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东征高丽(1 / 1)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251 字 7小时前

贞观十八年(644 年)二月,高丽大莫离支渊盖苏文心怀叵测,弑君自立,以铁血手段施行残酷统治,随后竟悍然入侵邻国新罗。

新罗朝中顿时一片哗然,局势岌岌可危,无奈之下,新罗派出使者,马不停蹄地赶往唐朝,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救。唐太宗听闻此事,震怒不已,当即决定准备派兵征讨高丽,以维护大唐在东北边境的威望与安宁,同时帮助新罗抵御强敌。

消息传至朝堂,立即引发了朝臣们的热烈讨论。谏议大夫褚遂良忧心忡忡,他深知以前太子谋反一事,对朝廷政局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至今不确定因素尚未完全清除。并且,国家内部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正是宜于安稳发展的大好时机。辽东地处偏远,若劳师动众远征高丽,路途遥远,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可能会引发诸多不可预见的变故,于国家长远发展不利。于是,褚遂良据理力争,竭力反对出兵。

李世民听完褚遂良的谏言,觉得不无道理,但心中征讨高丽的决心仍未动摇。于是,他转而征询李积的意见。李积微微沉思片刻,目光深邃而坚定,缓缓说道:“陛下,臣记得当年薛延陀进犯,陛下就心怀壮志,想要发兵讨伐。当时由于魏徵谏阻,陛下最终作罢,致使薛延陀直到今日仍为祸患。那时倘若陛下采用果断策略,凭借荡平东突厥的赫赫余威,以雷霆之势出击,迅速扫灭番帮,定能让其噤若寒蝉,北疆也早就得以安宁了。如今高丽作乱,其实与薛延陀如出一辙,他们同样妄图就地坐大,其野心昭然若揭,显然是想在未来与大唐天朝分庭抗礼。倘若我们今日不征讨他们,任由其肆意蚕食邻国而不断壮大,待到来日他们联合起来,届时局势势必更加错综复杂,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对付了。”

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深感他说到了关键之处。于是,他更加坚定了征讨高丽的决心,并开始着手准备御驾亲征,以彰显大唐天威。

为了进一步恫吓薛延陀,李世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趁着薛延陀使者来长安陈述其可汗夷男一直对突厥用兵的原因之际,李世民话锋一转,明确挑明了自己要出兵去攻打高丽的决策。

然后,他不紧不慢地问道:“夷男,你可敢趟这淌浑水,与高丽联合起来对付唐军?”

夷男听闻,心中思索再三,为了在唐朝面前展现自己忠心不二,同时也为了趁机捞取一些利益,连忙表示愿出兵相助攻打高丽。然而,这一提议却被唐太宗果断拒绝了。

毕竟,此时薛延陀明面上虽未与唐朝彻底撕破脸,但其一直以来对唐朝的诸多不驯服之举,使得大唐对其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们实乃一个非常不好确定的因素,唐太宗只需吓住薛延陀,让其不敢轻举妄动也就足够了,绝不能让其趁机与高丽勾结,给唐朝带来更大的麻烦。

十一月,李世民精心调兵遣将,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军自莱州渡海攻平壤;任命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步、骑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的外族降军进攻辽东。这两路大军如同两把利刃,协力并进,直指高丽。

贞观十九年(645 年)二月,李世民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亲征高句丽。同月,李积率所部抵达幽州,与其他各路唐军迅速会合,一时间,军威大振,士气高昂。

随后,李积开始精心谋划,决定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他指挥军队从柳城(今辽宁朝阳)正式进军,一路上故意大张旗鼓,敲锣打鼓,做出一副要通过怀远镇(今辽宁辽阳附近)直取高丽腹地的假象,以此迷惑高丽军队。高丽人果然中计,纷纷将兵力调往怀远镇方向,严阵以待。

然而,就在高丽人紧盯着怀远镇的时候,李积却暗中派遣精锐部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北上,直趋甬道(今辽宁海城一带),出其不意地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一招出奇制胜,让高丽人措手不及。

四月,李积亲自率领大军从通定(今辽宁辽阳附近)渡过辽水(辽河),如同神兵天降般抵达玄菟(今辽宁沈阳附近)。高丽人大为惊骇,各城守军瞬间慌了神,纷纷紧闭城门,龟缩自守,不敢轻易出战。

此时,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以及营州都督张俭也相继到达。张俭素以骁勇善战着称,他毫不犹豫地率军直趋建安城(今辽宁盖州),一路上势如破竹,大败高句丽军,斩杀敌军无数,一路高歌猛进。

四月十五日,李积与李道宗合兵一处,合力攻打盖牟城(今辽宁抚顺)。盖牟城是高丽的重要据点,城高墙厚,守军众多。唐军抵达后,立刻展开猛烈的进攻。高丽守军凭借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双方展开了长达十一天的激烈战斗。唐军将士们奋勇向前,不惜牺牲,终于在四月二十六日攻陷了盖牟城。

此役,唐军俘获百姓两万多口,缴获粮食十多万石,极大地充实了军需物资,为后续的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这一系列的胜利,让唐军士气大振,也让高丽人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随后,李积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直抵辽东城(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下。辽东城是高丽在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消息传来,高丽四万大军也迅速赶来增援,气势汹汹,意图与唐军决一死战。

李道宗见敌军来势汹汹,却毫不畏惧,反而主动请缨,准备率领四千精锐骑兵突袭高丽四万援军。他深知,若能击溃高丽援军,辽东城便不攻自破。然而,众将对此作战计划心存疑虑,纷纷表示反对,认为敌众我寡,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绝境。唯有李积独具慧眼,力排众议,给予了支持。他深知李道宗的勇猛与智谋,相信他定能出奇制胜。

然而,战争的进程往往难以预料。在交战过程中,行军总管张君义却怯懦畏战,率先撤退,这一举动如同多米诺骨牌,瞬间引发了连锁反应,致使李道宗初战不利,部队陷入被动。高丽援军趁势反扑,唐军形势危急。

但李道宗并未惊慌失措,他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他迅速收拢残军,登上一处高地,冷静地观察战场局势。他发现,高丽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追击过程中阵脚已乱,士兵们一片混乱,毫无章法。于是,他果断决策,决定以乱击乱,纵兵进击。

与此同时,李积也迅速引大军前来助战。他早已料到战场形势可能会出现反复,因此一直在附近待命。唐军主力的加入,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士气大振。经过一番激战,唐军最终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一千余级,高丽援军溃不成军,仓皇而逃。

原来,李积在战前暗中极为巧妙地派出了一些小分队。这些士兵乔装打扮成高丽兵的模样,趁着李道宗与高丽援军作战混乱之际,悄然混入了敌阵之中。待时机成熟后,他们再趁乱发难,从内部搅乱敌军阵脚,使得高丽军陷入一片混乱,从而为唐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李积之所以没有提前向李道宗言明此计,是因为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若过早说破,计策一旦泄露,便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奇效。他相信李道宗的应变能力,也相信自己的谋略能够扭转乾坤。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一战不仅击溃了高丽援军,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李积对辽东城展开围攻,整整十二日,战况激烈。

就在这时,李世民率精兵抵达辽东前线,他与李积会师后,亲自指挥作战,最终成功地将辽东城攻陷。此役,唐军大获全胜,共杀敌一万余人,又俘获高丽军一万多人、百姓四万口。

六月,李积又率领大军转攻白岩城(今辽宁省岫岩)。他巧妙运用战术,对白岩城形成重重包围,给守城军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迫使城主归降。

之后,李积又参与围攻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唐军君臣经过深思熟虑,定下妙计。

李世民决定以自己为饵,将高句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与此同时,他依山为阵,严阵以待。李积则早已提前率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下精妙阵型。长孙无忌则率领骑兵一万一千人,从山北穿越峡谷,准备冲击高句丽军阵后方。李世民亲率四千步、骑兵作为预备队,偃旗息鼓,悄然登上南山坐阵指挥,一切安排可谓滴水不漏。

高丽北部耨萨(都督)高延寿不识破绽,中计在唐军的几面夹击之下,陷入绝境,大败而逃,高丽军被斩首两万余级。

此战之后,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被吓得弃城而逃,致使数百里内断绝人烟,一片荒芜。

唐军又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然而守军凭借坚固的城墙顽强固守。李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围师必缺”之理,于是献计,建议李世民只攻西南二门,同时放出东北二门通道,放任守军从东门与北门逃跑。

他认为如此一来,守军在惊慌失措之下,必然阵脚大乱,更易被唐军歼灭。

然而,李道宗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敌人数百里内皆已无路可逃,犹如瓮中之鳖,守敌根本不可能逃跑。于是,他奏请李世民破城后进行屠城,企图以此来恐吓城中守敌,迫使他们早日投降。

岂料,安市百姓闻知李道宗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肝胆俱裂,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反而不顾自身安危,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这使得唐军久攻不下,战局陷入了僵持。

最终,因辽东气候转寒,草枯水冻,军队及战马皆难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继续久留,而且粮草也即将耗尽,李世民不得已,不得不下达了班师的命令。李积与李道宗则率领步、骑军四万作为殿后,为大军的安全撤离保驾护航。

唐军回师后,朝廷为了表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录功又封了李积的一个儿子为郡公。

唐太宗亲自东征高丽,尽管未能完全达到灭掉高丽的目的,但也沉重地打击了高丽的嚣张气焰,使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不敢轻易有异动,边境得以暂时安宁。

回师转来,一年后(贞观二十年),唐朝趁薛延陀内乱之机,果断出兵,一举灭了薛延陀,使得渊盖苏文完全被镇慑住了。从此,唐北疆安宁了。这在前面已有表述。

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李积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十日后,又拜为太子詹事。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李世民卧病在床,生命垂危。临终前,他对着太子李治,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对李积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

说完,他又授与李治一个锦囊,并叮嘱他回去看后照着里面纸条上写的做。据传,他在锦囊中留给李治的话是:如果李积外出赴任,就要好好地任用他。如果他执意要留下来,则务必当机立断杀掉他。然后,李世民又派人去召来李积,要他出任叠州都督。李积当即表示服从唐太宗的安排,并且毫不犹豫地回去后,就立即出京到叠州赴任去了,表现出对皇帝旨意的绝对遵从。

李治即位当月,就迅速召他入朝,拜为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积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又册封拜他为尚书左仆射。

李积在叠州听闻太宗驾崩,太子即位的消息后,心中顿时明白了一切:新皇即位在即,作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的他,却被唐太宗给外放了,自己这显然是明显地受到唐太宗的猜忌了。

为了消除皇帝的疑虑,他连忙上表请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职务,以表明自己不敢揽朝中大权。李治还是命他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职执掌政事,可见对李积还是有信任的。

永徽四年(653 年),李积被册拜为司空。李治命令人为他画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以彰显李积的赫赫战功与崇高威望。李治又下诏,特许李积乘小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足见对李积的尊崇与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