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机场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完成改装的飞机机身上,折射出清冷的金属光泽。
距离那次轰动东京的传单投放行动已过去半月有余,尽管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中日双方的局势并未因此缓和,反而陷入了更为紧张的对峙之中。
李勇站在机库门口,望着眼前这架经过再次升级改造的飞机,心中五味杂陈。上次任务的惊险画面仍历历在目,而此刻新的使命又悄然降临。
特别行动小组接到上级密令,要对日军一处重要的海上运输补给线进行侦查与破坏,为后续大规模军事行动提供关键情报和创造有利条件。
负责此次飞机改装的工程师老王又一次忙碌起来。
他手持图纸,与技术团队围在一起,反复商讨着改装方案。“这次任务特殊,飞机不仅要具备长途飞行能力,还得在速度和隐蔽性上有所提升。”
老王指着图纸,神情严肃,“我们要在机翼下方加装新型的燃油副箱,同时对机身进行轻量化处理,减少飞行阻力。”助手们纷纷点头,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机库内,焊接声、工具敲击声此起彼伏,火星四溅。每一个零件的安装、每一处线路的连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
与此同时,飞行员们的训练强度也再度升级。
模拟训练室内,李勇和队友们一遍又一遍地演练着此次任务的飞行路线和可能遭遇的突发情况。
教官站在一旁,神情凝重地说道:“这次的任务区域是日军的重点防御地带,沿途防空火力密集,还有大量日军战机巡逻。你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侦查和破坏任务,然后安全撤离。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李勇紧握着操纵杆,眼神坚定:“我们一定能完成任务!”
情报部门也在日夜不停地运转。情报员小张带领着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日军海上运输补给线的详细情报。
他们深入敌占区,与潜伏的地下工作者秘密接头,获取了日军运输船的航行时间表、护航舰队的配置以及补给港口的防御部署等重要信息。
小张将这些情报仔细整理、分析,绘制出一份详尽的作战地图。“这些情报是你们行动的关键,一定要熟记于心。”小张将地图交给李勇时,郑重地说道。
在出发前的准备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物资筹备。后勤人员们忙碌地穿梭在仓库中,为飞机装载各类物资。除了必要的燃油、弹药,还准备了先进的侦查设备和爆破装置。每一件物资的装载都经过严格的检查和称重,确保飞机的平衡和安全。
行动前一天,特别行动小组召开了最后的作战会议。
蒋介石、李宗仁等将领亲临现场,为战士们鼓舞士气。
会议室里,气氛庄严肃穆。李宗仁指着作战地图,详细地向大家讲解任务的战略意义和具体部署:“日军的这条海上运输补给线是他们的生命线,一旦被切断,前线的日军将陷入物资匮乏的困境,这对我们接下来的反攻计划至关重要。你们此次行动,就是要撕开这条生命线的口子。”蒋介石站起身,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战士:“我相信你们的勇气和能力,国家和民族期待着你们凯旋!”
当晚,李勇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想起了家乡的父母,想起了那些在战火中受苦的百姓。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无数人的希望。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他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一定要完成任务。
终于,行动的日子到来了。清晨的机场,寒风凛冽。李勇和队友们身着整齐的飞行服,站在飞机前,神情庄重而坚毅。他们依次登机,检查着飞机上的每一个设备,确保万无一失。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飞机缓缓启动,在跑道上加速滑行,然后呼啸着冲向蓝天。
飞机编队在云层中穿梭,朝着目标区域飞去。
李勇紧盯着仪表盘,不时与队友通过对讲机交流。“注意保持高度,密切关注雷达信号。”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此时的天空中,除了飞机的轰鸣声,一片寂静,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气息。他们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而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地踏上这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