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电力2战备火车(1 / 1)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1390 字 11小时前

1972年12月24日,铁路通车了。

通车那天,领导们前往程屯火车站,听到消息的老百姓纷纷聚集在程屯铁路大桥下。

周山与李风顺他们也站在那里。

他们去的时候,西张村的老大爷也来了。

裹着破棉衣的老大爷感慨道:“活了一甲子喽,这一辈子值了,见过汽车,等会儿还能看到火车,不知道这玩意儿啥样?”

“这东西肯定比汽车厉害,汽车来之前修的只是土路,你看火车线上铺的是啥?”

高文革嫌弃老农民脏,躲到了一边。

周山没有走,他想听这几位老人家的高见。

“火车肯定比汽车厉害,听三线厂的人说,他们就是坐火车来的,一列火车可以拉好几千人呀。”

“那也太厉害了。”

“可不,三线厂每天汽车拉来的设备,他们说也是从火车上卸下来的。”

“哎哟,那火车车厢肯定比汽车车厢大。”

大家正说着,“呜、呜、哐当、哐当”的声音传了过来,一列货车冒着黑烟从桥东开了过来。

十节车厢在车头的带领下,几分钟后开过了大桥。

村里的大爷、大妈们抬着头,认真地看着。火车开过去没影了,过了许久,一位大爷说:“妈呀,这家伙太大了,躺着跑都这么快,站起来不得一步跨过大桥?”

“可不,人家不像汽车只有一个车厢,人家是一个车头带一大堆车厢。”

也许是站在寒风中看的时间久了,有的人流下了眼泪。

周山走过去问:“大叔,为什么哭呀?”

问了好几个人,都没人理他。

李风顺说:“周山,别问了,回家吧。”

回家路上,李风顺讲了自己关于电池的梦,问周山信不信。

周山说:“信,你说的事,几万年前有,几万年以后也会有。我相信一切都是真的,梦就是以前经历的事。”

入冬后,不知是谁在学校桥下开辟了一块冰场,时常有人在冰场滑冰。

或许是滑冰勾起了大家对老厂冬天的回忆,又或许是星期日冰场太过拥挤。

几天后,又有人在南北河面清理出三块冰面,一时间,这里成了大家玩冰的好去处。

1973年元旦,学校放了一天假。

放假前,周山约李风顺一起滑冰。

冬天的女儿河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河流如一条长长的蛇,从压儿山下蜿蜒伸过铁路大桥。

残雪与枯草堆在沟边,冰面好似蛇蜕,清理过的地方如同铜镜一般可以照人,未清理的地方则像蛇蜕上的纹理,还伴着裂痕。

周山与吴权来了,周山还拎着冰车。

他俩来得早,冰面上人不多,他们一边玩一边等着李风顺。

周山的冰车是用炮弹箱做的。

前段时间,周贵玺在厂里找了一个炮弹箱和几根一尺长的角铁。

他先把角铁锯成两根一样长的,再钻眼、倒角。而后把箱板拆了,锯成八寸见方的板,将箱板上的龙骨架一左一右均匀地钉在八寸方板下,做成了冰车的腿,再把角铁放在冰车腿下,用木螺丝旋紧。

做好冰车后,他又做了一副冰钎子。

冰车送给周山时,周山非常高兴。

今天他特意带着冰车来到冰场。

周山两腿盘在冰车上,用冰钎扎向冰面,冰车滑了起来,不过滑得不快。

旁边的人告诉他,钎子要连续扎向冰面,才能滑得快。

他尝试连续扎冰,差点撞到别人,没办法,只好慢下来,一点一点地学习停车、拐弯。

李风顺来了,他的哥哥李雷顺与几位好朋友也来了。

站在岸边,李风顺喊着周山。李风顺打起了冰嘎,俩人一起在冰面上玩了起来。

冰面上已经有许多人了,有滑冰车的、有骑单腿驴的、有打冰嘎的、还有打呲溜滑的,也有在一旁看热闹的。

女儿河的冰面不像嫩江的冰面那样一望无际,冰的质量也不是很好,起伏较大,冰嘎动不动就顺着斜坡滑出好远。

王宝利来了,周山认识他,在奎龙的时候就认识。

那年在保东文化宫前广场,巨大的毛主席汉白玉雕像的基座平台上,王宝利与几个人在打冰嘎,周山走过去时不小心碰着了冰嘎,王宝利打了他一鞭子。

搬到团结街后,周山又看见了王宝利,王宝利家与他家在同一个楼,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相隔两个门。

王宝利的父亲是王国庆,他家来得早,前两年因为岁数不够没能入厂参加工作,现在不上学,在家待着。

周山记得当年的那一鞭子,王宝利却不记得了。

周山看到他来了,拿着冰车上了岸,喊李风顺上来,李风顺玩得正欢,没有理会。

王宝利歪戴着(夏)军帽,穿着半新不旧的棉衣,用一根粗布条系着,手里拿着根鞭子,晃晃荡荡地走到冰上。

李风顺在前面打冰嘎,没有给他让路,只听王宝利说:“哎呀!敢挡老子的路,不想活了。”

说完,鞭子就打了下来,打在李风顺的后背上。

李风顺吓了一跳,“哎呀!”地叫了一声。

哥哥听到了,过来一问,双方就打了起来。

李雷顺与好朋友一起将王宝利摁在冰上,看热闹的人叫好。

不一会儿,王宝利丢盔卸甲,从人群中跑了出来,跑到河边摔了一跤。

逃到岸上时,粗布条没了,衣服裂开了,里面的灰秋衣破了洞,露出黑黄的肉,军帽也没了,嘴角还出了血。

“你们等着!”王宝利喊着跑了。

过了十多分钟,王宝利带着五六个人,拿着棍子、鞭子,气势汹汹地跑来。大战一触即发,周山害怕地跑回了家。

后来听说,双方并没有打起来。

1973年元旦过后,工厂对干部进行了调整。

老百姓都说,一到元旦,领导就研究干部调动,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次调整,机加车间调走一名副主任,调来一名副主任,还增加了一名支书,全厂新提拔六名干部,其中张小会从副主任提拔为设备机电能源科科长。

批林整风运动掀起了高潮,各单位的大字报、学习体会纷纷张贴上墙。

学校围墙上写着:“深挖洞,广种粮,不称霸”。

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让寒冷的冬天有了几分热度,朴实的人们坚信,消除反革命分子后,生活会好起来。

工厂组织各单位学习部里关于落实最高指示的文件,下午3点准时集合。

众人举着红旗,喊着响亮的口号,浩浩荡荡地向文革广场进发。

贾新艺负责组织班组同学,来到学校广场排队集合。

各年级的学生们迅速整队,六百多名学生人人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手中挥舞着小彩旗,排列得整整齐齐,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文革广场走去。

由于学校离广场较近,队伍很快就抵达了目的地。

大家站在靠近学校的区域,齐声唱着歌,满怀期待地等待开会。

突然,桥头传来一阵热闹的锣鼓声。

原来是车间的同志们推着小车,带着锣鼓赶来。

一时间,锣鼓声震耳欲聋,不绝于耳,其间还不时有喇叭高声呼喊:“某某单位到了!”

这此起彼伏的喊声、热烈的锣鼓声持续了二十多分钟,直到各单位全部到齐。

随后,袁国岭站在演出舞台上开始讲话,台下的众人则一边唱着激昂的歌曲,一边振臂高呼口号 ,现场气氛热烈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