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脉示伏邪透膜原之疾(1 / 1)

第94章 脉示伏邪透膜原之疾

仁济堂肿瘤科病房的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浓得化不开,混着秋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的桂花香,形成一种古怪的气息。42岁的李芳躺在518号病床上,化疗后的短发稀稀拉拉,像深秋的枯草,额头贴着的退热贴被体温烘得发烫,边缘卷起,露出下面苍白得发青的皮肤。

“苏医生,您可来了。”李芳的丈夫王国强攥着一叠血常规单,指尖都有些发颤,“消炎药换了三轮,从头孢到左氧氟沙星,IL-6还是120pg\/ml,烧就是退不下来,护士说再不行就得转IcU了……”他的声音里带着绝望,眼底布满血丝,显然是几天几夜没合眼。

苏怀瑾轻轻点头,目光落在李芳身上。她正蜷缩着,盖着三层被子还在发抖,牙齿咬得咯咯响。三指搭上寸口的瞬间,苏怀瑾的眉头便皱了起来——脉沉伏,重按至骨才能感受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搏动,就像深潭底下的暗流,表面平静,深处却暗藏汹涌,这正是《温疫论》中记载的伏脉,邪伏膜原的典型脉象。

“这是伏邪发热,邪毒藏在膜原之间,也就是半表半里的位置。”苏怀瑾翻开吴又可的《温疫论》,书页在“邪伏膜原,脉沉而伏,寒热往来,头痛身痛”处做了重点标注,“就像小偷躲在房屋的夹层里,表面看不出动静,暗处却在不断搞破坏。”她指向桌上的检验报告,“IL-6升高就是邪毒在释放炎症因子,达原饮正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主方。”

李芳的女儿王雨桐举着手机,屏幕上是百度百科“槟榔有毒”的词条,眼圈发红:“苏医生,这药里有槟榔,我们查过,长期服用会致癌,我妈现在还在化疗,怎么敢喝这个?”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手指紧紧捏着手机,关节都泛白了。

苏怀瑾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姜汁炮制的槟榔饮片:“我理解你们的担心,所以用的是姜汁制槟榔,《中国药典》明确规定,姜汁炮制能降低槟榔碱的含量,减毒率达到60%,而且我们只用6g,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比化疗药的副作用小得多。”她又翻开一份研究报告,“知母经过盐炙后,芒果苷含量增加30%,滋阴退热的效果更直接,这些都是有现代药理研究支持的。”

肿瘤科张主任站在门口,手里拿着病历,眉头紧锁:“苏医生,中医退热不靠抗生素,全靠理气药,能行吗?”他的语气里带着怀疑,作为西医,他更相信抗生素和激素的效果。

苏怀瑾转身,目光坚定:“伏邪困住了三焦气机,就像水管被淤泥堵住了,水不通自然发热。达原饮里的槟榔破滞,厚朴下气,黄芩清热,就像一套组合拳,先把淤泥打碎,再让邪毒从汗液和小便排出,这和西医调节免疫、清除炎症因子的思路是一致的。”

李芳突然咳嗽起来,身体剧烈颤动,手帕上染着一丝血丝:“苏医生,我总觉得喉咙里堵着块痰,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烧也不退,是不是没救了……”她的声音微弱,却带着深深的恐惧。

苏怀瑾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查看舌苔:白腻中带灰,舌质暗红,正是湿浊瘀阻的表现:“别担心,这是湿浊瘀阻在上焦,我给你加石菖蒲9g,《本草纲目》里说它能化湿醒神,开窍化痰。咱们一边用中药化湿浊,一边做痰培养,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

当晚十点,病房里突然传来李芳的呻吟声。苏怀瑾赶到时,只见她浑身发抖,牙齿打颤,体温计显示39c,比之前更高了。张主任已经准备开抗生素,被苏怀瑾拦住:“这是正邪交争的表现,伏邪在体内藏了半个月,现在终于要往外跑了,这是好现象,别用抗生素压制。”

她迅速调整处方,加了柴胡9g:“《伤寒论》里柴胡是解半表半里之邪的要药,就像给邪毒开了个出口,让它们从体表排出去。”说着,亲自给李芳喂了半杯温中药。

半小时后,李芳浑身大汗,被子都湿透了,体温开始下降,伏脉也稍微明显了些:“胸口没那么闷了,好像有股热气从后背冒出来……”她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血色。

苏怀瑾轻拍她的手背:“伏邪就像捉迷藏的孩子,现在露出衣角了,咱们再加把劲,把它们彻底赶出去。”王国强站在床边,看着妻子的变化,眼里泛起泪光,默默握住了苏怀瑾的手,却说不出话来。

病房里,达原饮的药香混着化疗后特有的金属味,形成一种奇特的气息。苏怀瑾翻开李芳的饮食记录,发现冰箱里全是哈密瓜、火龙果等生冷水果:“伏邪最怕寒湿,您这是给邪毒送‘粮草’呢。从现在起,用生姜红枣茶代水喝,暖胃化湿,比任何补品都强。”

实习生小张凑过来,盯着桌上的槟榔饮片:“苏医生,原来槟榔要泡在姜汁里12小时啊,比熬中药还讲究。”苏怀瑾点头:“中医的火候,就在这时间里,就像化疗药的给药间隔,分秒都有讲究,差一点效果就不一样。”

当李芳的伏脉转为沉缓,体温稳定在37.2c时,苏怀瑾刚在病程记录上写下“伏邪外透,继用达原饮加减”,护士站的呼叫铃响了:“520床更年期患者,脉弦数,吵着要见中医,说西医看不好她的病!”

苏怀瑾望向窗外,暮色中的梧桐树影摇曳,想起祖父说过:“伏脉达膜原,弦脉应运气。”乙未年,岁运属太商,金气偏盛,弦脉多与肝木有关,看来这位患者的病,得结合五运六气来调了。

整理白大褂时,达原饮的余味还在袖口,苏怀瑾深吸一口气,向520床走去。走廊里,李芳的丈夫正拿着保温杯,小心地吹着生姜红枣茶,雾气氤氲中,他抬头对苏怀瑾露出感激的微笑。中医的智慧,从来都藏在这一脉一症的辨析中,藏在古今医学的对话里,等待着医者去发掘,去运用,去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