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不堪的往事(1 / 1)

幽冥往事 魔笛老仙 1266 字 5小时前

正像杜团长所想的,其实许多人也是这样想的,老村长的确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就连甘道士也不知道。

村长颤抖地回忆着不堪往事:“六十年前,我们村子也要建一座桥……”他举起拐杖指了指不远处的那座残桥,继续说道,“就是那座老桥,那可是用命换来的啊……”

原来,六十年前修建那座老桥时,发生了与今天一模一样的场景。当初修建那座桥的时候,桥基老建不好,刚建起就垮塌,死伤了几条性命。后来,也是请了个道士,就是现在这个甘道士的爹,老甘道士建议用打生桩的方式祭拜鬼神。

桥不建出行不方便,但要建桥就要填命。虽然大家一致同意“打生桩”,但谁又愿意献上自己的孩子呢?即便不用童男童女,用别的活人替代,那也得人家自愿献出生命才行啊!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桥的顺利修建。

那只有去抓流浪汉,把流浪汉活埋在桥墩里,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人间蒸发了。别说是了无牵挂的流浪汉,就算是有家有室的正常人,被封在桥墩里,死了也就死了,只要建桥的人不说出去,没有人会知道。

但是,那年头流浪汉不是饿死就是冻死,很难找到一个活的。即便能找到,村长也不同意,因为这个村子自古以来就很义气。

那怎么办?最后商量了一下,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借魂桩”。

“借魂桩”虽然没有“打生桩”那么残忍,但被借魂的人最后也是难逃一死。所以,“借魂桩”拼的就是运气。施法术的时候,得有人从桥头路过,路过的人被喊话时要有所回应,这样“借魂桩”才能施展成功,被借去魂魄的人过几天也就死了,所以那也是他的命运。

老甘道士选了个吉日,斋戒沐浴,然后在桥头开坛作法,将法力注入桥头一块红头石牌匾上。然后,在场的人站在一旁,静等闲人路过。要是有人路过,就对他喊话。如果他答应或者回头看,他的魂魄就会被困在桥中,“借魂桩”也就施展成功了。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理所当然地交给了村长,一来他能叫得出全村人的姓名,二来他是村长,这种得罪人的事只能他来干。

“借魂桩”这事只有每家当家人知道,而女人又不准上工地,所以被借魂的极有可能是老人和孩子。

一盏茶的功夫,几个孩子跑了过来戏耍凑热闹。几个孩子父亲心里自然是咯噔一下,但有言在先,不能把自家孩子赶走,只能听天由命。

终于,几个孩子路过桥头时,村长挨个喊孩子名字,喊了几个没有应声。喊到牛二毛时,他竟然清脆地答应了一声,笑呵呵地回过头看着村长。

牛二毛正是现在的老村长的弟弟,他父亲心痛的无以复加,但只能认命,要怪也只能怪他命不好。

没多久,桥建好了,牛二毛也死了,他的魂魄被锁在桥里,成了这座桥的守护神。

村里人也义气,牛家献了个孩子,他们也从不亏待他家,对他家人敬重有加。当然,这事也只有牛二毛他爹,也就是现在的这位老村长牛振山的爹知道。他爹临死前把他喊到身旁,把“打生桩”和“借魂桩”,以及当年借走他小弟魂魄的事都告诉了他。当年参与“借魂桩”这桩事的人都死了,所以只有牛振山一人知道。他本想把这件事带进棺材,但今天遇到怪事,又不想悲剧重演,只好把那段不堪往事说了出来。

“打生桩”和“借魂桩”本就是见不得光的邪术,即便是你知我知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随便挂在嘴边说起。所以,自从六十年前用“借魂桩”建了那座桥后,当事人全都守口如瓶,哪怕是甘道士的爹也不曾将这件事泄露半个字。

自从牛二毛被借魂死后,夫妻俩积郁成疾,没几年也相继离世,只剩下牛振山一人。那时,牛振山才十多岁,却成了孤儿。好在整个村庄都义气,他们见牛振山可怜,也念在为建桥他家牺牲了一个孩子,纷纷出手相助。村民隔三差五地送些粮食,有时还送几件衣物,不让他挨饿受冻。

也许当初建桥时积了阴德,再加上牛振山自己争气,没几年就出落得身姿挺拔,体健俊朗,在附近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青年。成家立业后,做事更加稳重,性格豁达,渐渐成为村子里响当当的人物,说一不二。

再后来,他就成了村长,一直到现在。

对于村长,“借魂桩”曾经给他带来切身之痛,先失去小弟,再失去父母,弄得家破人亡。“借魂桩”尚且如此,“打生桩”更加残忍,所以,他是极力反对再行不仁之举。

听完老村长的故事,村民全都无言以对,现场顿时一片寂静。

然而,桥不能不建,否则村民出行得绕行很远的路程。

村长渴望地眼神看着甘道士,问道:“道长,还有别的办法吗?”

甘道士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牛大哥,要是还有别的办法,我也不至于……”

“打生桩”几个字他不想再说出口,毕竟那不是件光彩的事。

村长一时没了主意,不知道该如何抉择。眼下这种情形,要建桥就必须“打生桩”,退一步也是“借魂桩”,但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他是断然不能同意的。

“村长,现在怎么办你倒是发个话啊!”建桥的壮汉催促道。

“是啊,总不能这样干耗着吧!”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全都等他拿主意。

村长实在没辙,只好采取“托”字诀,说道:“此事关系重大,要不然咱们先回去开个会,这事从长计议!”

众村民一想也是,如此重大的事情不能全由村长一人决定,毕竟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村长召集村里一些能说得上话,还有一些能够主事的,在祠堂里开会。杜团长好歹是个长官,也在邀请之列,天云和史副官是随从,位列左右。正好,他们也是喜欢凑热闹的主,倒要看看他们最终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所谓人多嘴杂,各人想法也不尽相同,一时也没商量出个结果来。

作为一村之长,村长有主持会议之责,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但各方相持不下也不是办法,只好按老规矩来办。

“既然大家伙儿都拿不定主意,咱们就按老规矩来!”村长提着嗓子喊道,“但是,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可以说是人命关天,所以参与表决的人数要达到九成,举手赞成的人数也要达到九成,此时方可通过。大家伙儿可有意见?”

“没意见!”“就这么来!”发表意见者寥寥,大多不言不语,他们心里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虽然是为了建桥,但大家都知道这种害人性命的事有损阴德。

“好,既然没人反对,那咱们就开始举手表决!”村长这是要强迫大家作出决定。

“赞成‘打生桩’的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