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列在夜幕中疾驰,发出沉闷的轰鸣。与此同时,陈诚站在淞沪前线一处临时搭建的指挥所里,眉头紧锁,望着地图上不断变化的标记陷入沉思。窗外,枪炮声虽已渐歇,但空气中仍弥漫着硝烟的刺鼻气味。
清晨,一抹惨淡的阳光洒在指挥所的地面上,陈诚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一夜未眠的他显得有些疲惫。参谋拿着最新的战报匆匆走进来:“长官,日军虽在吴淞口登陆,但我军顽强抵抗,暂时遏制了他们的攻势。不过,敌军后续兵力不断增援,局势依然严峻。”陈诚接过战报,快速浏览后,将其重重拍在桌上:“伤亡如此惨重,即便暂时挡住,又能坚持多久?”
此时,一名通讯兵送来蒋介石的调兵手令。陈诚展开看完,沉默良久,缓缓开口:“我看没有必要大费周折的调兵前往淞沪了。”参谋闻言,面露惊愕之色:“长官,这可是委座的命令,如今淞沪防线吃紧,若无援兵,恐难以坚守啊。”陈诚长叹一声,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处废墟般的城镇,说道:“你看看这淞沪,经过连日激战,早已满目疮痍。就算调来再多部队,不过是徒增伤亡。”
“委座只看到要守住淞沪,牵制日军西进,却没看到这背后的代价。”陈诚转过身,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忧虑,“华北战事本就吃紧,从其他战区调兵,必定会让那些地方防线空虚。一旦日军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调兵途中,部队极易遭到日军空袭,补给线也难以保障。就算部队到了淞沪,也是疲师,又怎能有效作战?”
参谋低头思索片刻,道:“可若是不调兵,淞沪一旦失守,南京便门户大开,日军长驱直入,抗战形势将更加严峻。”陈诚微微摇头:“我并非不想坚守淞沪,只是如今调兵之策,并非良计。我们应该另寻他法,既能坚守淞沪,又能最大程度保存有生力量。”
在离指挥所不远处的阵地上,士兵们正在修整。李大海是八十七师的一名班长,他靠在残破的工事旁,望着天空发呆。战友赵强凑过来:“大海,听说上面要调援兵过来,咱们有救了。”李大海苦笑着说:“援兵?能来多少?来了又能怎样?这仗打得太苦了。”赵强沉默不语,手中摩挲着枪,眼神中透着迷茫。
此时,陈诚决定亲自前往阵地,了解士兵们的真实想法。他换上普通军装,带着几名随从,徒步走向前沿阵地。一路上,他看到的是断壁残垣,以及士兵们疲惫而坚毅的面容。到达阵地后,陈诚与士兵们席地而坐,开始攀谈起来。
“兄弟们,你们觉得这仗该怎么打?”陈诚开门见山地问道。一名年轻的士兵站起来,大声说:“长官,咱就跟小鬼子拼了,守住阵地,保卫南京!”陈诚看着他,微笑着点点头:“有决心是好的,但咱们不能只靠拼命。你们在前线,对局势最清楚,说说你们的想法。”
李大海犹豫了一下,站起来说:“长官,我知道要守住淞沪,但现在咱们伤亡太大,弹药也快没了。要是援兵能及时到,而且补给能跟上,或许还有得打。可要是援兵来了也没弹药,没吃的,那也是白搭。”其他士兵纷纷点头,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陈诚认真倾听着士兵们的心声,心中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回到指挥所后,他立刻提笔给蒋介石写信。信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当前淞沪战局的看法,认为大规模调兵存在诸多弊端,建议调整战略。他提出,应在淞沪采取灵活的防御战术,避免与日军硬拼,同时加强长江防线的防御,以防日军迂回进攻南京。
写完信,陈诚招来参谋:“立刻将这封信送往南京,务必亲手交给委座。”参谋领命而去。陈诚望着参谋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的建议或许会与蒋介石的想法相悖,但作为一名将领,他觉得有责任为抗战大局考虑,为士兵们的生命负责。
在南京,蒋介石收到陈诚的信后,陷入了沉思。他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景色,手中的信纸被捏得有些褶皱。何应钦得知此事后,来到书房:“委座,陈诚此举恐怕不妥。淞沪防线必须增援,否则南京危在旦夕。”蒋介石放下信纸,缓缓说道:“辞修(陈诚字辞修)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如今调兵,确实困难重重。但淞沪若丢,不仅南京难保,国际舆论也对我们极为不利。”
何应钦皱着眉头说:“可若不调兵,前线将士如何坚守?”蒋介石站起身,来回踱步:“此事需从长计议。通知布雷,召集相关人员,明日再开军事会议,好好商讨一番。”
而在淞沪前线,陈诚并未因发出信件而放松。他继续组织士兵加固工事,收集弹药,同时加强对日军动向的侦察。他知道,无论最终决策如何,淞沪之战都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夜幕再次降临,淞沪战场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打破这死一般的宁静。士兵们在黑暗中警惕地守卫着阵地,他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而在南京,一场关乎淞沪战局走向的重要会议,正在悄然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