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大唐西进,骠骑大将军(1 / 1)

大唐西进,骠骑大将军

“启禀李帅,此为战报,请您过目。”

战争终止三天后,封常清手书战报,向李瑄禀告道。

“封判官有劳了。”

李瑄展开战报,仔细观读。

封常清虽非状元,其貌不扬,但才华横溢,记录战报简细而明确。

比刘单的捷书记录,有过之而无不及。

捷书中详细地陈述河流、山坡、敌我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李瑄战术,条理分明。

为让皇帝龙颜大悦,得到赏赐,描述作战环境,艰苦困难。不忘“得蒙圣恩”。

将士们奋勇杀敌,多笔墨描写。

对李瑄的身先士卒,封常清根据典军的记录,如实记录。

同时,对胜战的统计,亦非常清晰。

此战,大唐最先招降拔汗那、布哈拉、粟特诸国等,此为胜战的之美,谓之华。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

汉人从来不是血脉的称呼,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汉文化会侵入胡人的血液中。

当大一统再次来临,大唐建立以后,不论是鲜卑的独孤、长孙、尉迟,还是匈奴的赫连、呼延、当于,亦或者羌族的荔非、钳耳、夫蒙,几代以后,他们只有一个称号—汉!

封常清是跛脚,注定了他是儒将,他明白只有如此,西域才能成为下一个河西走廊。

至于修山道数以万计的死伤,就不在封常清考虑范围内了。

大唐要掌控河中,迟早要有联通河中的要道。大食人不死,就得汉人和西域人去死。

“这是我的奏功表,补充完捷书后,以我的名义呈给圣人。”

在封常清离开的时候,李瑄拿出一份捷书。

既战必有功封,李瑄要继续将士们的士气。

获得勋章,获得职事官的赏赐。

哪怕金银绢锦不到,赏赐先让他们知晓。

封常清拿到奏功书后,恭敬退去。

李瑄出营寨,带着亲卫,看依旧在埋尸体的士卒。

大唐的地界,必须要给这些尸体处理掉。

如果是大食士兵,他们身上的铁甲、皮甲,都要被脱去。

这些都可以废物利用。

大食带来的许多书籍,都被李瑄下令好好保存,届时翻译出来。

他们随军的数百匠人,躲过修路的命运。

这些匠人会一些大食的技术,会制造锁子甲、札甲,能锻造宝刀。

大唐可以用到他们。

至于唐军死亡的将士,登记造册后,用马皮和绢裹住,埋葬在碎叶水旁,李瑄会为他们举行葬礼,以安军心。

出征没有棺材,马革裹尸,也是军人的荣耀。

葬礼的那一天,将士们涕零,李帅带着他们,亲眼见证马革裹尸。

尸身埋在西域,灵魂一定可以返回故土。

在葬礼上,李瑄还下令宰杀牛羊牲畜祭天,预示着功绩的同时,也预示着下一次战斗,必旗开得胜。

七百里加急的信件,飞速赶往长安……

萨末鞬城。

康国的王宫中,呼罗珊总督无法如平时一样,阅读典籍。

数月时间,他再听不到齐雅德·伊本·萨里的消息。

打探情报的探子,和送信的使者,如同泥牛入海一样。

这个威名赫赫的黑衣大食开国功臣,耐心已被磨光。

他能计算到,齐雅德·伊本·萨里所率远征军的粮食所剩无几。

除非齐雅德·伊本·萨里能掠夺到大唐的粮食。

“总督,齐雅德将军会平安归来,甚至战胜大唐,携带安西的地图归来,您不必忧虑。”

呼罗珊总督的心腹幕僚阿林·伊布拉向他安慰道。

最近呼罗珊总督饭量骤减,阿林·伊布拉担心总督熬坏身子。

呼罗珊总督是呼罗珊行省的精神信仰,他在呼罗珊行省发号施令,比哈里发艾布·阿拔斯都管用。

“十万兵马,全是呼罗珊的勇士。他们跟随我推翻邪恶,本要享受荣华富贵,现无法归来,我怎么会不心痛呢?”呼罗珊总督痛心疾首地说道。

他能得到呼罗珊人爱戴,说明他有独特的魅力。

爱人如爱己,才是真信士。

呼罗珊已经做到。

但偏激的思想,早已融入他的言行举止。

或许他都不知道,自己违背了教义。

呼罗珊总督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不是正统的大食人,而是出身于波斯血统的奴隶家庭。

这种身份逆转,华夏自古以来都很少有人能比较。

呼罗珊总督的成名不是运气,他信仰虔诚,精明强干,精通武略。是以得到哈希姆家族联盟的器重。

在朝拜圣城后,呼罗珊总督回到呼罗珊地区传教,他先到呼罗珊的胡扎阿部族进行活动,后到麦赫万,得到波斯农民的拥护。

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梦想。

呼罗珊总督还克服出身卑微带来的不满,把呼罗珊的一些贵族争取过来归信了大食教。他把地方传统和波斯文化、大食教相融合,模糊了大食人和非大食人的矛盾。

使其真正成为呼罗珊地区对领袖。

他,快马加鞭送往碎叶。”

“罢七郎紫金光禄大夫,加为骠骑大将军,赏金千两,彩锻千匹,绢万匹,玉器百件。夺回河中,再败大食,另有重赏。”

李隆基“君轻爵位”,李瑄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他不在乎仓库,开口重赏,以示自己的威严和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