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钱!钱!钱!
钱!钱!钱!
“开元二十七年十月,关中开和籴,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三百五十万匹换粮。
开元二十七年十一月,扩建华清宫,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开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末,陇右对吐蕃用兵,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初,吐蕃来犯,西北军需,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末,充实内库以供宫中用度,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天宝元年二月末,圣人出巡灵州及赏赐铁勒诸部,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两百万匹。
……”
扬州刺史郑叔清面前,摆着一张汇总了的朝廷政令,没别的事,就是要钱。
他双目无神的呆坐着,已经不想朝廷去年到底要了多少钱。
这里的所谓“绢帛”,其实都是折算后的价格,并不是说一定要扬州府提供这么多绢帛。
扬州要往关中输送的东西,远不止绢帛这种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的东西。
而是包括了大量手工业制品,其中包括了服饰衣帽、金银铜器、兵器、漆器、玉器、纸张等等。
比如说扬州毡帽,一顶三千文左右,畅销长安,官员普遍购买;又比如说扬州铜镜,官宦之家女子的必备之物。本地都要卖五千文,更别说运到长安去卖了。
扬州的丝绸也很不简单,有人记载形容其:“薄惭蝉翼,轻愧鸿毛,然而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馀霞斗彩。”
江南因为气候原因,特别适合桑蚕养殖,在丝织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旧唐书说扬州是“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就富裕这块来说,那是一等一的豪横。
然而,穷有穷的艰辛,富有富的麻烦。
因为扬州实在是太富有了,所以在唐代,扬州历来都是每一任皇帝进行“宣索”的首选指定地点。
所谓宣索,就是皇帝下旨向地方索要财货、特产等。这些都属于额外的税负,至于平日里的租庸调,那是一点也不能少的。
郑叔清担任扬州刺史,主要就是为了这个。朝廷中枢也不指望他来治理地方,事实上扬州这地方商贾云集,又处于运河南面的枢纽,根本不需要费力去折腾,本地风土民情与长安也大不相同。
普通官员若是没有朝廷的政策,那是很难在扬州折腾出个所以然来的。
大唐每当有大事要用钱的时候,都会在机器”。
本地民政这一块,由州司马处理,方重勇依然是“盖章机器”。
本地贸易与商业这一块,由沙州长史处理,只是每一件大事方重勇都会亲自过问并参与。
他几乎变成了一个甩手掌柜。
没办法,如果自己不懂,就要知道逼数,不要强行上去装逼。方重勇很明白自己的斤两,本地纷繁复杂的民政和军务,他是搞不定的。
不过,既然是刺史,而且已经转正了,那必然要处理大事。特别是地方与朝廷关联的大事。
比如说现在,他与王思礼便在商议一件事关豆卢军存亡的大事。
“朝廷没有供给今年的春衣,而豆卢军还超编了三千二百人。为之奈何?”
王思礼皱眉问道。
打仗他行,搞钱他不行!不发军饷,豆卢军要哗变的!
“朝廷这么任性么?”
方重勇疑惑问道,这件事他刚刚听说。
天可怜见啊,这么对边镇丘八,以后中枢那些人,被打死真别怪人家新账旧账一起算。
“使君有所不知,边镇虽然从不拖欠粮秣,但拖延军饷发放乃是惯例了。现在这次,是……补去年的冬衣啊!”
王思礼苦笑道。
卧槽!
方重勇心中咯噔一声暗叫不好。
怪不得前任王怀亮要挪用府库发军饷被收拾呢,原来是拖欠得太多,搞得边军都要哗变了!
他去看望王怀亮的时候,对方虽然在坐牢,却是面带笑容,精神极好,丝毫不觉得倒霉。
原来埋伏在这里呢!
这家伙是解脱了,填坑的是下一任!
方重勇长叹一声,要钱这种事情,就跟企业找银行贷款一样。你不需要钱的时候银行拼命想贷款给你,当你正好需要用钱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都借不到钱。
还是别指望朝廷了。
“放心,王军使直接跟将士们说。弄不到春衣,来药泉这里拆了我这骨头架子都行,先稳住军心!”
方重勇大包大揽说道。能不能弄到钱不好说,但是……如果豆卢军将士忍不住哗变,那乐子就大了。
“方使君真不愧是方节帅之子啊!”
王思礼感慨叹息道,心中石头落地了。
为了保密,二人特意在药泉的潭水上泛舟密谈,就是怕消息走漏导致豆卢军哗变。如今有方重勇拍胸脯打包票,王思礼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不用担心夜里被愤怒的丘八们大卸八块了。
“只是,军饷所需不少,使君要如何操作?”
在心安之余,王思礼疑惑问道。
方重勇面无表情的摆了摆手道:“都是些小事而已,王军使回去好生安抚将士们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