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章 三人(1 / 1)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973 字 15小时前

三人

接见完高句丽使者后,邵勋又收到了辽东的消息。

看落款应是九月中旬发出的,那会应该已经接近停止大规模海运了。九月以后,辽海风高浪急,就只有重金悬赏的通讯船来往辽东、东莱两地了————此时渤海其实是分成几个区域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名字,邵勋令统一称为辽海。

九月初的时候,慕容仁、慕容皝在安市一带爆发激战,后无果而终,各自罢兵。

关键时刻,左飞龙卫二千四百骑自马石津出发,奔至平郭城外驻扎,帮慕容仁稳住了人心,战事结束后退回马石津,以黄头军五千人相代。

经历了三个多月时间的运输,马石津已存有八十余万斛粮食,营房也基本造好了。

渡海之兵计左飞龙卫府兵及部曲九千余、万胜军第一营万人,总计约两万众———青州丁壮已然回返。

不是不想渡更多的人,而是这年头跨海运输能力就这个水平,差不多已是极限了。

前有汉武帝攻卫氏朝鲜,楼船将军杨仆率七千人登陆列口(大同江入海口)。

后有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登陆辽东。

两者相差数百年,组织跨海登陆的规模从七千人变成了四万多人,反映了航海技术的进步————当然,从山东跨海至大同江口和至辽东半岛,两者难度本来就不在一个等级上,去辽东容易太多了。

邵勋夹在两者中间,也就只能组织起这个规模的登陆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只要道德水平足够低,更大规模的跨海登陆也不是不可以,赌命罢了。

历史上石虎派横海将军桃豹、渡辽将军王华率十万水陆军士自漂渝津(天津附近)出发,攻击辽西的段部鲜卑————却不知有没有成行。

又以渡辽将军曹伏率军士戍守海岛,前后运送三百万斛粮食供食用,还用三百艘船只运送了三十万斛粮食给高句丽,资助其攻打慕容鲜卑。

典农中郎将王典率一万多军士常年在海滨垦荒屯田,于青州督造船只一千艘,随时准备攻打前燕。

只能说石兽是真的没数,也不在乎人命。在他眼里渡海死个万儿八千人可能真不是事,他一次发神经屠戮的人都不止这个数。

邵勋虽然是灵活的道德底线,但真不至于堕落到石兽的程度,他甚至不要求在十月后强渡辽海,目前只打算在辽东半岛保持军事存在,辅助支援慕容仁罢了。

哦,对了,慕容仁已经接受玄菟郡公的册封,老实了,或者说他的情况比较危急,慕容皝是真的要他死。

邵勋在阅览这些消息的时候,身边跟着汉王邵渥、燕王邵裕二子。

他一边看,一边随口解析:“辽地极为广阔,千年以来汉家只控得傍海一线,何也?天气相对温润,不似北边那般苦寒。”

说到这里,看了眼虎头,道:“宇文十二部所居之处,比平州可冷多了,虎头你去过,可有所觉?”

“儿是夏天去的,只觉野花遍地,水草丰茂。”邵裕说道。

邵勋摇头失笑。

“阿爷,四兄是不是要去辽东?”邵渥突然问道。

邵勋、邵裕同时看向邵渥。

这事还没有大肆宣扬开,只有少数人知道,邵渥从哪打听到的?

邵渥见两人齐齐看向他,无奈道:“儿从阿娘那里听

到的。”

邵勋收回目光。

邵裕则搂着邵渥的肩膀,道:“十一弟,舍不得我?”

“四兄,你去了那里会不会挨冻?”邵渥担忧道。

“烧炭就是了。”邵裕笑道:“自汉以来,从中原去平州诸郡为官的不知凡几,他们难道都冻死了?”

“也是。”邵渥点头道。

“虎头,前汉时长安有起烟熏地之暖殿。你若嫌冷,可于宫中制炕床。”邵勋说完,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火炕”二字,然后又解释了一番。

“高句丽人有吗?”邵裕问道。

“兴许有,兴许没有,我亦不知。”邵勋说道:“管人家有没有,你自己建就行了。阿爷让少府发甄官署工匠一百家予你,你届时看着办。”

虽然说不知道人家有没有,但邵勋知道大概率是有的。至少在唐代渤海国时期,黑水革(已经普及此物,成本也不高,属于东北地区的刚需之物。

不过此时平州诸郡却几乎见不到火炕,可能是没有北边那么冷,也可能是东北的原始森林太多了,烧炭取暖也能过冬。

邵裕闻言点了点头对未来在辽东的生活多了几分信心。

平心而论,父亲真的是把平州最好的一处地方给了他。

辽东郡固然在户口上比不了昌黎,但天气没那么寒冷,而且深入辽海,有好风时,乘船抵达青州只需一昼夜。

从陆路上看,若想回到中原要经昌黎,过辽泽,走卢龙山道,最后才能抵达幽州遥远无比,险阻极多。

可若走海路,也就一天一夜的工夫,抵达的还是相对富庶的青州,不是穷困的幽州。

辽东郡的破局,只在一个“海”字,破除对大海的恐惧,提高渡海的安全性,则所有难题迎刃自解。

海船的运力,可不是陆路车马能比的,大了许多倍了。若将来辽东有什么稀罕物产,直接海船运到青州、冀州贩卖,兴许能大获其利。

说难听点,朝廷经营辽东郡都比经营昌黎郡容易一点。大海固然危险,可辽泽就很容易通过吗?

“阿爷,我闻辽东多参天巨木,合造海船,将来能不能发一些工匠过来?”邵裕问道。

“可。”在这个时候,邵勋就怕虎头不提要求,他只要愿意提,做父亲的都愿意给。

“四兄,海船造好了,我去辽东找你玩。”邵渥说道。

“好,为兄安排高句丽美姬服侍你。”邵裕笑道。

邵渥小心翼翼地看了下父亲,然后眉开眼笑地点头应了。

“虎头,你要不要百姓?”正在批阅奏折的邵勋突然问道。

“要,如何不要?”邵裕说道。

邵勋点了点头,道:“江南有旱,河北有水。虽然都即行赈灾了,但还是有些人衣食无着,阿爷这便行文官府,将其聚拢至青州,暂先屯垦官地,待你能接收了,便渡海发送过去。”

“好。”邵裕立刻应下了。

“四兄,你的封国若在北边,阿爷便是想帮你都不行。”邵渥说道:“辽东离中原太近了,就隔着一道海。”

“干脆你来辽东和我作伴算了。”邵裕笑道:“乐浪、带方二郡虽为高句丽所据,然地方豪族多不服其管束,心向中朝者多矣,二郡一并给你算了。”

“四兄莫要玩笑。”邵渥连连摆手:“我吃不了那苦的,短期游玩可以,可玩乐个月余,我就想念爷娘了。”

邵勋轻轻摸了摸邵渥的脑袋,笑骂道:“就知道待在

爷娘身边,有甚出息?”

邵渥嬉笑道:“我天天跟着阿爷端茶倒水就行了。”

邵勋轻笑一声,继续批阅奏折。

父子三人吃过午饭后,各自分别。

邵裕径自出了城,回到了燕王府之中。

王妃糜氏与他见了一面,然后又回内室了。

邵裕换上素服,来到书房,继续守“心丧”。

王府大部分属吏留在幽州,汴梁这边只有右常侍崔景化、舍人郭时二人。

“大王,到将军已收拢了数百精骑,多燕山内外豪勇之士,慕大王之名而来。”崔景化说道:“宇文夫人回了趟娘家,说要讨一支兵马过来。”

邵裕听了无奈道:“她这人是真怪,不喜欢范阳、蓟城,偏爱自由自在的草原,跟我算是苦了她了。

“大王何出此言?”崔景化笑道:“辽东一地几乎抵得上中原数郡之大,却没几个人。草原要多少有多少,还比作乐水丰饶,宇文夫人一定喜欢。”

“没和她说封建辽东之事吧?”邵裕又问道。

“没有。”崔景化说道:“臣只说天子下令扩充燕王府护兵,夫人便回去招兵买马了。大王射柳之名响彻草原,愿追随大王之人多不胜数,便是侯莫陈氏都有贵人打听能不能前来投军。”

“苦了你们了。”邵裕叹道:“若不愿去辽东,自可离府。孤会为尔等略备薄礼以谢,君臣一场,好聚好散。”

“大王说得甚话?”崔景化抗声道:“臣非浅昧之人,愿随大王至天涯海角。”

郭时亦道:“深入昌黎探查敌情之时,臣马失前蹄,彼时大王不弃我,载我同行,臣这条命便是大王的了,何须出言试探?”

邵裕闻言,肃容致歉道:“孤错矣。去了辽东,有福

同享,有难同当,此誓不变。

二人亦拜道:“愿效犬马之劳。”

邵裕将二人搀扶而起,又道:“今日在宫中,陛下愿发灾民若干,我等议一议,将来如何安置。攻慕容鲜卑之后,我定会向天子讨得军粮,然颇虑不足。”

“大王不如多要些牲畜,先放牧算了。宇文十二部会放牧的人很多,辽东的草场怎么着也比作乐水好。

“郭舍人何出此言?中朝百姓,如何学鲜卑人放牧?”

“权宜之计而已,你急什么?搭个帐篷,牧起牛羊,先把日子过起来。”

“你怎不去海里捕鱼?”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认真探讨起了如何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