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上书建言(二)(1 / 1)

三,精心选派开国功臣的子孙,将他们分派至京府、州县各地。

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们身负重任,他们需要承担起监督和考核旧官的重要职责。根据对这些旧官的考察结果,将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刘秉忠深知,天下如此辽阔,仅凭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也无法顾及到每一个角落。世间的事情纷繁复杂,犹如一团乱麻,仅仅依靠一颗心,是难以洞察其中的细微之处的。因此,他主张从开国功臣的家族中,精心挑选出那些贤能且值得信赖的子孙们,让他们分别前往京府和州郡,肩负起监守的责任。

这些子孙们不仅要督促和引导之前的官吏们,还要确保他们能够严格遵守皇上的法令。同时,他们被赋予了检察官吏的权力,以便能够对官吏们的政绩进行评估。对于那些表现出色、政绩斐然、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吏,将会得到提升,并获得丰厚的奖赏,以表彰他们的功绩。相反,对于那些平庸无能、毫无政绩可言的官吏,则会遭到贬职的处罚。

通过这样的方式,无需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天下自然会趋向安定,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这种制度既能够保证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又能够激励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要根据当前实际的户口数量来确定差税标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准确了解人口数量,才能合理分配差税负担,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对于那些因为无法忍受沉重压迫而被迫出逃的流民,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招揽他们回归故土。这不仅可以增加劳动力,促进生产,还能让他们重新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

在官员的爵禄方面,也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激励官员们积极履行职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建立相应的德行奖惩及约束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官员给予奖励,对于失职或有不良行为的官员进行惩罚,以确保官员队伍的清正廉洁和高效运作。

刘秉忠痛心疾首地指出:“遥想当年,社会繁荣昌盛,人口众多,数以百万计。然而,自从忽都那演执掌朝政以来,百姓们的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他们所承受的劳役之繁重,简直令人发指,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不仅如此,军马的频繁调拨更是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些军马的需求源源不断,使得百姓们不得不疲于奔命,应接不暇。与此同时,使臣们也如蝗虫过境一般,不断地滋扰着百姓们的生活。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更让百姓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而那些官吏们,更是趁机肆意搜刮民脂民膏,毫不顾忌百姓们的死活。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老百姓们实在是无法忍受,纷纷选择逃离家园,以求能够生存下去。

如今,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人口数量相较于从前已经大幅减少。据刘秉忠估计,恐怕至少减少了一半,甚至可能是三分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当务之急是要根据现有的人口数量,合理地规定差税。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们稍微喘口气,不至于被过重的负担压垮。

同时,还应当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发布优惠政策等,以吸引那些逃走的人重新回到家乡定居生产。只有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回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相关事务。这样一来,社会才能逐渐恢复生机,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

除此之外,在官员任命这个关键领域,当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一套清晰明确的法度作为依据。这直接导致了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那些清正廉洁、正直不阿的官员,尽管他们一心为民、政绩卓着,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提拔和重用;相反,那些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的官员,虽然劣迹斑斑、民怨沸腾,却能够逍遥法外,甚至继续身居高位,未受到应有的贬职处罚。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古代已经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详细规定各类官吏的职位、俸禄以及相应的待遇标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这些官员们能够维持家庭的富足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地位和荣耀,从而激发他们为百姓谋福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对于那些胆敢侵犯百姓权益的行为,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和姑息迁就。一旦发现此类情况,必须毫不留情地依据法律进行严厉惩处,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百姓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公正、廉洁、高效的官员任用体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加强对民众的教化,要不遗余力地对天下之民开展多方面的教化工作。他指出,通过各种方式,如设立学校、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向人们传授道德、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期提高民众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与此同时,大力也非常重视司法公正。严禁下级官员随意定罪,明确规定死罪案件必须详细上报,等候上级听候断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确保每一个判决都是公正、严谨的。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力要求下级官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对每一个案件都要进行深入调查和取证。只有在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对罪犯进行定罪量刑。对于那些情节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件,大力还会亲自过问,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确保最终的判决符合法律和正义的要求。

通过这些措施,大力有效地维护了司法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刘秉忠毫不避讳地说道:“享受威严和福祉,这是君主所独有的权力;而遵从命令,则是臣子们应尽的职责。然而,如今众多的官员却肆意妄为,他们各自享受着威严和福祉,完全不顾及君主的旨意,仅凭个人的意愿来随意提升或贬斥他人。这种行为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必须要严厉禁止,并且对那些违反规定的人施以重罚。”

他接着说:“天下如此广阔,老百姓众多,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教化。如今被关押在牢狱之中的人,其中必然有许多是被无辜牵连的。我们应当对这些人进行仔细的甄别,将那些确实有罪的人依法惩处,而对于那些无辜被牵连的人,则应该立即释放。”

最后,刘秉忠强调道:“我们必须明确地发布教令,让百姓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罪行,什么是合法的行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违法乱纪的人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令一旦确立,绝对不能过于复杂和琐碎。我们应该以朝廷过去的惯例为基础,适当地增加十几条当前社会急切需要设立的条文就足够了。

当教令正式开始实施之后,对于那些犯罪情节尚未达到判处死刑标准的案件,都必须先进行全面、详尽的审查,确保所有细节都得到充分考虑之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判决。而对于那些涉及死罪的案件,更是需要经过多次严格的审定,反复核实各种证据和情况,最终才能做出决断。只有这样严谨的操作流程,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让无辜之人遭受不公正的冤屈。

六,全面彻查官府所欠下的所有债务,对每一笔债务的具体情况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甄别。

如果某笔债务是通过正当途径借贷而来,并且其利息计算方式符合一本一利的标准,那么这笔债务应当由官府按照原借款金额如数归还。

然而,如果某笔债务属于非正当借贷,例如存在欺诈、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的借款;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书面借据作为凭证;又或者利息数额远远超过本金,明显属于高利贷行为,那么对于这类债务,官府将一律予以豁免,不再承担还款责任。

刘秉忠语重心长地说道:“天子将天下视为自己的家,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国家的财力有时不足,便会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这是为了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就如同父母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努力工作一样。同样,若老百姓财力有限,难以维持生计,国家也应当给予帮助,就像父母在子女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一样。这二者相互辅助,关系就如同鱼与水一般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统治国家的人设置了国库,建造了仓库,其初衷正是为了帮助老百姓,储备粮食和财物以备不时之需,确保百姓在灾荒之年能够得到救济,生活得以保障。对于老百姓而言,个人经营产业,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其目的也是为了给国家提供财富,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应当认真计算官吏与百姓之间所欠的债务。这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仔细核查每一笔债务的来龙去脉,确保每一项记录都准确无误。如果确认是确实应当归还的债务,可依据合罕皇帝的圣旨,按照一本一利的方式,督促官府归还。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又符合国家的财政原则,能够有效保障百姓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信誉和形象。而对于那些毫无理由就必须偿还的债务,或者是虚无的契约所负担的债务,又或者是已经归还的数额远远超过原来借债金额的,都应当通通加以赦免。”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绝,“这些不合理的债务,如同百姓身上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家庭陷入绝境。我们必须打破这些枷锁,让百姓能够轻装上阵,重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只有这样,国家与百姓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未来。”

刘秉忠所提议的这种做法,完全契合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其核心意思是:即便以德报怨,又该怎样做才算是妥善之举呢?圣人的做法是,将借据存根好好收藏起来,却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这背后的潜在含义是,统治者在征收赋税时,对于实在无力缴纳税赋的人家,即便写下借据,也不必强迫偿还。有德的君主,就如同圣人一般,只要收取一张借据便罢了,不会将人逼至绝境。而没有德的统治者,行事往往苛刻蛮横,务必想尽办法彻彻底底地将赋税收齐,甚至不惜采取严厉的手段,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一种以德治国的理念。他认为,真正的圣人和有德的统治者,应当以宽厚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而不是以苛政和严刑峻法来压迫他们。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统治者要关注百姓的疾苦,体恤民生,以一种温和而智慧的方式治理国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秉忠的举措,正是这种思想在实际治理中的生动体现。他深刻理解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百姓的安居乐业。如果一味地强迫百姓偿还债务,尤其是那些已经无力偿还的家庭,只会导致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相反,通过合理地减免债务,不仅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有机会重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还能增强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更加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刘秉忠的这种做法,体现出了他对百姓的深切体恤,以及对治理国家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深知,治理国家不仅仅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百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他的这种理念和举措,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