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勋章(1 / 1)

表字,授予玉麟勋章

李瑄与李隆基一起攀谈超过两个时辰。

下方有不少文武大臣在不经意间观察着玉案前,他们看到李隆基时而凑近李瑄,时而向李瑄举杯,时而点头,时而抚掌,时而慎重,时而大笑,时而拍案……

虽多重情绪融不断变化,但文武大臣能看出李隆基是高兴的,与李瑄相谈甚欢。

而李瑄则是侃侃而谈,风度翩然,他除了拱手和举杯饮酒以外,没有其他失礼的地方。

仿佛九龄风度再现。

而了解李瑄的人都知道,李瑄从不会硬刚圣人,说一些不符合圣人心意的话。

这些是李瑄多有被诟病的地方,有人称李瑄和李林甫一样“媚上”。

也有人知道李瑄“曲中求算”,是真正的智者。

看似是一场简单的欢迎宴,一次攀谈,却加重李瑄的入相之势。

以前大臣们总觉得李瑄年龄是硬伤。

当功绩圆满后,许多人发现自己会下意识忽略李瑄的年龄。

李林甫在整个宴会上,心事重重。

他与李瑄的下属南霁云、哥舒翰等人饮酒的时候,这些人都只是逢场作戏,寒暄几句。

四镇的将领,都知道李瑄和李林甫不对付,现李瑄是四镇节度使,于情于理,都不能与李林甫走得太近。

李林甫知道,李瑄拜相恐怕难以阻止,就看李隆基什么时候下达诏书,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

他真正的敌人就要来了,以前李瑄在边塞时,就一直让他狼狈。

等成为宰相,一定会想方设法挤兑他。

他再也无法像天宝三载以前一样把持朝政。

大势从他身边流走,玩弄权术的时候感觉力不从心。

另一个无比担心的人是裴宽。

自天宝元年以来,中书省的长吏中书令被改为右相,门下省的长吏侍中被改为左相。

李隆基再也没有任。瑄是顶级的玉,七郎锋芒太盛为父觉得为七郎起一个意思相反的字较好。”

“璞为未成玉的石头,也有纯朴之意。就叫子璞如何?”

李适之向李瑄说道。

“一切听父亲的。”

李瑄觉得无所谓,表字叫什么都行。

确立表字后,李适之以后和老友交谈的时候,就会传出去。

将近子时,李瑄送李适之回屋休息。

李瑄并未立刻睡下,而是在灯烛下,书写字帖,困倦以后,方才入睡。

……

翌日,兴庆殿。

“卿等随天水王全歼吐蕃,鹰扬国威,诸将军功,以卿等为首,朕亲自授予英雄勋章,望卿等继续尽职尽责,为国效力……”

安思顺、高仙芝、程圭、李光弼、王难得、哥舒翰、李朱师、南霁云。

八位将领站在兴庆殿上,由李隆基亲自授予英雄勋章。

纯金打造的勋章,雕刻着猛虎,栩栩如生。

寓意着每一名将领,是虎将,是英雄。

在群臣的注视下,他们满身荣光。

“臣拜谢陛下……”

当李隆基将英雄徽章挂在他们臂膀以后,八位大将一起下拜。

“卿等平身!”

李隆基认为这些将领会誓死效忠他,非常满意。

此时,高力士取出诏书,在台上宣布对八位将领的封赏。

“封安思顺为右千牛卫大将领,授上护军,封渭源县男,其他官职不变……赏黄金百两,绢千匹,金器十件……”

“迁南霁云为右武卫大将军,授上护军,封华亭县男,其他官职不变……赏黄金百两,绢五百匹,漆器二十件……”

……

诏书宣读完毕,南霁云、哥舒翰等八人再谢。

其中,南霁云本就是大将军,只是变为右武卫大将军。

加上南霁云,共有四人被封为大将军,其他四位皆是禁军将军标榜身份。

所有大将都封有爵位,虽只是最低的男爵,但在当前,已属富贵。

“天水王统帅大军,以极小的代价,全歼吐蕃三十三万大军,擒拿吐蕃赞普、诸附属王,功绩自古罕见。玉麟勋章,正是为天水王准备……”

李隆基从宦官捧着的锦盒中,取出一枚玉质勋章。

勋章是由宫廷不同,英雄勋章和玉麟勋章的另一面,雕着获得者的主要官职,勋爵,姓名。

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镇节度上柱国天水郡王李瑄。

旁边还有小字,天宝三载八月三日授。

很明显,这些小字是确定日期以后,刚刻下的。

李隆基亲自将玉麟勋章,挂在李瑄的臂膀上。

最顶级的美玉,凝聚着最厚重的气势,不说武将,就是文臣也十分羡慕。

有大臣小声私语,如果按照李瑄的功绩,来定位玉麟勋章,恐怕以后没人能获得。

“臣拜谢陛下!”

李瑄向李隆基拜谢。

他提出的勋章制度,却获得最高的勋章。

只要这勋章制度,不被李隆基玩坏,绝对可以增加边军士气。

但在“君轻爵位,人觊贵宠”的风气下,李隆基为了面子和虚荣心,以后很可能会授予更多的玉麟勋章。

勋章授予完毕后,众人退回座位上。

开始日常的朝参。

在左右相将中书门下的事务汇报以后,李隆基特意向李瑄询问青海、柏海、九曲、洮阳、积石五郡的发展计划。

“启奏陛下,新开拓五郡,面积数千里。然当今五郡除了军队,大部分为胡人。只有迁徙汉人,开垦荒地,才为长久之计……”

“臣建议迁河南、河北等诸郡县难民和无地、少地的百姓,到五郡耕耘。如此,不下十年。青海、九曲五郡就会如汉代开拓的河西四郡一样,永远扎根在华夏,此为无量之功……”

“不过迁移百姓时要准备妥当,粮食、帐篷,最好在春天时迁移。”

“为吸引百姓背井离乡,朝廷要许诺每家每户到陇右后,可得多少地,以每邻共用耕牛一头,每户分母羊两只。农具、基本生活用具,朝廷分发。发动河陇边军,砍伐树木,开凿砖石等等,都要有清晰明确的要求。”

“数千里迁移,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悲剧,所以当列为国家大事!”

李瑄出班向李隆基禀告道。

为河陇迁移百姓,是他入朝堂要做的大事。

哪怕是盛世,天下间依然会有不少难民。

他们因为天灾人祸,无地无房,有的被豪强吸取,有的依旧吃草根,啃树皮,四处流亡。

李隆基也知道土地兼并下的惨烈,他在开元二十四年下诏《听逃户归首敕》:“黎甿无业,户籍无人,忍辱负重,迁居他乡,仆役领取俸禄,苟且偷生”。

让地方的官吏放百姓迁居他乡,苟且偷生。

可一道诏书,并没有止住土地兼并,反而更加激烈。

同时,由于开元后期李隆基贪图享乐,很多事情都被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以为难民已经变少。

不论哪个朝代都会出现大量难民,街头都会有乞丐,这无法杜绝。

李瑄的话音一落,朝堂上一片哗然。

李瑄的话其实是非常公道公正的,但让许多大臣不满。

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如果李瑄把他们,和他们亲族的佃户给弄走,谁给他们种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望他们的子嗣去耕种吗?

地再好,如果无人种,将来必重归荒地。

看李瑄的架势,怕是要迁几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