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1 / 1)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适之

太子府,是之前的秦王府,再之前的天水王府。

李瑄知道他为太子的日子短暂,所以没有将家人接到太极宫的东宫之中。

他没有彻底坐上皇位之前,不会违规基本礼制。

在这关键时刻,道政坊聚集的天策卫越来越多,几乎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

与李瑄同居住在道政坊的王公贵族,见证李瑄将获得凌驾一切的权力。

李瑄回到太子府的时候为下午,他今日没有心情去处理军政事务。

“拜见陛下……”

裴灵溪、姜月瑶四女出门向李瑄拜道。

这段时间禅让闹得沸沸扬扬。

今天上午之时,李隆基禅让李瑄,李瑄含泪受恩的消息,经羽林郎传递至太子府。

裴灵溪也忍不住激动,她为李瑄获得九五至尊的权力而感到高兴。

她早有准备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她的夫君到位置后,终于可以大展鸿图。

“诸位娘子请起。”

李瑄下车后,让裴灵溪等女免礼。

他又一次向他的女人展现成就。

在家中面对自己的妻儿的时候,他才能暂时卸下重担,放下天下苍生。

向自己的妻儿证明他是征服天下的男人。

他给不了裴灵溪、姜月瑶、霜儿、长离太多,他尽可能给她们最多。

以为他处理后宫之事。

明日过后,她们将会封后封妃。

“世事无常,今我主天下。将更要注重德行。如果政务繁忙,儿女的事娘子们要多加照看。高阳、太平的故事要引以为戒,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情同手足。”

李瑄叫裴灵溪四女在府中湖畔的阁楼上,召开一个小会。

最后,他又说道:“子不教,父之过。我也会找时间考察儿女们。”

大义灭亲,说着容易。

杀旁系的时候,咬咬牙就刀了。

真轮到儿子,谁能眼不眨地大义灭亲?

他真希望儿女们能成器,继承他的事业。

“陛下放心,妾身等一定督促奕儿、淞儿、蓁蓁,请有学问的老师教导他们。”

裴灵溪能听出夫君的话很委婉。

她深感责任重大。

先帝的残忍故事,使她们心悸。

“不必苛责他们,也要劳逸结合。尊重他们的兴趣。”

李瑄又说道。

他也总结有自古以来,把太子、皇子养成废物、偏执狂的案例。

请老师是一定的。

最主要的是,妻子们经常能陪伴子女。

以往皇子们经常看不见皇帝。

皇帝也不断地出入三宫六院,顾不过来。皇子公主只有举行宴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父亲,还不一定能说上话。

李瑄只要在国都,不论如何,都会三两天见一见儿女们。

“妾身遵旨!”

他们说话的时候,小儿女在阁楼下湖边游玩,现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

愿他们一直如现在这般亲密!

“以后国家会逐渐废除宦官的制度,宫中事务,由女官代替。我不管后世如何,在我承天命的时间,宫女有数百足矣。”

李瑄向自己的妃子透露这件事情。

历朝历代,皆有宦官干政事情发生。

宦官贪污受贿,更不计其数。

当然,李瑄也清楚宦官的好处,可以作为皇帝的耳目。

在皇帝无法掌握朝臣的时候,可以用宦官。

但那时候国家崩坏也是一定的。

另外,用宦官可以在宫中干一些力气活,有的活宫女干不了。

让侍卫入后宫,有淫乱后宫的风险。最起码与宫女偷换是肯定的。

但李瑄又不要三千佳丽,不可能有这种风险。

更没有什么活让宦官去做。

禁止男子成为宦官,可以增加国家人丁。

当前,大唐有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紫微宫、上阳宫,五座皇宫。

还有次一点的华清宫,两都散落的宫殿群、行宫更是不计其数。

一共数万宫女宦官,太过离谱。

他会陆陆续续关闭一些宫殿,向天下宣布他提倡节俭的决心。

作为一个开先河的君主,他自己是不可能用到宦官制度的。

他有足够的掌控力。就像开国皇帝一样,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依靠宦官为自己办事。

同时,他也不希望后世还会有宦官这个群体出现。

“妾身等无知,只听夫君的安排。”

她们听到李瑄的话也很吃惊。

皇帝没有宦官在旁,怎么能衬托出威严呢?

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不喜欢宦官,也觉得别扭。

但裴灵溪、姜月瑶等女对李瑄言听计从。他相信夫君的安排有良苦用心。

“我也不会选秀女,会好好待你们。”

李瑄向裴灵溪她们说道,让她们不要有压力,就像在王府时一样。

四女性格互补,情同姐妹。

一旦有大量的嫔妃充斥后宫,但凡出现点意外,就会后院起火。

而且李瑄也不喜无缘无故去纳妾。

他几个娘子都爱不过来。

他要将其他精力放在改革上。

“陛下不可,皇帝采选,是为皇帝开枝散叶,是宗庙社稷的大事,不可例外。”

裴灵溪连忙向李瑄劝道。

没有女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男人,特别是可能数月不见,独守空房。

但她身为正妻,必须大度,有气量。

现夫君只有三个子女,一妻三妾。

与李瑄尊贵的身份完全不符合。

如果李瑄没有三宫六院,是她们的失职。

在开元年间,李隆基为充实后宫,特意设立花鸟使,不断地为他寻找天下美女,以至于皇宫内宫女嫔妃,达到历史之最。

宫怨诗能在盛唐兴盛,不是没道理。

大多数宫女,采选的妃嫔,终生未见李隆基一眼,他们犹如进入冷宫之中。

宫女思春能思到将信件放在边军将士的棉衣里。

但没有大臣拿李隆基到处找美女说事。

可见大臣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不用劝说我。这件事情你们做不了主,我更清楚我在做什么!到太极宫,我们一起居住在紫薇殿中,此殿足矣,没必要分开各居冰凉的殿宇。”

李瑄制止裴灵溪等女的劝说。

“今后娘子们要像长孙皇后一样,劝说我失德、失公允之事。你们应该了解我,关于礼法和束缚,无法对我进行约束。我与娘子们齐心,一年所节约的钱财,够二十个大郡吃穿用度。”

李瑄又向裴灵溪说道。

他是用开元年间比喻的,并且还十分保守。

更别说畸形的天宝年间。

荣华富贵即可,奢靡没有必要。

省下的钱财用以建设道路、桥梁,间接性创造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他将偌大的后宫,保持的和他的秦王府一样。

“妾身清楚,会鼎力辅助夫君。”

四女眼中泪水涟涟。夫君如此做,使她们觉得家和地位,两全其美。

“启奏陛下,宋王来了。”

就在这时,沈籍向他禀告。

“我明白了。”

与妻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李瑄要去迎接李适之。

他带着裴灵溪四女下阁楼,女儿李蓁蓁看见立刻从湖边跑过来。

李瑄捏了捏她的脸蛋,带她去见李适之。

“蓁蓁,你知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封号?”

李瑄向李蓁蓁问。

“阿爷,蓁蓁是金城郡主。阿娘说这是父亲在战场上为蓁蓁搏来的,让蓁蓁珍惜。”

李蓁蓁话语流利。

自两年多以前开始,周围的奴婢们都称呼他为小郡主。

她还不知道此的具体含义。

金城郡主,意义重大。

因为只有皇太子的女儿,可以封为郡主。

但李瑄打败大食,硬生生将大唐的版图推至里海,使李隆基高兴,破格加封。

“哈哈……阿爷明天再给你升一级,封你为公主如何?”

李瑄笑了一声。

“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吗?”

从小接触礼仪,这些知识她是知晓的。

贪玩的她还不知道短短几个月时间,阿爷就要当皇帝了。

“是啊!我的永乐公主。”

李瑄又揉了揉李蓁蓁的脑袋。

李蓁蓁还未放在心上。

再过几年,她就会明白她的父亲是多么伟大。

“拜见陛下……”

李适之未在前厅,而是在前厅门前,等待李瑄到来。

尘埃落地,他终于可以放下心。

毕竟他的儿子干的是小宗代替大宗的事情。

但李瑄的掌控,让李适之觉得自己瞎操心。

文武大臣,一个个精明强干。

就比如中书侍郎刘晏,频频整治保守派老臣,使中书省稳如泰山。

他和门下侍郎杨绾一起,辅助尚书省,执行策令。

不单单是武将,李瑄识中的文臣强健有力,不仅保持相对的清廉,还使李瑄节省诸多力气。

“是我要拜见父皇。”

李瑄放下李蓁蓁,赶紧向李适之回拜。

“这从何说起,陛下登基以后,当立刻封圣人为太上皇,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正统性。”

李适之诧异,向李瑄说道。

七郎是李隆基的义子,虽是名义上的,但以此成为太子。

按理说七郎一定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落人口实。

对李适之来说,看到儿子登临皇位,他已经心满意足。

他有没有“太上皇”的尊称都一样,谁还敢因此不尊敬他?

“我欲同封父亲和圣人为太上皇,自然可称父皇。”

李瑄向李适之回答道。

可以有两个太后,就可以有两个太上皇。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亲。只是一个称谓,没有实权。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号,就是两个太上皇。

他立禅位的李隆基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异姓王。不能贬李隆基为王侯。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为孝子,将生父立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

李适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

……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刚建,万象。免天下郡县一年租、庸,以宽百姓之衣食,以苏民困;大赦天下,凡奸淫、杀人残人、劫掠者不赦,刑狱之中,察冤情而伸正义,慎刑罚而恤苍生。百官臣僚,当精忠报国,奉公守法,共辅朕躬,同臻郅治……

嗟呼!践祚伊始,矢志弥坚。愿上苍垂佑,祖宗庇荫,克绍鸿图,永延帝祚。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秘书监用一刻钟时间,宣读登基诏书。

“万岁!万岁!万岁!”

完毕后,文武百官大呼恭贺新皇。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满憧憬与政治抱负。

这种催人上进的政治抱负,将化为国家前进的动力。

在场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儿孙难为情。

李亨不服。

李俶不服。

他们认为是先皇压制自己的儿子,使他们这一脉没有在朝野获得威望。

使得李瑄有谋朝篡位的机会。

殊不知大势拍浪而来,根本无法阻挡李瑄登基。

李瑄在万岁的喝声中,持传国玉玺,在登基大典诏书上,盖上印章。

然后,李瑄踏上黄土,迈入祭坛,在鼓乐齐鸣中,进行祭天仪式。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李瑄这段时间一直喊天命,但他深知努力还要靠自己。

祭天是以独享祭祀天帝权力体现他的合法地位,也为向百姓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维护皇权。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坛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建筑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但李瑄不想劳民伤财,只是把上次的祭坛架子,临时搭建一番。

“百官入太极殿!”

李瑄完成祭天仪式,亲自宣读祭天典文后,向太极殿而去。

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勋爵,有资格进入太极殿再拜,听新皇教诲。

大殿内,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已经设好。

只是在帝座两旁,分别有一个临时座位。

李隆基和李适之大眼瞪小眼,坐在两旁。

李瑄在宫女拥护下进来时,李适之立马正神。

很明显,两人先前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

李隆基被马嵬驿政变后直切要点,指出“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她”为太平盛世。说从作此词起,李瑄便开始谋划登基事宜。

虽然“文章大胆”,但平民百姓读了却很舒服,因为李瑄当皇帝是为生民百姓,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