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皇子公主的献礼(1 / 1)

过了许久,皇帝终于返回,他的脸色依旧阴沉,脚步沉重地回到主位坐下。众人皆不敢出声,整个庆典现场一片死寂,只有偶尔传来的轻微呼吸声。

皇帝扫视了一眼台下众人,缓缓开口道:“刚刚得知,边疆有一小股敌军犯境,虽目前已被击退,但此事绝不能掉以轻心。”此言一出,台下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低声议论起来。

“陛下,边疆防御向来稳固,怎会突然有敌军犯境?”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问道。

皇帝冷哼一声:“哼,朕也正欲彻查此事。这其中是否有内奸作祟,亦或是我方防御出现疏漏,都需一探究竟。”

大皇子李启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父皇,儿臣愿领兵前往边疆,驻守防御,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皇帝看着李启,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赞许,但仍有些犹豫:“启儿,你有此心固然可嘉,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边疆局势复杂,朕不能轻易让你涉险。”

二皇子李显眼珠一转,也站出来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此时当务之急是查明敌军犯境的原因,儿臣愿协助父皇彻查此事,定能揪出背后主谋。”皇帝微微点头:“显儿,此事确实至关重要,你可会同刑部、兵部一同彻查,务必查清真相。”

三皇子李烨见状,不甘示弱地说:“父皇,儿臣虽不擅行军打仗,但愿意在后方为边疆战事筹备粮草、调配物资,全力支持前线作战。”皇帝面露欣慰之色:“烨儿,后勤保障同样关键,朕便将此事交予你,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公主们在一旁听着,心中也满是担忧。大公主李玉轻声说道:“父皇,战事一起,受苦的终究是百姓,还望父皇能尽快平息战乱,保我朝太平。”皇帝看着李玉,眼神柔和了几分:“玉儿放心,朕定会妥善处理。”

此时,一位使节站出来说道:“陛下,值此之际,还望贵国能迅速稳定局势,以免影响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皇帝拱手回礼:“使节放心,朕自会处理好此事,也多谢贵国关心。”

经过一番商议,皇帝决定暂时搁置庆典,即刻召集朝中重臣到御书房商议边疆战事。众人纷纷起身,随着皇帝前往御书房,原本热闹的庆典现场瞬间变得冷清下来。

在御书房中,大臣们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皇帝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看着面前的边疆地图,说道:“诸位爱卿,此次敌军犯境,虽规模不大,但却敲响了警钟。大家有何良策,尽管说来。”

兵部尚书率先发言:“陛下,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加强边疆防御,增派兵力驻守。同时,要对周边小国进行严密监视,以防再有类似事件发生。”

吏部尚书也说道:“陛下,选拔优秀将领前往边疆统领军队至关重要,只有将领得力,方能稳定军心,击退敌军。”

皇帝微微点头,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诸位所言极是。只是增派兵力就需调配粮草,此事还需户部与兵部协同商议。至于选拔将领,吏部需尽快推荐合适人选。”

众人纷纷领命。这时,一直沉默的丞相缓缓开口:“陛下,老臣以为,在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外交手段。可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各国,表明我国立场,同时探查是否有他国暗中支持此次敌军犯境。”

皇帝沉思片刻后说道:“丞相所言有理。此事就交由礼部负责,挑选能言善辩之士出使各国。另外,彻查内奸一事也刻不容缓,李显,你需尽快查明真相,不得有任何疏漏。”

二皇子李显赶忙躬身应道:“儿臣遵旨,定不辜负父皇所托。”

商议至深夜,各项事宜终于初步定下。皇帝疲惫地挥挥手,让大臣们退下。众人纷纷行礼告退,心中都明白,此次边疆战事将是对大朝的一次严峻考验,而他们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皇子们回到各自府邸后,都陷入了沉思。大皇子李启深知,若能在此次边疆战事中有所作为,必将在皇位争夺中占据更大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如何组建一支精锐之师,在边疆立下战功。

二皇子李显则在盘算着如何利用此次彻查内奸的机会,排除异己,壮大自己的势力。他唤来心腹谋士,商议着从何处入手调查,以及如何将此事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导。

三皇子李烨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粮草调配关乎战事成败,若能做好此事,同样能赢得父皇的青睐。他立刻召集府中负责后勤事务的幕僚,商讨制定详细的粮草筹备与调配计划。

而公主们在各自宫殿中,虽无法直接参与战事,但心中都为国家和百姓担忧。大公主李玉和二公主李悦商量着,是否可以组织宫中女眷为边疆将士们缝制衣物,以表心意。三公主李瑶则决定在宫中为将士们祈福,希望他们能平安归来。四公主李婉也在想着,或许可以写一些鼓舞士气的诗词,让人送到边疆。

整个皇宫和朝廷都因边疆战事的突发而迅速运转起来,每个人都在为应对这场危机而忙碌着,而这场战事的发展,也将深刻影响着宫廷的格局和众人的命运。

尽管边疆战事的阴影笼罩着皇宫,但皇子公主们此前精心准备的献礼,在众人心中留下的印象依旧深刻。在御书房商议完战事策略的次日清晨,皇宫内的氛围依旧凝重,然而,关于皇子公主们献礼的讨论,却在宫女太监们的低声交谈中悄然蔓延。

“你瞧见了没,大皇子那副盔甲,上头的宝石在阳光下亮得晃眼,听说工艺也是极其复杂的,定是花了不少心思。”一个小太监一边清扫着庭院,一边跟身旁的同伴说道。

“那可不,二皇子的诗词朗诵也不差呀,那些个才子念得抑扬顿挫,我虽不太懂诗词,可听着也觉得豪情满怀呢。”同伴回应道。

而在后宫之中,妃嫔们也聚在一起谈论着。贤妃轻轻抿了口茶,笑着对身旁的德妃说:“这次皇子公主们的献礼,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咱们的公主们也是心灵手巧,瞧瞧那刺绣屏风,还有三公主的舞蹈,真是美不胜收。”

德妃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只是这边疆突然出事,也不知会不会影响到孩子们。皇上如今心思都在战事上,也不知还会不会想起孩子们的这份心意。”

与此同时,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在汇报完边疆军情后,也有人提及了皇子公主们的献礼。“陛下,前几日庆典上,皇子公主们的献礼足见他们对陛下的孝心以及各自的才华,实乃我朝之幸事。只是当下边疆战事吃紧,还望陛下保重龙体,统筹全局。”一位老臣恭敬地说道。

皇帝微微叹气:“朕自然明白。只是这战事一起,诸多事务都需重新考量。皇子公主们既有这份心意,待战事平息,朕自会好好嘉奖他们。当务之急,还是要确保边疆安稳,百姓安康。”

然而,就在众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边疆战事与皇子公主献礼的余波时,又一件意外之事悄然发生。负责调查敌军犯境背后是否有内奸的二皇子李显,在经过一番明察暗访后,得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线索。这些线索似乎隐隐指向了朝堂中的一位重臣,但此人位高权重,且在朝中根基深厚,轻易动不得。

李显在自己的府邸中,眉头紧锁,看着手中的密信,心中犹豫不决。他深知,若贸然将此事上报父皇,稍有不慎,不仅扳不倒对方,还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但若是隐瞒不报,又恐错失这个在父皇面前立功的绝佳机会。

“殿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若真的是那位大人,咱们可得小心行事。”李显的心腹谋士在一旁忧心忡忡地说道。

李显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本皇子自然明白。只是这等机会难得,若能借此铲除这颗朝堂毒瘤,父皇定会对本皇子刮目相看。你再去收集些确凿的证据,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在另一边,公主们并未因战事而停下表达心意的脚步。大公主李玉和二公主李悦召集了宫中的女眷,在后宫的一处偏殿中,开始为边疆将士们缝制衣物。

“姐妹们,咱们虽不能像男儿们一样奔赴战场,但为将士们缝制些衣物,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李玉微笑着对在场的女眷们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拿起针线开始忙碌起来。三公主李瑶则在宫中的佛堂内,虔诚地为将士们祈福。她手持念珠,闭目诵经,希望佛祖能保佑边疆战事顺利,将士们平安归来。

四公主李婉坐在自己的书房中,望着窗外的景色,思绪万千。她已经写好了几首鼓舞士气的诗词,可心中却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将这些诗词送到边疆将士的手中。

“公主,您若是担心诗词送不到将士们手中,奴婢倒是有个主意。”贴身丫鬟在一旁轻声说道。

“哦?你且说来听听。”李婉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公主可将诗词交给三皇子殿下,三皇子殿下负责筹备粮草,定会有办法将诗词送到边疆。”丫鬟笑着说道。

李婉听后,微微点头:“这倒是个好主意。只是不知三哥是否愿意帮忙。”

经过一番思考,李婉还是决定去找三皇子李烨。当她来到李烨的府邸时,李烨正忙于粮草调配的事务,见到李婉前来,微微有些诧异。

“婉儿,你怎么来了?可是有什么事?”李烨放下手中的文书,问道。

李婉有些羞涩地将手中的诗词递了过去:“三哥,我写了几首诗词,想为边疆将士们鼓鼓劲,可不知如何送去。听闻三哥负责粮草调配,所以想请三哥帮忙。”

李烨接过诗词,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婉儿,你的诗词写得真好。放心吧,三哥定会帮你把诗词送到将士们手中。”

李婉感激地说道:“多谢三哥。只是如今战事紧张,三哥事务繁忙,还来打扰,实在过意不去。”

李烨笑着摆摆手:“自家兄妹,说什么打扰。边疆战事关乎国家安危,你能有这份心意,三哥很是欣慰。”

然而,在公主们为边疆将士们尽心尽力的同时,她们的内心也有着各自的挣扎。大公主李玉看着手中缝制的衣物,心中不禁想起了远在边疆的未婚夫。她的未婚夫是一位年轻的将领,此次也奔赴在前线。她既为他的安危担忧,又担心战事会影响到他们的婚事。

二公主李悦则在忙碌中,心中暗自思索着自己的未来。她深知,在这宫廷之中,自己的命运往往与朝堂局势息息相关。边疆战事若不能妥善解决,自己恐怕也难以有安稳的归宿。

三公主李瑶在祈福的过程中,偶尔也会被一些杂念所困扰。她想起了庆典上众人对她舞蹈的赞美,心中渴望着能有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可战事当前,她又觉得自己的这些想法有些自私。

四公主李婉则在忧虑着诗词送到边疆后,是否真的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她担心自己的诗词不够好,无法给将士们带来力量。

大皇子李启在回到府邸后,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再次向父皇请命,亲自前往边疆,不仅仅是驻守防御,而是要主动出击,给敌军一个沉重的打击,彻底解决边疆隐患。

“殿下,此举风险极大啊。边疆战事瞬息万变,贸然出击,万一有个闪失……”李启的幕僚们纷纷劝阻。

李启却神情坚定地说道:“本皇子心意已决。如今父皇为边疆战事忧心忡忡,若本皇子能立下战功,不仅能解父皇之忧,也能为国家立下大功。至于风险,本皇子自会小心应对。”

于是,李启再次进宫面见皇帝。在御书房中,李启恭敬地跪在地上,说道:“父皇,儿臣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希望能领兵前往边疆,主动出击敌军。儿臣有信心,定能将敌军彻底击退,保我朝边疆太平。”

皇帝看着李启,眼中既有欣慰,又有担忧:“启儿,你有这份勇气和决心,朕很是高兴。只是边疆战事非同小可,主动出击更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你可考虑清楚了?”

李启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皇帝:“父皇,儿臣考虑清楚了。儿臣愿意为国家分忧,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皇帝沉思良久,最终缓缓说道:“好,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便准了你。不过,你需记住,切不可轻敌冒进,一切以大局为重。朕会让兵部全力支持你,调配精兵强将随你一同前往。”

李启大喜,谢恩道:“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辱使命。”

然而,大皇子李启的这一决定,却在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一些大臣认为李启此举过于冒险,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而另一些大臣则认为李启有担当,若能成功,必将大振国威。

“陛下,大皇子年轻气盛,虽有一腔热血,但边疆战事复杂,主动出击恐怕并非良策。还望陛下三思啊。”一位保守派大臣忧心忡忡地进谏道。

“陛下,臣以为大皇子此举勇气可嘉。如今敌军犯境,若只是一味防守,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大皇子若能主动出击,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或许能扭转局势。”一位激进派大臣则持不同意见。

皇帝看着朝堂上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也颇为无奈。但他既然已经答应了李启,便不好反悔。“诸位爱卿不必再争。朕已答应启儿,此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大家还是要齐心协力,为大皇子的出征做好准备。”

大皇子李启在得到皇帝的许可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征事宜。他亲自挑选将领,检阅士兵,制定作战计划。然而,他也深知,此次出征面临着诸多挑战。敌军虽只是一小股部队犯境,但背后是否有更大的阴谋,尚未可知。而且,边疆的地理环境复杂,他对当地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了解。这些都让他感到压力巨大,但他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子公主们的献礼在宫中宫外的影响愈发深远。民间百姓听闻了皇子公主们为庆典准备的精彩礼物,对皇家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对二皇子李显的诗词赞不绝口,纷纷抄写传颂,使得李显在文人圈子中的声望大增。

“二皇子殿下的诗词,气势恢宏,尽显皇家风范,真乃我朝之幸啊。”一位老学究捋着胡须,对身边的学子们说道。

而大公主和二公主的刺绣屏风,也成为了后宫妃嫔们谈论的焦点。不少妃嫔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两位公主一样心灵手巧,纷纷让女儿们学习刺绣。

“瞧瞧人家大公主和二公主,这刺绣手艺,真是没得说。咱们也得让自家闺女好好学学,将来也好有一技之长。”一位妃嫔对另一位妃嫔说道。

三公主李瑶的舞蹈,更是激发了宫中宫女们对舞蹈的热情。在闲暇之时,常常能看到宫女们聚在一起,模仿着李瑶的舞蹈动作,互相学习。

四公主李婉的书法作品,也让一些大臣们赞叹不已。他们认为,公主能有如此深厚的书法功底,实在难得。这也让李婉在皇室宗亲中,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然而,对于皇子们来说,献礼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大皇子李启希望通过献礼以及此次出征,向皇帝和朝堂众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担当,为自己在皇位争夺中积累更多的资本。二皇子李显则想借助献礼后的声望以及调查内奸的机会,巩固自己的势力,打压竞争对手。三皇子李烨深知,在粮草调配这件事上做好,既能为战事做出贡献,也能让父皇看到自己的能力,同样是在皇位竞争中的重要筹码。

在这复杂的局势下,皇子公主们各自怀揣着心思,在宫廷的舞台上继续演绎着他们的故事。而边疆战事的发展,也将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动着他们的命运,以及整个朝廷的走向。

随着大皇子李启出征的日子越来越近,皇宫内外都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众人都在关注着这场战事,期待着大皇子能凯旋而归,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宁,同时也好奇着,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皇子公主们又将如何书写属于他们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