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禾下乘凉梦(1 / 1)

【番外:禾下乘凉梦】

我叫林小禾,禾苗的禾。

奶奶总说,我的名字,寄托了她一辈子的念想。

那个念想,便是‘禾下乘凉梦’。

她说,那是天下所有农人最朴素,也最奢侈的愿望。

而她的一生,都在为这个梦奔波。

自我记事起,奶奶黄曼曼,便是一位传奇。

史书上说她是“丰收女神”,“社稷功臣”。

宫里的画师为她作的像,挂在农学院最显眼的位置,眉眼间是化不开的悲悯与坚毅。

可在我眼中,她首先是我的奶奶。

一个会捋着我的小辫子,给我讲稻子如何从一粒种子变成沉甸甸的谷穗的奶奶。

爷爷林沐风,则是个温润如玉的读书人。

他年轻时,曾是江南某个小县城的县令。

听爹爹说,爷爷遇见奶奶那年,奶奶正奉皇命巡查江南农事。

那是一个燥热的午后。

奶奶,时任一品农事女官的黄曼曼,顶着烈日,站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亲自给一群晒得黝黑的农官和老农讲解新的耕作技术。

汗水浸湿了她的布衣,黏在额角的发丝一缕一缕的,但她的声音依旧清亮,眼神专注而明亮。

“诸位,这田埂不可过宽,浪费地力;这稻桩留得太高,不利于下一季翻耕……”

爷爷当时,就站在人群外围。

他本是来巡查民情,却被这不寻常的一幕吸引。

一个女子,一个朝廷一品大员,竟如此不顾身份,亲身在泥地里劳作讲解。

她身上,有一种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的蓬勃生命力。

“黄大人所言极是!”

爷爷忍不住出声,拨开人群走了进去。

“下官林沐风,见过黄大人。”

他躬身行礼,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敬佩。

奶奶抬起头,擦了把汗,目光扫过他。

那目光,锐利中带着审视,仿佛能看透人心。

“林大人有何指教?”

她的声音略带沙哑,却不减半分气势。

爷爷笑了笑,温和地说:“指教不敢当。只是听闻黄大人推广高产稻法,泽被苍生,下官心中钦佩不已。今日一见,方知大人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有亲民爱民之心。”

这话说得恳切,不似寻常官场奉承。

奶奶眉头微挑,似乎有些意外。

“林大人过誉了。在其位,谋其政罢了。”

她语气平淡,显然没把这番话太放在心上。

旁白:那时的黄曼曼,心中只有天下农事,家国百姓。情爱于她,是奢侈品,亦是身外物。她见过的阿谀奉承太多,对官员的示好,总带着几分警惕。

但爷爷没有气馁。

接下来的几日,只要奶奶在左近州县巡查,爷爷总能“恰好”出现。

有时是带着地方农户的疑难问题前来请教。

“黄大人,下官治下有几处沙地,屡种不活,不知可有良方?”

奶奶便会耐心地讲解沙地改良之法,哪些作物更为适宜。

有时是带着新收集到的各地优良稻种,与奶奶探讨。

“黄大人请看,这是从隔壁县寻来的‘珍珠糯’,据说耐寒抗旱,不知与您推广的稻种相比如何?”

奶奶便会接过稻穗,仔细端详,与他热烈讨论起来,忘了周遭一切。

爷爷从不提及风月,只谈农桑。

他会默默记下奶奶所有的习惯,譬如她讲解时口渴了,会提前备好温水。

譬如她伏案绘制农具图纸到深夜,他会悄悄送上一碗清淡的汤粥。

奶奶不是木头人。

她能感受到这份不求回报的陪伴与关怀。

只是,肩上的担子太重,她不敢轻易分心。

有一次,奶奶推广新的堆肥法,遇到当地一些守旧乡绅的强烈抵制。

他们散布谣言,说奶奶的法子会坏了地气,触怒神灵。

一时间,群情汹汹,场面几乎失控。

是爷爷,挺身而出,引经据典,痛斥那些乡绅的无知与自私,又用最浅显的道理向百姓解释堆肥的好处。

他文质彬彬,却字字铿锵,竟生生扭转了局面。

事后,奶奶看着他被激动的村民不小心划破的衣袖,轻声道:“林大人,多谢。”

爷爷摇摇头,目光温柔:“曼曼,你称我沐风便可。”

他顿了顿,鼓起勇气:“这天下农事,你一人肩挑太累。让我陪你一起,可好?”

奶奶沉默了许久。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她看着眼前这个男子,眉眼清俊,目光澄澈,带着一丝紧张的期盼。

这些日子相处下来,她知道他是个真正心怀百姓的好官,也是个值得托付的君子。

“我此生,注定要为这天下农事奔波劳碌,恐怕给不了你寻常夫妻的安稳生活。”

奶奶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忽视的郑重。

爷爷笑了,如春风拂过。

“我所求,亦非安稳。能与你并肩,看这大晏河清海晏,五谷丰登,便是我此生最大的幸事。”

他的眼神坚定而热烈。

奶奶终于也笑了。

那笑容,如冰雪初融,带着一丝释然,一丝羞涩,还有一丝对未来的期许。

“好。”

一个字,却重逾千斤。

旁白:他们的结合,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繁文缛节。只有一句承诺,一份相知。从此,她的漫漫长路,多了一个温暖的同行者。

婚后的日子,爷爷果然辞去了官职。

他成了奶奶最得力的助手。

奶奶巡查天下,他就陪着她翻山越岭,勘察地情。

奶奶编撰农书,他就为她整理资料,研磨墨汁。

奶奶在农学院授课,他就坐在下面,认真听讲,偶尔还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他们一起走过江南的烟雨,见过北地的风霜。

一起在梯田上播种希望,在黑土地上收获喜悦。

百姓们也都知道,这位从稻田里走出来的娘娘,她身边总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林先生。

奶奶常说,她最幸福的时刻,不是站在金殿受封,也不是看着试验田再创新高。

而是忙碌了一天,与爷爷并肩坐在田埂上,看着夕阳将稻浪染成一片金黄。

风吹过,稻穗沙沙作响,像一首最动听的歌。

那时候,她会暂时卸下所有的重担,享受片刻的宁静。

她会靠在爷爷肩头,喃喃自语:“沐风,你说,若是稻子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能坐在稻穗下乘凉了……”

爷爷总是笑着,握紧她的手。

“会的,曼曼,总有一天会的。”

旁白:那便是奶奶常说的“禾下乘凉梦”。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憧憬。

后来,爹爹出生了。

再后来,我出生了。

奶奶依旧忙碌,只是身边多了爷爷的扶持,行程不再那般孤寂。

她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农学人才。

大晏的粮仓日益充实,百姓安居乐业。

奶奶老了,头发白了,背也有些佝偻了。

但只要一谈起农事,她的眼睛依旧会发亮。

弥留之际,她拉着我的手,轻轻地说:“小禾啊,记住,农为邦本,地力常新……那禾下乘凉的梦,奶奶是看不到了,你们要继续做下去啊……”

爷爷握着奶奶的另一只手,泪水无声滑落。

他陪了她一生,懂她一生。

奶奶走后,爷爷将她的骨灰,撒在了皇家农学院的试验田里。

他说,奶奶属于这片土地。

他也将奶奶所有的手稿、笔记,都捐给了农学院。

我时常会去那片试验田。

春看秧苗青葱,夏听蛙鸣阵阵,秋观稻浪金黄。

仿佛还能看到奶奶和爷爷并肩而立的身影。

如今,我也成了农学院的一名学子。

我学习奶奶留下的农书,研究她改良的稻种。

我知道,“禾下乘凉”或许真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梦。

因为土地的潜力是无限的,农业的发展也永无止境。

为了让更多人吃饱饭,吃好饭,总要有人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行。

就像奶奶一样。

但每当我看到那沉甸甸的稻穗,闻到那沁人心脾的稻香。

我都会想起奶奶的话,想起她那个美丽的梦。

那个梦,是她奋斗一生的动力,也是我们这些后辈,永远追逐的方向。

禾下乘凉,或许终究是梦。

但为了这个梦,一代代人付出的汗水与智慧,却比黄金还要真实,还要宝贵。

而奶奶,她就是那个最执着的追梦人。

她的爱,也像这土地一般,深沉而博大,滋养着我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