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选择(1 / 1)

雍州城。

北漠的五万大军逃跑后,未再出现。

攻城的危机暂时解除了,霍渊与几位将领松了一口气。

然而,他们却面临着一个新问题,雍州城已经半年未降雨了。

开始,百姓们还从河里引水灌溉农田。

随着天气日渐炎热,河里的水位持续下降,人们正常的生活用水开始出现紧张,大家根本无暇顾及庄稼的死活。

接着,粮食价格开始疯狂上涨,有些黑心商家甚至囤积居奇,故意哄抬粮价,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雍州知府董荀算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他用强硬手段控制了米粮价格,实现了全雍州城范围内的粮食价格统一调控。

百姓们见粮食价格稳定了,心中稍安。

然而,商户们对此却极为不满。

有的商户开始偷偷地转移粮食和财产到其他州县。

很快,雍州城就出现了粮油铺子“没粮”的现象。

雍州城十万百姓陷入了新一轮恐慌。

有些大户人家开始与商户私下交易,高价买粮。百姓们则不得不到其他州县买高价粮。

董荀心力交瘁,却又无计可施。

他上表朝廷,请求支援。

可是整个大盛都面临干旱缺粮的局面,户部直接一纸文书回复:户部对雍州城的境遇深表同情,却爱莫能助,请雍州府衙与霍渊将军共商应对之策,自行想办法解决困境。

为了让百姓顺利度过难关,董荀开始组织发放救济粮。他命人在城中架了十几口大锅,早晚发放清粥。

然而,官府的粮仓存粮有限。

雍州城有十万百姓,即使只煮清粥,每天消耗的粮食仍数目惊人。

官府派发了一个月的救济粮,老天仍然没有要下雨的迹象,旱情反而更加严重了。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有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官府的粮仓告急,董大人手里快没粮了!

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百姓们得知救济粮没有了,直接围攻了府衙,抢走了最后剩的一点儿粮食。

参与抢夺粮食的百姓又因为分赃不均发生了械斗。

整个雍州城都陷入了混乱中,府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得知消息,霍渊率领五千骑兵,围住了府衙,当场斩杀了带头抢劫府衙的“刁民”,扣押了所有到府衙闹事的百姓。

又从军营运来了粮食,重新开始施粥,才平息了这场暴动,稳住了百姓的情绪。

府衙正厅里,被暴民打伤的董荀用纱布捂住流血的伤口,看着身旁淡定自若的霍渊,好奇地问:“霍将军,如今大盛到处都缺粮,霍家军有十几万将士要吃饭,你哪儿来的余粮来救济百姓?又能坚持多久呢?”

霍渊沉声道:“董大人不必担心,本将军自有办法筹措粮草。只是,这粮草也需要银钱购买,到底能坚持多久,就要看大人能筹措到多少银子了。”

董荀闻言,忙说:“有粮就好,钱的事情将军不必担心,本官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带着全城百姓战胜这天灾。”

董荀叫来管家,让他去准备十万两银票,交给霍渊。

霍渊拦住即将离去的管家,道:“本将军买粮要付现银,请大人将银票折换成黄金交给本将军。”

十万两白银折合成黄金是一万两黄金。

董荀闻言连忙让管家去取黄金。

最后,霍渊带着五千骑兵亲自押着十箱黄金(一箱一千两)回了军营。

士兵们将黄金直接抬入霍渊的营帐。

霍渊将黄金放进空间。

然后留书一封,将雍州的困境告诉了云柒柒,请求她帮忙购买更多粮食。

云柒柒看见满满的十箱金子,高兴得差点合不拢嘴。

不就是粮食嘛!买!

云柒柒联系了之前有过合作的所有供应商,预订更多米面粮油。

其中,有一个北方粮油厂的老板叫谭勇,是个实在人,他见云柒柒是个大客户,一单就买十万斤粮。

想到自己库房中还有几万斤陈米、一万斤碎米,便提出愿意低价卖给云柒柒,问云柒柒要不要。

云柒柒坐着飞机,亲自跑了一趟。

现场验时,云柒柒发现谭勇所说的陈米只是色泽和口感差些,没有变质生霉,并不影响食用。碎米则是今年的新米,只是卖相不好,煮粥正合适。

想到雍州城十三万将士(加俘虏)、十万百姓,一共二十几万人,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全靠新粮可能没法满足需要。

于是,云柒柒与谭勇签了合同,收了陈粮和碎米。

谭勇的提议也让云柒柒打开了思路,她又从供应商手里采购了大量的陈米和碎米,源源不断地送入空间。

霍渊收了董大人的钱,严格兑现承诺,每天让将士送五千斤粮食到府衙。

城里的百姓见每日有官兵护送粮食到府衙,府衙的施粥点每日按时开放,原本恐慌的心再次安定下来。

城中的秩序又逐步恢复。

即便有霍将军做保,城中有些大户人家,还是决定离开雍州,举家迁往江南,去投奔亲友。谁也不知道雍州什么时候会断粮断水。

也有人选择迁往京城,认为天子脚下怎么也比这边疆弹丸之地要好过些。

对于百姓离开雍州,霍渊倒是觉得没有什么,人少了云柒柒买粮的压力还小一些。

开始的一个月,陆陆续续有商户和百姓离开。

雍州城里的百姓数量减少到了九万人左右。

霍渊还是如约每日送五千斤粮食到府衙。

府衙根据排队领救济粥的人数,减少了粮食的投放,又有了些余粮。

不想,两个月之后,之前离开雍州去投奔亲友的雍州城百姓许多又回到了雍州。

霍渊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些人去投奔亲友,亲友都以家中没有余粮拒绝了他们的投靠。

当地府衙见他们无处可去,以流民扰乱城中治安为由,将他们驱逐出城。

这些人无处可去,不得不回到了雍州城。

有些商户在其他地方开了铺子,无奈苛捐杂税太多,加上百姓连粮食都买不起,生意异常难做,又灰溜溜回到了雍州。

这还是运气好的。

运气差的,半路遇到劫匪,人财两空,被灭门的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