。

沙子和石灰石最为常见,纯碱的获取也并非难事——只需将草木灰装入布袋冲洗,剩下的便是纯碱。

将这三种材料按比例混合后,投入炉窑煅烧即可。

在高温下,碳酸钠或碳酸钙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钙及二氧化碳气体。

普通玻璃正是由这些物质混合而成。

刚出炉的玻璃处于高温液态,毫无固定形状。

要得到所需形态,需趁未完全冷却时用模具或其他工具塑形。

在朱瞻基到来前,这里已产出不少成品:碗、杯子、盘子、花瓶,甚至还有几个酒壶。

各式物件让他哭笑不得,也不得不赞叹工匠们的创造力与手艺。

他不过介绍了玻璃的原理,这些人竟迅速融会贯通。

当然,并非所有玻璃都达到他的标准。

许多由玻璃制成的器物内部常夹杂着细小的气泡。

这通常是由于工匠技艺尚欠成熟,致使炉火温度分布不均所致。

这种情况若发生在普通物件上,比如眼前的玻璃盘或酒杯之类,并无大碍。

但用于精密仪器如望远镜时,则显然不合格。

这些气泡会干扰光线通过镜片时的传播路径,引发大量散射与折射现象,使视物变得模糊甚至扭曲变形。

所幸并非每块玻璃都有此类瑕疵。

朱瞻基随手拿起一块成型的玻璃盘,迎着阳光端详片刻,满意地颔首。

此玻璃盘无论透明度还是纯净度都不逊于上次用于制镜的水晶。

不但几乎看不到气泡,且尺寸规整,稍作裁剪便可成为理想的望远镜镜片材料。

他环顾四周,发现类似品质的产品不在少数。

这时身旁的周忱解释道:“殿下,这批玻璃乃今晨新制,昨日试产时发现存在气泡问题,因此我们彻夜调试工艺,直至今日清晨才取得理想效果。”

“即便如此,仍无法杜绝气泡出现,部分产品依旧未能达标。”

朱瞻基听罢微微点头,这样的结果他早已料到。

毕竟这个时代的技术手段与现代机械化生产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的工匠只能依赖个人经验与判断力调控火候,而这种直觉难免会因人而异。

周忱能达到当前水准实属不易,已超出预期。

------------

“你此次表现优异,今后凡生产出无气泡且品质优良的玻璃,均加工成统一规格的圆形镜片,另行存放,供我另作它用。”

“至于其余部分……”

朱瞻基说完后,目光又不经意地落在旁边那些堪称艺术品的玻璃制品上,思索片刻,最终打消了靠它们盈利的念头。

并非是他厌弃财富,而是若玻璃制品的数量有限,倒还说得过去,确实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仅凭玻璃那晶莹剔透的模样,就能吸引许多人慷慨解囊。

然而一旦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价格必然迅速下跌。

毕竟相比那些精美的瓷器与陶器,玻璃最大的优势不过是透明带来的新鲜感。

而这种新鲜感,原本就只属于稀有的事物。

这意味着数量必须极为有限才行,但如果数量太少或时间久了呢?

即便一件玻璃制品能售出数万两白银,对朱瞻基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更何况这些玻璃内部还布满气泡,严重影响美观,更难卖出高价。

于是朱瞻基说道:“这些玻璃暂时先不做了,以后生产的玻璃若有气泡,就全做成窗板吧。”

朱瞻基想起当初哄骗夏原吉时,至少提到过要用玻璃取代纸糊的窗户。

既然玻璃已经造了出来,也该制作些玻璃窗了,也算是给那位老臣一个交代。

待周忱那边产量充足后,他还能将皇宫内的一些纸窗换成玻璃窗。

特别是乾清宫,这里是皇帝的寝宫,虽因皇帝常在此办公,室内采光却不佳。

即使白昼,门窗紧闭,屋内仍需点燃许多蜡烛。

至于祖父若有异议?

那也无妨,到时候往内库多添些银子便是。

一千万两不够,那就两千万两。

反正祖父并无久居应天之意,终究是要迁都至顺天的。

而且他并不会吃亏,用不了几年,这内库也将归他所有。

他送银子是送银子,至于那人能否花得完,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了。

咳咳……

周忱听完朱瞻基的话,便一一记录下来。

他对玻璃的认知仅限于生产,具体用途还在揣测之中。

自然是以朱瞻基的指示为准,照做便是。

周忱将此事牢记于心后,方说道:“殿下,昨日沈百户曾来访,看他神情,似对这些物件颇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