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刘峙:委座英国公使史蒂夫乔布斯尊他们女王之命来了。(1 / 1)

风云际会:外交与军政的新变

阴沉的雨幕笼罩着南京城,雨水如注,敲打着屋顶,发出沉闷的声响。

蒋介石在办公室内,刚刚完成关于运输机和战斗机编队行动后续安排文件的起草,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室内的寂静。

“委座!”刘峙匆匆走进办公室,微微气喘,“英国公使史蒂夫·乔布斯尊他们女王之命来了!”

蒋介石微微一怔,旋即眼神锐利起来,心中暗自思忖,英国此时派公使前来,必定有着重要的意图。他站起身,整了整军装,沉稳地说道:“请他到会客厅,我这就过去。”

会客厅内,装饰典雅,壁炉内的火焰跳跃着,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史蒂夫·乔布斯身着笔挺的西装,神情庄重而又带着一丝谨慎。他看到蒋介石走进来,连忙起身,微微鞠躬:“蒋委员长,久仰大名。此次我奉女王陛下之命,前来与您探讨一些重要事宜。”

蒋介石微笑着示意他坐下,侍从奉上茶水后,他缓缓开口:“公使阁下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史蒂夫·乔布斯清了清嗓子,说道:“蒋委员长,贵国在淞沪战场的英勇抵抗,英国有所耳闻。女王陛下对贵国军队的顽强精神表示赞赏。此次我来,一是表达英国对贵国抗战的关切,二是探讨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蒋介石目光深邃,心中却在快速思索英国的意图。他缓缓说道:“感谢女王陛下的关心。中国抗战至今,历经艰难,然全体军民抗战意志坚定。我们自然希望能与英国这样的强国加强合作,共同抵御法西斯的侵略。”

史蒂夫·乔布斯点了点头,从公文包中拿出一份文件,递向蒋介石:“委员长,这是英国方面初步拟定的合作意向书。我们可以为贵国提供一定的物资援助,包括武器、弹药和医疗用品等。但作为交换,我们希望贵国能在一些战略资源的供应上给予英国便利。”

蒋介石接过文件,仔细翻阅。文件中提到,英国希望中国能保证对其出口钨矿、锡矿等重要战略资源,并且在滇缅公路的使用和管理上,给予英国更多的话语权。蒋介石心中明白,这是英国在权衡利弊后,试图从中国获取利益的同时,给予一定援助。

他放下文件,平静地说道:“公使阁下,贵国的援助意向,对中国抗战而言,自然是雪中送炭。但关于战略资源的供应和滇缅公路的问题,还需从长计议。中国抗战,资源同样紧张,且滇缅公路是我国重要的生命线,关系到抗战物资的运输。”

史蒂夫·乔布斯微微皱眉,说道:“委员长,英国的援助也是诚意满满。在当前局势下,贵国若能与英国紧密合作,对双方都有益处。而且,我们也可以在外交上为贵国争取更多支持,向国际社会呼吁共同对抗日本。”

蒋介石沉思片刻,说道:“公使阁下,我理解贵国的诚意。这样吧,此事我需与国内相关部门和将领商议,再给贵国答复。不过,我希望英国方面能尽快落实物资援助的具体细节,中国前线将士急需支援。”

史蒂夫·乔布斯点了点头:“好的,委员长。我期待与您的进一步沟通。另外,关于贵国此次运输机和战斗机编队成功执行任务一事,英国军方也颇感兴趣。我们希望能了解一些具体细节,或许能为双方在军事合作上提供思路。”

蒋介石心中一动,明白英国这是在试探中国军队的实力和作战能力。他微笑着说道:“此次行动,确实历经艰险。机队将士们英勇无畏,在敌占区上空完成运输和作战任务。具体细节,我可以安排相关人员与贵国军方进行交流。但我更希望,英国能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中国更多支持,比如增加空军援助,帮助中国提升空中作战能力。”

史蒂夫·乔布斯认真倾听,随后表示会将蒋介石的意见转达给英国军方。

送走史蒂夫·乔布斯后,蒋介石回到办公室,立刻召集陈诚等将领前来商议。

“诸位,英国公使此次前来,提出了合作意向,但也有其自身诉求。关于战略资源供应和滇缅公路的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蒋介石目光扫视众人。

陈诚率先发言:“委座,英国的援助对我们确实重要。但战略资源关乎国家根本,滇缅公路更是抗战命脉,我们不能轻易让步。不过,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实际援助。”

其他将领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可以适当妥协以换取英国的大规模援助,有的则强调要坚守底线,不能因小失大。

蒋介石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逐渐有了主意:“这样,我们一方面与英国进行谈判,尽量争取更有利的合作条件,在战略资源供应上设定合理限度,滇缅公路的管理上保证我方主导权。另一方面,加快自身军工产业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外部援助。同时,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沟通,争取更多支持。”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接下来的日子里,南京城内围绕着与英国的合作事宜,各方开始忙碌起来。外交部门积极与英国公使进行沟通谈判,军方则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可能获得的英国援助,提升自身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国内的宣传部门也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以运输机和战斗机编队英勇事迹为蓝本的宣传活动。海报设计、广播节目编排、报纸专栏策划等工作有序展开。

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青年赵刚看到了张贴的宣传海报。海报上,战斗机在空中翱翔,运输机穿越战火,将士们神情坚毅。赵刚被深深震撼,他原本在一家小工厂做工,此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我要参军!”丁洋对着一同看到海报的伙伴说道,“国家在抗战,这些将士们如此英勇,我们也不能躲在后方。”

伙伴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不久后,丁洋和几个伙伴一起报名参军,踏上了抗战的征程。

而在重庆,一群学生在街头听到了关于机队事迹的广播。他们围聚在一起,听得热血沸腾。学生代表李梅激动地说:“我们虽然不能像将士们那样上战场杀敌,但我们可以在后方做好宣传和后勤工作,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抗战宣传小组,走上街头巷尾,宣传抗战知识,动员民众捐款捐物。

随着宣传活动的开展,民众的爱国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参军入伍的青年越来越多,后方的支援力量也日益壮大。

而在蒋介石的办公室内,他依然每天关注着前线战事、外交谈判和国内的动员情况。他知道,抗战之路依然漫长,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但他坚信,只要全国军民团结一心,在国际合作和自身努力下,一定能迎来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他再次走到作战地图前,看着上面的标记,思考着如何在与英国的合作中,为中国抗战争取更多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一系列的变化,给予日军更沉重的打击。窗外,雨渐渐停歇,乌云中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仿佛是胜利的曙光在隐约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