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事实胜于雄辩(1 / 1)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1698 字 3天前

事实胜于雄辩

事实胜于雄辩

河西节度府的大堂内,方重勇坐在阿娜耶为他准备的轮椅上,然后被众人围观,尴尬得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

“上次你写信来说的阳气,崔节帅认为很有用,所以想听听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这关系到河西诸军接下来的行动,你想明白了再说。”

王忠嗣很是露骨的暗示道,建议方重勇“谨言慎行”。

“诸位节帅,将军。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吐蕃人自赞普到农奴,普遍都短命么?

别人不说,就说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也不过就活了三十多岁,难道以他的身份,也吃不好住不好么?”

方重勇一脸莫名其妙的说道,搞不懂王忠嗣他们到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那封信几乎都是小学生科普的水平了啊。

他这话一说,崔希逸、王忠嗣、萧炅、康太和等人全都沉吟不语,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正因为吐蕃人普遍短命,所以他们对生死看得很淡,甚至可以说是“视死如归”。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在一个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地方,死在战场上,或许不是一种悲哀而是一种解脱。

低氧地区的严苛生存环境,会折磨每一个生理机能衰退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勉强活着……还不如痛痛快快在战场上死去来得舒服。

看到众人不说话,方重勇继续解释道:“吐蕃人也是人,与我们别无二致,并没有什么三头六臂。他们生存的居所位于高原,长期缺乏阳气,内脏的损耗加剧,短命也就不奇怪了。”

方重勇说的什么阳气,在场众人未必全都认同和理解。但他说的吐蕃那边的情况,却无一不是跟这些人平日里所见识的完全契合。

从前唐军在高宗时期,对吐蕃也处于全面攻势状态,其中不乏深入吐蕃境内的战例。

但结果都是明摆着的,低海拔地区神勇无敌的唐军一旦进入高原地区,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从前王忠嗣等人也想过原因,比如说山间有瘴气之类的,但很多情况下这种说法都难以自圆其说。高原地区有的山脉周边连草都没有多少,哪里去变瘴气呢?

只有方重勇的说法,可以完美解释这一切。

“伱有什么手段可以证明这个说法,三军重新编组,更改出战序列,这不是一件小事。”

康太和沉声问道。

他与吐蕃人打交道是这些人里面最少的,然而刚刚大斗拔谷一战,他也看出来了吐蕃人的凶狠无畏,装备精良。

“这个简单。”

方重勇对王忠嗣吩咐了一番,后者立刻让亲兵拿来了一个装水的碟子,里面竖着一根很短的蜡烛,另外还有一个茶杯,可以倒扣在碟子上。

水的颜色因为加入了墨汁,而呈现淡黑色。

东西都齐了,方重勇将其放在崔希逸面前的桌案上,然后随手把茶杯倒扣在碟子上,又将茶杯拿起,对众人说道:

“你们看,这东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对吧?”

“开始吧,我们都看到了。”

崔希逸饶有兴致的说道。他也很想知道,方重勇要搞出什么名堂来。

一个河西节度府的僚佐过来点燃了蜡烛,方重勇轻轻的将茶杯倒扣在碟子上,然后静静等待着。

很快,令人骇然的一幕出现了,碟子里面的水,竟然被吸入到倒扣的茶杯里面去了!没有借助任何外力!

“这……”

王忠嗣等人都围拢过来,等着倒扣着的茶杯里面的水落下。然而他们等了半天,也没看到想象中的这一幕出现。

“水被吸入到茶杯里了?”

崔希逸疑惑问道。

“对,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阳气。阳气没有了,自然需要一些东西来填补,于是水就进去了。”

方重勇打了个哈欠说道,他不敢解释得太复杂,只能说最简单的概念。

不过他虽然没提什么叫“大气压强”,但在场的没有一个蠢人,很快便理解了方重勇这个小实验的“言外之意”。

碟子里的水并不是被“吸”到杯子里的,而是被外界看不见的“压力”给压进去的。之所以会有这个力量,是因为杯子里的阳气被消耗了,原有气体的空间就要被压缩。

现在面前的是茶杯和蜡烛,如果把这些换成人的肺会怎么样?谁还敢说自己强无敌?

崔希逸等人感觉到一阵阵莫名的寒意。吐蕃人“看不见的帮手”,今天算是被方重勇给揪出来了。

“崔节帅,筛选精锐出征一事,还是按方参军的建议来好了,某没有异议。”

康太和率先服软了。

小命只有一条,现在既然有人把事情说清楚了,那为什么还要莽撞头铁一波?就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面子?

作为此番,边地之人并不歧视这样的人物。但是去了长安,一个医术在边地尚且值得一说的瘸腿医官,能在高物价又权贵遍地走的长安东西两市一百零八坊中讨生活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方军使有什么想问在下的,尽管开口便是啦。在下好歹也是在长安学过医术的人,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

李医官很是热情,只是看着方重勇的眼神颇有深意。

“本来,是想让李医官陪在下走一遭,去白亭海那边看看草原上有什么药材。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有些不太适合。”

方重勇面露难色说道。

“白亭军那边的赃物,我从前就拿了不少,还帮你们销过赃,这点小忙还是要帮的。”

李医官凑过来,在方重勇耳边小声说道。

看出来了,这河西边镇表面繁荣,背地里混乱,当真是兵匪一家啊。

方重勇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等着李医官的下文。

“方军使的腿现在应该差不多好了,这样吧,我让阿娜耶跟着你去白亭海那边,她对药材很熟悉,比我还熟。你需要问什么药,只管找她就是了。

我看明日便动身吧。”

“如此……也好吧。”

想起这几天阿娜耶给自己上药时的场景,方重勇心中感觉怪怪的,只好勉为其难的同意了李医官的要求。

“你们有空啊,多采摘点止血的草药回来。最近凉州风声很紧,与吐蕃的战争要开始了。

多准备点药,就能多救几条命,这兵荒马乱的,多积点德没有坏处。”

李医官叹了口气说道。他们这样的边镇之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那是铭刻在心中的。这一点,长期生活在长安,百年不闻战鼓声的权贵们自然没有切身体会。

同一个时代,不同地方的人,对于时代的记忆,是完全不同的。

方重勇心有所感,郑重叉手行礼道:“必不会有负所托。”

“方军使去厢房歇着吧,我与阿娜耶说说便是,明日就启程。”

李医官微笑说道。

……

平康坊的李林甫宅院内,这位大唐右相正在院子里散步,而郑叔清就像是下仆一般跟在他身后,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

“不是本相不想帮你,而是你得罪了圣人,这件事不好办呐。”

李林甫叹了口气说道。

“请右相不吝赐教,以右相的通天之能,一定有办法的!”

郑叔清苦苦哀求道。

“这样吧,吏部现在还有个岐州刺史的空缺,你上书圣人,就说自己洛阳的差事没办好,自请贬官。本相会运作你去岐州那边当几年刺史,再回京入中枢吧。”

李林甫装作一脸无奈的说道。

当然了,这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中。只是郑叔清这条老狗太过顺从,让这位大唐右相少了些许纵横捭阖的快意。

郑叔清这几年爬得太快,外放一下当刺史,敲打敲打不是什么坏事。

长安东西四条街,李家哥奴才是爹!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对自己人的敲打,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切听从右相安排。”

郑叔清满嘴苦涩的说道,叉手行礼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