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蜀汉执政集团列传:在传承与变革中的治国者(1 / 1)

建安十九年(214 年)的暮春,刘备策马至广都县,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惊起满地杨花。他望着空荡荡的县衙,只见县长蒋琬趴在案几上,酒坛滚落在地,官服上沾满酒渍。\"当此乱世,竟敢怠政!\" 刘备按剑怒喝,左右欲将蒋琬拖出问斩。

军师将军诸葛亮却抬手阻拦,捡起案头未批的公文 —— 字迹工整,民生案牍皆有批语,唯独官宴应酬之文原封不动。\"主公,蒋琬治县以安民为本,不屑于迎来送往。\" 诸葛亮低声道,\"昔萧何在关中,不务虚饰,终成汉之栋梁。\" 刘备素来敬重诸葛亮,怒意稍减,只将蒋琬免官。

当晚,蒋琬醉卧茅庐,梦见牛头撞门,鲜血染红门槛。占梦赵直却贺道:\"血者,事分明也;牛角连鼻,乃 ' 公' 字之象,君必位至三公。\" 月余后,蒋琬起复为什邡令,望着案头诸葛亮手书 \"安民为先\",方知当日醉酒,实乃对刘璋旧制繁苛的无声抗议。

建兴五年(227 年)的丞相府,蒋琬望着堆积如山的军报,提笔批下 \"调蜀郡冶铁户三千,增造连弩\"。自诸葛亮北伐,他与张裔统留府事,创 \"屯田制\" 于犍为、汶山,使 \"农不归耕,军不乏食\"。某次诸葛亮遣使回成都,见府库充盈,战马膘肥,叹道:\"公琰坐镇,吾无后顾之忧矣。\"

他的宽容更是闻名。东曹掾杨戏性傲,与他论事常不应答,有人谗言 \"戏慢上\",蒋琬却笑:\"人心如面,各有不同。戏若面从,必非本心;若反驳,又显吾过,默然乃其直也。\" 督农杨敏曾当众议他 \"愦愦不及前人\",属官请治罪,蒋琬摇头:\"吾确实不如诸葛公,何罪之有?\" 后杨敏获罪下狱,他反力保其性命 —— 这份胸襟,让蜀汉文臣皆服。

延熙三年(236 年)的汉中幕府,蒋琬盯着舆图上的汉水流域,手指划过魏兴、上庸二郡。自诸葛亮病逝,他接过大司马印绶,提出 \"水路东进\" 之策:\"昔丞相数出秦川,道险粮艰;若造舟师顺汉而下,可直捣魏兴,与东吴犄角。\"

他亲督工匠建造楼船百艘,却因旧疾复发,迟迟未能成行。朝臣多议此策风险,他遂调整战略,上疏后主:\"凉州乃胡塞要冲,可令姜维镇之,臣守涪城以为声援。\" 涪城地处水陆枢纽,从此成为蜀汉北伐的新支点。临终前,他手书遗表:\"臣疾难久持,唯愿陛下亲贤臣,远小人,复汉之业,终有竟时。\"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成都街巷,一辆破旧的鹿车吱吱呀呀驶过,车上坐着费祎与董允。许靖之子丧礼在即,董允向父亲董和求车,却只得到这辆装柴草的鹿车。董允面有难色,费祎却率先登车:\"丧礼重情不重车,何必介怀?\"

及至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皆乘华车,唯费祎安坐鹿车,神态自若。董和后来问车夫,方知费祎一路谈笑,全无窘迫。\"吾固知文伟气量过人。\" 董和抚掌叹道,从此认定费祎乃 \"蜀之荀彧\"。

建兴七年(229 年)的建业宫殿,孙权斜倚胡床,望着下拜的费祎,忽然笑道:\"贵国如葭萌之守,竟让霍峻以数百人拒我万军,可谓善守乎?\" 费祎抬头,目光如炬:\"昔战国时,墨翟为宋守城,公输九攻而墨翟九拒,非宋兵强,乃守义也。我朝守土,亦守汉家忠义耳。\"

诸葛恪、羊衟轮番诘难,费祎始终以 \"吴蜀唇齿\" 立论,竟让孙权击节赞叹:\"昔鲁仲连辩服秦王,今君辩服孤,蜀有公,孤不敢轻也。\" 归蜀后,诸葛亮赞他 \"能回吴侯之虑,胜十万雄兵\",遂频繁遣他使吴,竟成两国 \"和平使者\"。

延熙七年(244 年)的兴势山前线,羽檄交驰,魏军十万压境。费祎临阵前,光禄大夫来敏突至帐中,求与围棋。众人皆惊,唯费祎坦然对弈,落子如飞。来敏罢棋叹道:\"向者观试耳,君临危不乱,破贼必矣。\"

他执白棋收官时,已定下破敌之策:令刘敏据兴势,多张旗帜惑敌;亲率精骑绕后,断敌粮道。当曹爽望着满山汉旗,听闻费祎已出现在身后,竟不战自退。此战后,他封成乡侯,却将功劳归于诸将:\"破贼者,将士之力,吾何功之有?\"

延熙十六年(253 年)的成都宫宴,费祎举爵向郭修劝酒,丝毫未觉对方袖中藏刀。自蒋琬死后,他独撑大局,却因 \"宽济博爱\",对魏降人不设防备。当利刃刺入胸膛,他手中酒杯未稳,酒液洒在案头的《出师表》抄本上,染出一片暗红。

临终前,他望着姜维、董允等人,艰难说道:\"吾死之后,北伐之事... 需审时度势...\" 话未说完,气绝身亡。蜀汉君臣皆哭,唯孙权遣使吊唁时叹:\"费文伟死,吴蜀之盟,其衰乎?\"

建兴六年(228 年)的祁山战场,姜维望着紧闭的冀县城门,母兄的呼唤仿佛还在耳边。自太守疑他通蜀,夜逃上邽,他追至城下,却被乱箭逼退。\"吾本欲保境安民,奈何汉贼不两立!\" 他仰天长叹,率梁绪等人投奔诸葛亮,从此与母亲永别。

诸葛亮初见姜维,见其铠甲上刻着 \"汉\" 字,大喜:\"此凉州上士,忠勤如伯约,永南、季常不及也。\" 亲授他虎步兵五千,令其研习八阵图。姜维夜以继日,将阵法与羌胡骑射结合,竟创 \"混天阵\",诸葛亮抚掌:\"得伯约,吾可无忧于陇右矣。\"

延熙十八年(255 年)的洮西河畔,姜维望着王经的魏军阵脚大乱,手中令旗挥向天际。此役他率羌胡骑兵突袭,斩敌数万,血水染红洮河,胡王治无戴举族归降。捷报传至成都,后主亲书 \"大将军姜伯约\" 锦旗,送往军前。

他本欲趁胜取陇右,却因胡济失约,在段谷遭邓艾伏击。败军退回时,他身中三箭,仍断后拒敌。回到成都,自请贬为后将军,却对诸将说:\"此战非败于军,败于谋。吾必复起,定陇右!\"

景耀六年(263 年)的剑阁关,姜维望着钟会的十万大军,身后是 \"汉大将军姜\" 的大旗。自黄皓弄权,他屯田沓中避祸,却在邓艾偷渡阴平时,星夜回援。\"吾守剑阁,敌粮尽必退。\" 他对廖化、张翼说,眼中闪过诸葛亮北伐时的坚毅。

然而成都传来噩耗:诸葛瞻败亡,后主投降。将士怒砍山石,姜维却含泪劝止:\"吾等可伪降钟会,再图复兴。\" 他与钟会 \"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暗中联络旧部,却因事泄被杀。临终前,他望着北方笑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死后被剖尸,见其胆大如斗 —— 此等孤忠,令魏将亦嗟叹不已。

郤正曾论姜维:\"伯约身为上将,宅舍弊薄,资财无余,后庭无声乐之娱,饮食节制,不奢不约。\" 当姜维被杀,家无余财,唯有诸葛亮所赐《六韬》竹简,边角磨得发亮。他的北伐,虽 \"玩众黩旅\",却始终怀着 \"汉贼不两立\" 的初心,正如他写给母亲的信中所言:\"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欲汉室兴,何顾老母?\"

蒋琬承诸葛之重,开屯田、通水路,改急攻为稳进;费祎继之,调和内外,保边境无虞;姜维则以攻代守,虽成败参半,却让曹魏 \"陇右骚动,不得安枕\"。他们三人,恰如蜀汉的三重奏:蒋琬是舒缓的前奏,费祎是平稳的中音,姜维是激昂的尾声。

然而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蒋琬的屯田制,难敌曹魏的休养生息;费祎的怀柔,止不住蜀汉的人才断层;姜维的北伐,抵不过黄皓的内耗。当姜维在剑阁放下兵器,蜀汉的执政集团终究随着他的星落而终结,只留下郤正的叹息:\"姜维清素节约,乐学不倦,实乃一时之仪表,而终至陨毙,岂非天命乎?\"

评曰:蒋琬之威重,费祎之博爱,姜维之忠勇,皆承诸葛遗志,然时移势易,终难回天。蒋琬知变通,费祎善调和,姜维敢孤行,三人各展其长,却困于蜀汉之弱。老子云 \"治大国若烹小鲜\",蜀汉虽小,却屡经折腾,终成 \"屡扰而衰\"。然其执政集团,在绝境中坚守二十余年,使蜀汉虽亡,而汉家气节不亡,此乃真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