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突厥来袭(1 / 1)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068 字 14小时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提及突厥,那得从南北朝末期说起。那时,北方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民族突厥逐渐崭露头角,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们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凭借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不断兼并周边部落,扩充自身实力,逐渐成为草原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曾经,匈奴盛极一时,称霸北方草原,威震四方,但时光流转,到南北朝末期,突厥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逐渐强盛起来。他们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草原上迅速崛起,接过匈奴的旗帜,第二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其疆域幅员辽阔,东至辽海,广袤的海岸线与辽阔的内陆地带尽收囊中,那里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西至西海万里,那里有着神秘的沙漠与广袤的荒原,风沙漫卷,却也阻挡不了突厥人探索的脚步;南至沙漠之北,那是与大隋王朝接壤的边境,双方时有交锋,也时有和亲,草原与中原的风云变幻,尽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北起北海五、六千里,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北之地,也有突厥骑兵的踪迹,他们不畏严寒,驰骋在广袤的冻土之上,展现了草原民族的坚韧与勇气。

他们控弦之士达百万之多,士卒精锐无比,这些士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马背就是他们的摇篮,马鞭就是他们的玩具,他们娴熟地掌握着骑射之术,箭无虚发,在战场上勇猛无畏。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深知“重兵死而耻病终”,在战场上,他们冲锋在前,毫不退缩,为了部落的荣耀和首领的命令,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扞卫着突厥的疆土,也书写着草原民族的传奇。

隋朝立国之后,隋文帝杨坚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他深知,突厥的强大若不加以遏制,必将成为隋朝的心腹大患,时刻威胁着中原王朝的稳定与安宁。于是,他开始精心策划,施展离间之计,巧妙地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他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着丰厚的礼物和极具诱惑力的承诺,深入突厥部落之间,煽动各部之间的猜忌与纷争。在隋文帝的精心布局下,原本统一强大的突厥部落逐渐分化瓦解,最终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大势力。两大部落从此相互攻杀,打得难解难分,草原上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在这连年的内耗中,突厥的实力骤降,元气大伤,曾经威震草原的雄风不再。东突厥为了暂时保全实力,不得不向隋文帝称臣,其真实目的在于积蓄国力,休养生息,等待时机重新崛起。

十几年后,隋炀帝杨广当政。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滥用民力。他更是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远征,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百姓疲惫不堪,纷纷揭竿而起。各方势力趁机割据一方,天下大乱,隋朝的统治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东突厥的始毕可汗敏锐地察觉到中原内乱带来的机遇。他深知,隋朝无暇北顾,正是东突厥扩张势力、重整旗鼓的绝佳时机。于是,他开始积极行动,对周边部落展开大规模的征服行动。他先是发兵东征,目标直指东北边境的契丹、室韦等部。这些部落原本在东北边境活跃,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如今却成为始毕可汗的首要目标。东突厥的铁骑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契丹、室韦等部毫无还手之力,纷纷被征服,纳入东突厥的版图。接着,始毕可汗又挥师西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吐谷浑、高昌诸国。这些国家原本在西域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如今也被东突厥逐一吞并。一时间,东突厥的势力迅速膨胀,国力大增,再次崛起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威震四方,成为隋朝乃至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

始毕可汗实力膨胀之后,他的野心也随着势力的扩张而不断膨胀。他开始频繁地发动南侵,试图将他的铁蹄踏遍中原大地。他率领着几十万精锐骑兵,这些骑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身经百战的勇士,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锋利的弯刀和强弓硬弩,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入中原大地。他们所到之处,犹如狂风扫落叶般,将一切摧毁殆尽。他们大肆掳掠,俘虏了大量汉族人口劳力,这些无辜的百姓被强行带走,沦为奴隶,被迫在草原上从事艰苦的劳作。同时,他们还抢夺了无数的金银财帛,这些财富被源源不断地运回草原,充实了东突厥的国库。

不仅如此,始毕可汗还积极支持或者扶持北方的割据势力,如刘武周、梁师都等人。他深知,这些割据势力虽然力量有限,但如果得到东突厥的支持,便能在中原地区掀起巨大的波澜。于是,他向这些割据势力提供物资援助,包括粮食、武器和马匹,还派遣精锐骑兵协助他们作战,让他们在北方各地兴风作浪,扩大中原的分裂局面。这些割据势力在他的支持下,如同猛虎添翼,势力迅速膨胀,他们与东突厥的骑兵相互配合,对隋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始毕可汗的如意算盘打得精妙绝伦。他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坐收渔翁之利,进一步削弱隋朝以及后续王朝的势力。他深知,中原王朝内部的分裂和混乱,正是东突厥崛起的绝佳时机。他希望通过支持这些割据势力,让中原王朝陷入内战的泥潭,从而消耗其国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他梦想着有一天,东突厥能够成为中原大地的主宰,建立一个横跨草原与中原的强大帝国。然而,他却未曾想到,这种短视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为他带来了利益,但最终却也为东突厥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之初,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当时,他的兵力严重不足,手中可调动的军队数量有限,难以与隋朝的正规军抗衡。在进军关中之前,李渊一直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他深知,马邑的刘武周与东突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担心刘武周会勾结东突厥,趁他进军关中之际,偷袭太原这个战略要地。太原不仅是他的起兵之地,更是他稳固后方、积累力量的根据地,一旦太原失守,他的反隋大业将功亏一篑。

经过深思熟虑,李渊最终采纳了刘文静提出的一时权宜之计——向始毕可汗称臣纳贡。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李渊明白,只有暂时忍辱负重,才能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双方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后达成约定:若能打下长安,长安城中的金银玉帛归突厥,而子女土地则归李渊。李渊的这一决策,表面上看似是对突厥的妥协,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换取突厥的支持,确保太原根据地的安全,为他进军关中解除后顾之忧。始毕可汗果然被这一承诺所打动,派特勤康稍利带兵五百、军马二千匹前来相助。虽说此计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李渊在初期稳定了局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有些卖国而引狼入室之嫌。然而,李渊作为主事之人,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深知,在当时的局势下,中原大地群雄并起,各方势力割据一方,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乱世之中,他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而向突厥称臣纳贡,或许是他唯一能在乱世中崛起的办法。

当唐王朝刚刚定鼎关中,局势尚未稳定之时,突厥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履行旧议。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派遣使者前来索要财物,“前后响遣”,数目之多,“不可胜纪”。这些使者大多“多暴横无礼”,在长安城中横冲直撞,对大唐朝廷毫无敬畏之心,仿佛这里是他们的囊中之物。李渊父子深以为耻,他们意识到,这种屈辱的局面必须尽快改变。而刘文静也因此陷入了困境。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甚是亲近,两人在起兵之初就并肩作战,情谊深厚。然而,李建成见有机可乘,便向李渊提议诛杀刘文静,试图借此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渊在复杂的局势和兄弟之间的权力争斗中,最终做出了杀掉刘文静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让李世民对李建成心生怨恨,也让兄弟之间的矛盾在权力的争斗中逐渐加深,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刚刚登上皇位,突厥大军便借此机会发动了对长安的闪击。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亲自率领二十万精锐骑兵,长驱直入,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迅速进至长安附近渭水桥边。消息传入京城,百姓们惊恐万分,街头巷尾一片混乱,整个长安城为之震动。人们惊慌失措,纷纷猜测大唐王朝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颉利可汗派大将执失思力为使者入城。执失思力气焰嚣张,他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来到唐太宗李世民面前,大声说道:“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他试图以此来吓唬新登基的唐太宗,让他乖乖投降,交出财宝和土地。然而,李世民毫不惧怕,他的目光如利剑般直视执失思力,冷冷地说道:“突厥与大唐曾有盟约,为何背信弃义,无端挑起战火?”他犀利地驳斥了突厥的无理行径,言辞中透露出坚定与威严。

执失思力被李世民的话噎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之际,竟想行凶。李世民见状,果断下令,将执失思力扣押。随后,他单刀赴会,只带六骑来到渭水桥边,与颉利可汗隔水相望。李世民神色严峻,他严厉地谴责突厥背信弃义、挑起战火的行为,声音在渭水河谷中回荡,充满了正义与力量。颉利可汗见使者去而未回,李世民又轻骑独出,以为唐军早有准备,生怕中了请君入瓮之计,心中不禁有些慌乱。

此时,突厥大小部落首领也纷纷被唐太宗的惊人勇气所折服。他们看到李世民如此不惧强敌,心中不禁生出敬畏之情,纷纷下马遥拜。李世民趁机广施财物,将这些财物一一分发给各突厥首领。众首领得了好处,又见唐军气势不凡,皆无心恋战。第二天,颉利与李世民在渭水桥重申盟约,在大唐付出了众多财物后,突厥军队终于退兵。

其时,李积出任并州都督,已经前往并州赴任。留在长安的尉迟恭、秦琼等诸将,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他们看到突厥大军远道而来,补给必定十分困难,难以持久作战,于是一致认为应该坚守城池,与突厥决一死战。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他深知,此时一旦与突厥主力开战,固然有可能取得胜利,但必然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消耗巨大的国力。而且,即使此战得胜,也不能一下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突厥的根基深厚,在北方草原经营多年,若不能从根本上削弱其势力,日后必然会卷土重来。

于是,他决定先休兵求和,施以小惠。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让突厥贵族因得利而得意忘形,放松对唐军的警惕,从而放松战备;另一方面,也能麻痹突厥内部的将领和士兵,分化他们的力量,为日后彻底消灭突厥势力创造有利条件。

唐太宗的这一决策,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和长远眼光。他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战局,更是着眼于大唐的长治久安。他深知,战争只是手段,而和平与稳定才是国家的根本。通过这次巧妙的外交与军事策略的结合,大唐王朝不仅暂时化解了突厥的威胁,更为未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