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在看守所里的秦峰依旧面对着同样的屋顶和铁窗铁门,可秦峰知道,就在他坐在硬板床上发呆的时候,外面肯定正在经历着风云密布、狂风暴雨。
……
在调查组离开看守所后,并没有让秦峰等多久,两天后,检察院就来人到了看守所,宣布了对秦峰不起诉以及无罪释放的决定,然后办理了一系列的手续,秦峰在被关押了接近七个月之后被放了出来。
只不过秦峰并未直接如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从看守所的大铁门里走出来。秦峰既然从看守所里出来,并且检察院还宣布了秦峰无罪,这就说明已经彻底推翻了秦峰的案子,这也就等于直接宣布了对秦峰的关押是冤假错案。
……大门缓缓打开,一打开大门,秦峰就看到了门口停着很多辆车,站了很多人。
周茜自然不用说,秦峰还看到了抱着孩子的李静以及站在李静身边的洪月,还有依旧带着帽子口罩把自己遮的严严实实的张盈盈。
而除了这几个意料之中的人之外,秦峰还见到了几个意料之外的人,
如站在李静身边的穿的像个贵妇一样的于娜,而与此同时,秦峰还见到了站在周茜和洪月中间的谢思敏。
而最让秦峰意外的是他还见到了……
当看到门口这一大堆的车和人之后,秦峰连忙叫道:“停车!”
“秘书长,我家人朋友都在这,就不劳烦秘书长送我回家了。”秦峰客气地秘书长说着。
秦峰下了车,与秘书长握了握手,寒暄了几句,然后秘书长的车子开走了。
秦峰转过身来到众人面前,望着面前这群他最为亲近的人。
七个月了,一个被关押了七个月,对外面的世界几乎毫不知情的人再次走出来,看到自己最为亲密的人,这种感觉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感受不出来的。
望着面前的人,秦峰的眼眶不自然地湿润了起来。
而秦峰眼眶湿润的时候,看着他消瘦的模样,周茜忍不住地直接哭了出来。
流出眼泪的不只周茜一个,洪月、李静、张盈盈以及李莉和谢思敏都哭了出来。
秦峰心里非常的感动,慢慢地往众人面前走了过来,但是在离众人还有几米远的位置他停住了脚步,对着众人傻笑着,然后道:“我秦汉三又回来了。”
秦峰这一句话让原本沉闷的气氛瞬间烟消云散,几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女人一下子就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同时也笑着给秦峰白眼。
本来因为现场有这么多人,特别是还有这么多情敌在,想要矜持一下的周茜再也坚持不住,哭着朝秦峰跑了过去。
秦峰很配合地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跑过来的周茜,把周茜紧紧地抱在怀里。
周茜扑进秦峰的怀里之后嚎啕大哭了起来,她再也顾不得自己女首富的形象,现在的她只是一个小女人。
秦峰把周茜紧紧地抱在怀里,小声地在周茜耳朵边道:“我在里面已经一周没洗澡了,熏着你没?”
秦峰这一句话再次把周茜的情绪打碎,推开秦峰撒娇地在秦峰身上捶了两下,看到后面的人,她也有些不好意思,小声地对秦峰道:“还不快去跟你的这些好妹妹们抱一抱?你知道你进去的这段日子她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吗?”
秦峰有些头皮发麻,他就不知道周茜的话里到底是在阴阳他还是真的为这几个女人说话。
周茜说完之后就从秦峰怀里出来,掏出纸巾走到一边抹眼泪去了。
秦峰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前的这个场景他是真的没想到过的。
秦峰慢慢地走到离的最近的李静身边。
李静流着眼泪,眼眶红红地看着秦峰,怀里还抱着已经八九个月的儿子。
“这小子都长这么大了,上次见他才刚生出来,像个大耗子一样,这才多久,就长这么大了。”秦峰看着李静的儿子,然后用手捏了捏李静儿子的脸。
李静儿子对秦峰完全没印象,加之此刻的秦峰满脸的胡茬子,一下子就把孩子给吓着了,哇哇大哭。
“哦哦哦,对不起对不起,见到怪叔叔了是不是?”秦峰有些惊慌失措,然后自嘲着。
“傻孩子,这是爸爸,干爸爸。”李静连忙哄着孩子。
秦峰来到洪月身边,望着痴痴地望着他的脸红红的洪月,什么都没说,直接把洪月给抱在了怀里。
抱别的女人不合时宜,周茜也会有想法,但是抱洪月周茜绝不会吃醋。
“对不起,让你担心了。”秦峰柔声道。
洪月在秦峰怀里小声抽泣着,但是在几秒钟之后,她把秦峰推开,抹了抹眼泪,什么都没说。
秦峰来到张盈盈身边,正想和张盈盈说些什么,张盈盈却一把直接抱住了秦峰。
这把秦峰吓了一跳,推了张盈盈一下没推开。
张盈盈紧紧地抱着秦峰嚎啕大哭着。
秦峰惊慌失措地往周茜那边看去,周茜则站在车边笑呵呵地望着秦峰。
“我以为你再也出不来了呢,你个混蛋……”张盈盈骂着。
听着张盈盈的哭声,秦峰的心再次化了,他知道张盈盈有多爱他,他更知道这段时间张盈盈有多担心他。
人心都是肉长的,更何况秦峰这么一个“博爱”的人。
秦峰顾不了那么多,也抱住了张盈盈。
秦峰并未对张盈盈说什么,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几秒钟之后,他拍了拍张盈盈的背,虽然张盈盈依依不舍,但是秦峰还是挣脱开了张盈盈的怀抱。
“混蛋,你看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谢思敏红着眼眶望着秦峰嘟囔着。
“连哥都不会叫了是不是?”秦峰笑着用手捏着谢思敏的脸,只是此刻的他眼眶也是红红的。
“还捏我,我都多大了……”谢思敏拍着秦峰的手。
“你就算八十岁了,在我这你也永远都是个小孩子,永远都是我妹妹。”秦峰说完之后再次捏了捏谢思敏的脸蛋。
“哥……”
“叔……”
……
没想到我会出现在这是不是?
……
秦峰回来的时候是这样!
而向北回来的时候,他没想到的竟然是她不在,竟然是他回来的时她却走了……
面对这一场大大的意外,他都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可日子还得过,只不过这曰子过得到了哪儿都有她不在的影子……向北勉强打着笑脸说。
比如:
乙巳年清明节小长假,女儿未然来苏城与我小聚。
按照计划,接上她,我们会去平江路、拙政园、寒山寺体感、追寻苏城文化。因为一地、一景、一物之文化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况若能在与之的碰触中,得到那么一两丝文化的共鸣和新知,便绝对算得上是这一年,甚至是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儿和瞬间之一了。
到了我这个不惑的年纪,洞察世事、明透情感等等方面的功能,正好可以去好好感味时空,去品味前人字里行间那流淌着的,在自己孩童时代、青年时期所不能感读出来的味道,毕竟人生阅历这东西真的能在某种程度上去左右咱们去断文识字、看事明物的水准。当然,十岁二十岁的水准不是一定就比三十四十的水准要低下,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诗意早就对之进行有评判。在此论及,仅是在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且对之颇具伤感的时候,却又为自己在“洞察世事、明透情惑”等等方面能力之精进而倍感幸福,甚至想过如若有能力,从此便能进到这无尽的时空中,去“聊逍遥以相羊”就好了!
清明时节下江南,本是父女二人客居他乡,探寻文化之旅的最好选择,但囿于清明小长假期间出现的万人空巷和目之所及尽是攒动的人头之窘况,而只得委屈了自己的的那点小心思。
题及苏城,首先想到的文化符号,大体便是唐朝诗人张继及张继吟下的《枫桥夜泊》,所以我便把诗中的“枫桥夜泊”“江枫渔火”等等也都幻化特指了苏城,并结合此行的感触而行下了《题寒山寺》这首诗:
“清明时节下江南”,算是交代了此行的时间、地点。“枫桥夜泊三月开”也语意三关地交代了地点和时间。而“运河渡上舟不再”“寒山寺外去未然”,当然也语意三关两意的道明了自己携女儿未然一起出行的这一次探寻之旅,没有见到诗人张继和去到了寒山寺却又未感味到寒山寺和未能实现与诗人张继来一场时空对话之遗憾。
也正因如此,我便自然而然的埋怨起了“人太多了”来,并脱口说出了“假日人头齐攒动”“哪识城外寺寒山”之哎叹!继之以“寒山寺到底是不是在城外”和“寒山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为起始,去问诗人张继那“晨钟暮鼓代序传”“夜半钟声风几站”是究竟怎样从晨起时敲响,然后传了多少站,于半夜里,才传到了诗人张继所在的舟船上?是究竟基于什么样的愁绪而或是相思,才可以让晨响的钟声,一次又一次地传到诗人张继所在的舟船上,且到了夜半也依然还在?
“携女赶赴文会友”。此行,本来是带着任务,特别是带着“以文会友”的任务兴致冲冲着去的,到头来竟是因为“人太多了”而“不见舟”而误了向诗人张继去问问“究竟怎样才……”而“不明所以题不解”。
是呀,是“不解”而不是“未解”,倘若人少些少些再少些而“舟还在”且能隔空问问诗人,其即便是未能解惑也还好了!
如此,我当怎么办呢?“题不解”,好奇的探寻之心却比之前更甚。同为唐朝诗人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之言,那咱就学学他的样子也“他日趋庭”去问《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而找正确的时间再去寒山寺,去遇见江上的舟船,而得问“江、枫、渔、火都愁的是哪般”吧!
正是:
清明时节下江南,
枫桥夜泊三月开;
运河渡上舟不再,
寒山寺外去未然!
假日人头齐攒动,
哪识城外寺寒山;
晨钟暮鼓传代序,
夜半钟声风几站?
携女赶赴文会友,
不明所以题不解;
他日趋庭问张继,
江枫渔火愁哪般?
“他日趋庭问张继,江枫渔火愁哪般”?
愁哪般?
欲知愁哪般,得当知诗人于枫桥夜泊之时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其实,于古于今,人们在叙实说事的时候,不常都会于开始的时候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和地点吗?
而这,于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亦然,因为诗中的起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便是在很巧妙的交代着事情发生的那个“集诗人于天文、生物和地理方面有着高超认知和积累”的时间点。
那么,这个集诗人于彼方面的天文、生物和地理都有着高超认知和积累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呢?
其,诚然不是某某囯学大师评论中所说的“天黑了,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霜结满天”。
如果真如大师所说,人们便自会觉得“月落乌啼霜满天”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然“月落乌啼霜满天”,能经典流传千年而不息,得肯定有它别样的意思表示不是?
那么,它当作何理解,并让人去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表示呢?
按常理,“月落”当在天亮之后、“乌啼”多在黄昏、“霜满天”当在天亮之前,如果诗人硬是把这三者整弄到一起,应该是粘连不到一块儿的。因为这三者初初让人看上去,便好像是完全不搭界的呀!于是乎,觉得是诗人张继搞错了。
然,当人们穷究了“月落”的时间点分布、“乌啼”的时间节点规律、“霜满天”形成的时间之后,人们便豁然洞开般的知道了诗人起句交代的时间点,居然是在中囯江南寒冬腊月里一个满月的清晨,一个人缺事憾却月圆霜正浓的清晨。
到这里,人们对开篇就用交代时间且还能同时定下整篇诗章情感基调的那一诗句,能不拍案叫绝而称奇?怪不得“月落乌啼霜满天”能成为千古名句!
不信,且看拆解:
“月落”?
月落时间,绝不仅仅只是人们生活中口语相传的那千篇一律的日出月落、日落月出,像“日月同辉”等等的景象不也是能常有?
通常情况下,月落时间得受包括月相、季节、地理位置和具体日期等等因素的影响。仅以秋冬季节为例,这其中,月相便是决定月落时间的关键。如:
满月(农历十五前后):月亮在日落时升起,日出时落下。同时,又因为秋冬季节里的日出较晚(约6:00-7:30),所以这个季节的月落时间也在清晨。
新月(农历初一前后):月亮与太阳同升同落,月落时间在傍晚的17:00-18:00。
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月亮正午升起,午夜落下,月落时间约为晚上的23:00-24:00。
下弦月(农历廿三前后):月亮午夜升起,正午落下,月落时间约为上午的9:00-11:00。
其二是受季节的影响,以秋冬季节为例,北半球昼短夜长,秋冬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夜晚更长,月落时间可能会因月相不同而分布在凌晨至上午或傍晚。如:
农历十五(满月):月落约在日出前后(6:30-7:30)。
农历初七(上弦月):月落约在午夜前后(23:00-0:00)。
其三是因月球绕地球公转而致月落时间每日比前一日晚约50分钟的缘故,可对每天月落时间进行估算。即:每天推迟约50分钟。
其四是可找简易规律。即对之以套公式去进行测算。即:
农历日期x 0.8小时≈月落时间与日落的间隔,例如初十:10x0.8=8小时,若日落时间是17:00,则月落时间约为次日的1:00。
所以,综合前述因素来看,秋冬月落时间的范围大致为:
新月在傍晚
上弦月在午夜
满月在清晨
下弦月在上午
“乌啼”?
“乌啼”,在古诗文中,其通常被用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并多与黄昏、夜晚关联,以烘托寂寥而或萧瑟的氛围,并于某种程度上通俗固化了人们对深秋夜半意境的理解和描写,哪怕是非严格写实,导致“乌鸦偏爱傍晚啼叫”之文学印象之形成,但其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通常情况下,乌鸦(或泛指鸦科鸟类)的鸣叫时间与其生活,甚至与周边地区人类的生活习性相关。
因为,在清晨和傍晚,是乌鸦觅食、交流或归巢的高峰期,所以啼叫频率会较高。
但在白天,它们也会因领地宣示、群体联络,而或受到惊扰而发出叫声。
那么,其鸣叫时间段又是怎么分布的呢?
于这方面,城市中的乌鸦可能会因灯光、人类活动等的干扰,而调整鸣叫时间;而于自然环境中,则更会去遵循自然光照规律。
通常情况下:
通过昼夜节律调控表明,乌鸦黎明前1小时开始声带肌预热,清晨鸣声频率(3.2±0.7次\/分钟)显着高于正午(0.8±0.3次\/分钟),符合光周期调控模式。
通过声通讯网络发现,越冬集群中个体通过晨鸣(5:00-6:30)同步日活动节律,声波传递半径能达1.2km之远,为其群体决策服务。
通过季节响应差异分析,在繁殖季(3-5月),其求偶鸣声含更多谐波成分(达7个泛音),声压级提升12db。而在冬季,其警报鸣叫,则呈现0.8-2khz窄带特征,便于穿透植被。
通过人工光照对生物钟重塑作用分析,城市中,乌鸦活动节律呈现相位前移特性,普遍较乡村种群早鸣38±6分钟。
《枫桥夜泊》中的“乌啼”是否是实写呢?有学者认为,唐代寒山寺周边无乌鸦栖息,或为诗人虚构的“心理之景”。
但,愚认为《枫桥夜泊》中的“乌啼”属写实。不仅如此,愚还认为彼时的“乌啼”,不仅发生在满月刚刚落下、霜结刚刚铺满周天的清晨,而且其声音还带有一种警报鸣叫的特点,能穿透植被和山野,到达诗人夜泊之所在。
“霜满天”?
“霜重见晴天”?
“若夜间最低气温≤3°c、湿度>80%、风速<3级,大概率会结霜”?
“前半夜出现露水,后半夜若温度骤降至0°c以下,露水会冻结成霜”?
秋冬季节,起霜(即霜冻现象)的时间段主要受天气条件、地理位置和昼夜温差的影响:
而晴朗无风的夜晚(云层少,地面热量快速散失而得以辐射冷却)、低温(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降至0°c以下)、湿度适中(空气中有一定水汽,但又不过于干燥或潮湿),则是霜形成的天气条件。
因为“夜晚时间延长,地表持续散热”“寒潮过境后晴朗无风的夜晚,降温幅度最大”“日出前气温达到了最低点”,所以秋冬起霜的典型时间段,即主要时段为后半夜至清晨,尤其是凌晨的2点至日出前(5:00-7:00)。
而不同的地区差异,又会显现得大不同。例如北方(如东北、华北),即为:
初霜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每日结霜时段为凌晨3:00-7:00
至于南方(如江南、华南),则为:
初霜时间为11月至12月(华南部分地区甚至无霜)
每日结霜时段为凌晨5:00-7:00(湿度较高时甚至还可能会延迟)
当然,海拔较高地区则会出现霜期更长,结霜时间甚至提前至前半夜(22:00后)的情况。
至于,城市中心区,霜冻则较郊区少,且时间可能推迟1-2小时。
通常情况下,寒潮、冷空气南下后,晴朗无风的天气出现霜冻的概率会很高。至于阴雨、大风的天气因会抑制霜的形成,出现霜冻的概率会极低。
如此,便不难理解《枫桥夜泊》诗里的“霜满天”是发生在一轮满月刚刚落下、乌鸦正开始啼鸣不已的清晨了!
“姑苏城寒山寺”?
欲说寒山寺,就得去说寒山寺里的和合二仙:
据说,寒山寺和合二仙指的是唐代的两位高僧寒山与拾得,关于他们的典故有以下一种常见说法:
寒山与拾得亲如兄弟,两人共爱一女。临婚时寒山得悉此事,便离家为僧,拾得也舍弃女子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们,立庙“寒山寺”。世传的和合神像一化为二,呈僧状,为蓬头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
在着名的“寒山问拾得”中,便展现了他们的境界。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此得到官方确认。他们也被民间视为掌管姻缘的神只,象征着爱情美满与婚姻和谐,一些地方在婚礼之日会挂悬和合二仙像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于厅堂,以图吉利。在日本,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家喻户晓。
所以一说到寒山寺,人们能想到的便是很难不去相思和挂念爱情里的另一半。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佛教寺庙中,钟的使用,与特定的仪式、时间和事件,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其象征意义和实际功能,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钟(梵文:Ghanta),其声音代表智慧,寓意破除无明烦恼,也用于提醒僧众精进修行。
鼓(梵文:dundubhi),其声如雷,象征佛法的威严与震慑力,能唤醒众生。
日常使用上,晨钟暮鼓是常见传统,即:早晨敲钟,傍晚击鼓。
据说,“晨钟暮鼓”的典故有多个来源,其中一个与唐代杜甫有关。说的是:
杜甫曾游览龙门奉先寺,并夜宿于此,写了一首五言诗《游龙门奉先寺》,诗中有“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这两句。后来这两句诗被简化引申为“晨钟暮鼓”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在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等)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当时通过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后,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播范围有限。齐武帝(483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早晚各敲一次,从此报时方式改为只在早上敲钟,晚上击鼓,且佛寺也随之效仿,形成了“晨钟暮鼓”的传统。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故事也与“晨钟暮鼓”相关。比如从前有个小山村,村边有座小寺庙,村里有个整日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王生。一天他在寺庙附近玩耍,听到早上的钟声,寺庙里的老和尚便和他说起晨钟暮鼓的意义,说晨钟像是上天在唤醒他不要虚度光阴,暮鼓则是提醒他一天即将过去,要反思自己这一天是否有收获。王生一开始没在意,但后来每次听到晨钟暮鼓心中都会有所触动,渐渐地他开始改变自己,跟着村里长辈学习耕种,后来还做起小生意,最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总之,“晨钟暮鼓”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的报时方式和寺庙的生活规律,更蕴含着警示人们珍惜时光、自我反省等深刻寓意。
但,不得不要去搞明白的,便是敲钟击鼓的那不同寻常的敲响和鼓鸣。即不在该敲响、鼓鸣的时候却敲响和鼓鸣的原因。
如:
面对发生火灾、外敌入侵这样的紧急事件,鸣鼓(鼓声急促、穿透力强),适合传递紧急信号,迅速集结僧众应对危机。
面对佛诞、水陆法会这样的重要法会或庆,钟鼓齐鸣,因钟声开场能象征清净庄严,鼓声随后出鸣响能增强仪式氛围,二者常常配合使用。
而为超度亡灵而敲响的幽冥钟这一类的特殊钟声,则又会持续多日。
可见寺庙在发生大事时,钟和鼓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事件的性质与宗派传统。遇“紧急情况”通常击鼓示警,遇“法会庆典”通常钟鼓并用,遇“特殊仪式”可能单独使用钟(如超度)或鼓(如驱邪)。
如此,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那不惯常于夜半去敲响的钟声,当是因发生了不幸的事,而在向天向地向人报丧并超度亡灵吧!
而羁旅于外、客居他乡的人是不是最愁“于夜半听闻山寺钟声,而转为担心己之牵挂的好与不好呢”?其答案,当是肯定的。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个时间节点里,回味、追溯到一整夜里皆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时,已经很“愁”了不是吗?可很不幸的却是:在这个“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当口,诗人偏又遇上了怕什么便来什么里的那姑苏城外寒山寺有夜半钟声传到客船。
虽然,《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整首诗里,连着标题和所有的诗句,似乎都没有诗人活动的影子,好像全是在写景和叙事。但,当去仔细地品了其个中的滋味,便会发现:其实在整首诗里的那每一个角落里都满是诗人的影子,包括《枫桥夜泊》这一标题字面意思的背后,也都满是诗人的影子。
标题“枫桥夜泊”,言简意赅的交代了这晚夜宿在了江南姑苏城的枫桥边。而在这个夜里会发生而或发生了什么事了呢?诗人没作多余的铺垫,便也言简意赅的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去回味、追溯了这一夜的情况:
诗人好像是在说:
都寒冬腊月了却还没归乡还家的我,在这个“人缺,事憾,月圆,且还霜正浓”的清晨,去回味、追溯刚刚过去的这一夜呀:身处“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环境里,又怎能不让本就去国怀乡思亲念人的我,于这一整夜里越发的愁上心头?
愁啊!可此时此刻,耳畔偏偏还又听来了乌鸦那不住的啼鸣,眼睛看到的的竟还全都是天地间那正浓的霜……
此情此境、此境此情,能不瞬间便让愁了一羁途、愁了一整夜的我愁到了极点乎?
是呀,原本身处“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情感氛围,已经让彼时彼刻所看见的任何和所想到的所有,都越发的生愁了。现在,我的这种情绪、意念,又岂能不反过来去作用于我所看见的“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并循环往复的加以作用和叠加,于睡前睡后、梦里梦外去越发的生愁?
“江、枫、渔、火”里,它对着它、它们对着它们、它和它们对着我、我对着它和它们,甚至是包括我在内的咱们大家个儿各自去对着咱们自个儿……
其实,每一个角色,此时此刻都在互相生发着、牵扯着、感染着、传递和叠加着“我对家国、妻小和亲朋的愁牵和念挂”!
这,确实是颇有唐后宋朝诗人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之“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之味道。
哎,在这一份愁牵、念挂里,而或在这正愁牵和念挂不已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却传来不应惯常于半夜里去敲响的钟声,让我顿生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之忧愁,让我平添了对家国、妻小和亲朋更多的担心。
这份担心,恰如不知道那“供奉着和合二僧,平日里给人以圆圆满满、美好幸福之憧憬”的寒山寺里它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测一样,也甚是极度担心着家国、妻小、亲朋有什么不好的发生,而让之前由内向外无限滋生、扩延的“愁”,在这“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当口,转而从三千里外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我涌来……
“向我涌来!”
向他涌来!
于生活里的如斯感悟,《枫桥夜泊》里诗人张继于彼时彼刻里对生活的那般感悟,此时此刻也正感染着他,而让他也生发出“愁”并感知到那满天的愁绪也正向他涌来。
因为,他回来时她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