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4章 使者与地缘(1 / 1)

使者与地缘

高高的台阶之上,一头戴进贤冠,身披袍服的青年高举楷矢,一步一阶,渐渐来到台上。

“拜见大梁皇帝。”“大被取走后,青年拜倒在地,沉声道。

邵勋坐在正中间,伸手接过楷矢,仔细查看。

看材质应该是长白山桦木做的箭杆,箭簇尖而长,呈三棱状,工艺不错。

而且从进献偌矢这个行为来看,使者也不是泛泛之辈,很显然是读过书的,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肃慎人就曾进献楛矢给周武王,以示臣服。

“给使者赐坐。”邵勋将楛矢交给坐在他侧后方的太子邵瑾,吩咐道。

不能把高句丽人看做愚昧野人,他们的文明程度在东北地区显然是首屈一指的。

使者坐下之后,看向邵勋,目光坦然。

“使者既名高武,乃宗室耶?官居何职?”邵勋问道。

“高武”肯定不是使者的本名,高句丽人有自己的语言,肯定还有个高句丽语名字,比如高句丽现任国王叫“斯由”,但慕容鲜卑治下的士人、官员称其为“高钊”。

“居‘古雏加’一职。”高武说道。

“使者可试写下。”邵勋拍了拍手,让人搬来案几和笔墨纸砚。

高武也不推辞,直接写下了这三个字。

给事中桓温上前取来,递给邵勋看。

民部尚书裴湛在平州多年,低声解释道:“陛下,高句丽以军事起家,先者其国土分为五部,曰‘战区’,由五部首领统治,自委官吏,共尊某部首领为王。部族首领曰‘大加’,称王之部大加则曰‘古雏加’。”

“原来如此。”邵勋微微点头。

“古雏加”是稀有称号,“大加”是普通称号,这样就可以理解了嘛。

裴湛又道:“高句丽有前、后、左、右、内五部,而今称王者便是内部又称‘桂娄部’。”

邵勋一怔,道:“难道此前还有别的部称王?”

“陛下英明。”裴湛说道:“高句丽承古扶余遗俗,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

卧槽!邵勋有些惊讶,这他妈不是魏博牙兵?选举一个部族首领当国王,一旦出现水旱灾害,或者粮食大规模歉收,温柔一点换国王,激进一点就杀国王。

“而今呢?”邵勋又问道:“若朕是高句丽王,必然要想办法。”

“桂娄部之前,乃涓奴部称王,曹魏时被桂娄部取代,及至今日。故涓奴部族长虽非国主,亦有‘古雏加’之称号。”裴湛说道:“高句丽历任国主也在想办法扩大中枢权力,新征服的国土往往不给予五部,而由朝廷直接管制。久而久之,五部所有之土虽未减少,然朝廷所有之土越来越多,攻守之势易也。高钊之父乙弗时期就开始筑城,以城统治周边百姓,大体可分为城、谷、村三级,各委官吏。”

邵勋微微点头和他查阅典籍得到的部分对应上了。

这就对了嘛。从这点看来,高句丽国主一直在强化中央集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慢慢有成效了,不再是之前的五大军区制,听起来跟他妈东罗马一样,搞啥呢?

不过看样子,高乙弗时代才开始大搞特搞,整体来说现在的高句丽还处于转型时期,内部矛盾一定不小。

另外,邵勋这种政治老流氓还琢磨出了别的味道。

高句丽国主出身桂娄部,但新得国土却不怎么分给桂娄部,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国王出身的部族,对

王室而言也是竞争者,高氏家族在桂娄部内的权力定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谁都想家天下嘛,正常。如果不加以干涉,高句丽再这么转型下去,就是一个逐步中央集权的国家,顶多保留一点的旧有传统,毕竟“我大高句丽自有国情”,传统对一个国家制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高武是现任国王高钊的弟弟,担任桂娄部族长,说明高氏家族的地位在强化之中。

邵勋心念电转,很快又看向高武,道:“使者所献之国书朕已看过,慕容氏跳梁小丑耳,贵主既愿出兵,朕欢喜不已,却不知贵国能出兵几何?”

高武闻言,立刻答道:“精兵五万。”

供军监金正站在邵勋身后,闻言瞟了一眼高武,若非场合不对,他就要出言相讥了。

你懂不懂什么叫“精兵”?

邵勋也不太信,就在此时,童千斤从另一侧台阶上了丽春台,走到邵勋耳边,附耳道:“高句丽使者随从数十人在台下,多配以良马、精甲,马铠制式与中原略异,然可用。”

邵勋轻嗯一声。

老童的意思是高句丽的具装甲骑与中原风格不一样,但功能是没差的。

这很正常历史上吐蕃人攻入中亚、印度,抢了很多盔甲、工匠回来,吐蕃兵甚至戴过带牛角的铁盔,鬼知道是哪国工匠造出来的。

“若真有五万精兵,拊背而击,鲜卑旦夕可破也。”邵勋也不拆穿,直接说道:“可贵国屡败于慕容之手,可还敢出兵?”

高武立刻答道:“大国出兵,敝国愿附骥尾。”

邵勋点了点头,道:“使者且先下去歇息朕自有计较。”

高武无奈,只能行礼告退,在鸿胪寺官员的引领下,下了丽春台。

邵勋扫了一圈众人,目光首先落在兵部尚书侯飞虎身上,道:“卿可有见解?”

侯飞虎沉吟片刻,道:“陛下,高句丽应无多少兵马,五万众定然已是其极限。”

“如此,连慕容带高氏一起灭了,可有把握?”邵勋问道。

侯飞虎回道:“败高句丽易,灭之难也。纵然一时灭了,也占不住其土,故自汉以来,多行册封之事。便是高句丽忤逆上国,教训一番后,还是继续册封。”

邵勋又看向太子邵瑾,问道:“吾儿怎么看?”

邵瑾方才听了半天,心中已有计较,遂道:“陛下,攻慕容鲜卑便不知需要几时,若拖到八月,便得撤兵了,迟恐遭遇不测之祸。而今平州陷虏已久,民情不附,钱粮多有短缺,几无可能长期遣兵戍守。纵然能攻破高句丽王城,也不过掳掠一番罢了,后面还是得招抚、册封。”

邵瑾这是从统治基础的角度来说的。

你有长期占领高句丽的基础吗?至少目前没有。

打败他们容易,撤兵之后,人家说反就反,你是不是还要再来打一次?那代价可不小。

更何况,便是连续两次击败他们也没用,人家顶多老实一些年,后面还是会反。

长期用兵下来,国内反对的人可就多了,届时还是用“土人治土人”的政策,册封了事。

在这种事情上,父亲控制拓跋鲜卑的手段可谓高妙,但那是不可复制的,而且拓跋鲜卑离并州、冀州很近,高句丽就太远了,中间还有广阔的辽泽阻隔,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卢龙道)可供通行。

其实不独高句丽了,平州都有孤悬于外的味道。一旦慕容鲜卑死灰复燃,平州再度沦陷的可能性不小。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想到这里,他用眼角余光看了下燕王邵裕,不知道四兄将来去了辽东,能不能顶住鲜卑、高句丽势力。

邵勋也在看邵裕,道:“虎头,你长居幽州,通晓虏情,且试言之。”

邵裕沉默片刻,道:“阿爷,没了高句丽,还有低句丽。辽地扶余、濊(石之众满坑满谷,中夏百姓反倒是少数,且与胡人杂居多年,胡化甚烈。而今能稳住柳城,沟通幽州就不错了,远则鞭长莫及。”

邵勋被四子的话逗乐了,道:“都知道难,可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你也看到了,高句丽不是没有章法的野人,高武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着士人袍服,书法不比你差,人家还种五谷,非游牧之人,若让他们稳住阵脚,不断蚕食,恐为边患。”

“阿爷说得是。”虎头说道:“或许可将高句丽削弱一番,再行招抚,如此当可安稳一些年头。朝廷也有了时间收拾平州残局。自司马懿屠辽以来,平州早已不是汉时的平州了。”

“在你看来,辽地最终会怎样?”邵勋问道。

“儿查阅典籍,发现自春秋以来,中夏百姓多居于辽地南侧傍海地带,城邑分布呈一字长蛇状,一不留神就被人割裂,首尾不能相顾。”虎头说道:“此线以北,则为东胡、肃慎、濊(百之辈,千年未改,想必事出有因。以我之见,当以稳固平州诸郡为首要之务。在平州站稳脚跟后,再图其他。”

“朕还是想将高句丽国废藩置郡。”邵勋有些犹豫不决,最后叹道:“卿等再议一议吧。”

“是。”众人齐声应道。

邵勋起身之后,顿了一顿,最终什么都没说。

其实纵观历史,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分界线一直很明晰,即以山脉为界。

长白山脉以西的平原地带,包括沈阳、辽阳在内,

多为中原王朝所据。

以东的丘陵山区,则为高句丽控制,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核心地盘。

辽东半岛的山地可不少,历史上多为高句丽控制,而今他们也和慕容鲜卑反复争夺,双方之间的越境袭扰多不胜数。

虎头要想稳固住辽东半岛的封地,首要敌人其实就是高句丽,而不是什么鲜卑。后者是朝廷控制的昌黎、玄菟二郡最头疼的势力,纵然明年灭了慕容鲜卑,但将来总会有什么部落死灰复燃,寇边之事不会少的。

这片土地,从来就没消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