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初论储君(1 / 1)

刘知亮刚提出储君候选人陈隆,秦良贤立即反对:

“谁?陈隆?不不不,立谁都不能立那个凶残玩意!

一个脚踢父王、刀砍兄长,挑断四个世子脚筋、当街殴打国舅的人怎么能当储君?”

恬亲王附和:“就是,我大安国皇室那么多人,怎么能立一个暴徒当储君!”

慎亲王跟上:

“立一个暴徒当储君,继位登基后我大安国那不是人人自危?朝堂上谁还敢给他提意见?”

怀亲王也反对立陈隆当储君:

“陈隆确实不合适,他阴狠毒辣连老子都打,没有谁他不敢打的。”

安武帝很不理解怀亲王的行为:

“太尉,大将军举荐你儿子当储君,你怎么也反对呢?难不成你想当储君?”

怀亲王心中慌得一逼:

我以前确实想当储君,可那是以前,现在早就没有这种想法。

难不成你还认为我有这种想法,所以你猜忌我?

赶紧解释:“不不不,臣哪敢有那非分之想,臣只是陈述事实。”

“始作俑者”问秦良琼:

“老东西,刚刚不是你力求圣上定下储君吗?你不是说让储君一个人硬刚其他人吗?

陈隆以一敌四把四个世子脚筋挑断,把怀亲王府打遍无敌手,当街力战英国公及其爪牙十几人,暴击京兆府的鹰犬。

这不就是你心中理想的人选吗?”

“这是莽夫行为,这种人不是老夫心中理想人选。”

“可是街上的民众听他的话,合力把英国公、京兆府少尹黎顺一伙人浸猪笼就是佐证。”

“那是暴徒煽动刁民闹事,不是仁君所为。”

刘知亮忽然喊话内阁首辅张重威:

“首辅大人,你就不为你的关门弟子陈隆,争一争这储君之位吗?”

一直看热闹的张重威冷不丁听到这句话,一时没反应过来,茫然几连问:

“啥?关门弟子?谁?陈隆?陈隆是老夫关门弟子?”

安武帝很惊讶:“张大人关门弟子?那不是朕的师弟?”

张重威吓一跳,慌忙从右侧队伍前端往左侧过道横跨三步,跪下说道:

“启禀圣上,臣没有招收徒弟,这其中定有误会。”

安武帝不在意张重威是否招收徒弟,他感兴趣的是陈隆是张重威关门弟子的依据是什么:

“大将军为什么说陈隆是张大人的关门弟子?”

刘知亮把找【诗祖】“陈兴隆”写诗的事简单说一遍,并掏出陈隆写的那首《饮马长城窟行》双手呈送给安武帝。

补充说道:

“试问当今天下,除了首辅大人的徒弟,还有哪位青年才俊能做到不用一刻钟,就写出这么好的北征诗词?”

安武帝很感兴趣,立即从龙椅上起身走下台阶,亲自从刘知亮手中接过诗默默读起来: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没读完就转手递给张重威,却对刘知亮说道:“朕读过这首诗。

据朕所知,写诗的人叫【陈兴隆】而不是叫【陈隆】。”

“回圣上,老臣后面派人打听过,还派人跟踪这位青年才俊,直到他回怀亲王府。

老臣敢确定他是陈隆三公子无疑。”

张重威从安武帝手中接过诗,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底下那个大大的点赞印章。

他脑袋嗡的一声因为愤怒变得空白,知道肯定是大儿子张陌的“杰作”。

先不要想怎么收拾张陌这个畜牲玩意,先把诗看完再说。

张重威越往下看越心潮澎湃,这诗写得非常大气磅礴,有股踏平北绒的气势。

看完后他心里长叹一声,自愧现在的自己绝不可能写得出这样的诗,因为没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张重威看完诗往后传,下一个官员看完继续往下传……

张重威不可置信问刘知亮:“大将军肯定这是陈隆不到一刻钟做出来的诗?”

“老夫敢打包票。”

张重威想起以前张凌雨跟他说过陈隆能五步成诗,他当时笑笑而过不信。

张凌雨的话他可以不信,但刘知亮的话他信。

所以他现在相信陈隆真是能文能武。

他忽然萌生想承认陈隆就是自己关门弟子的想法。

……

等聚英殿里所有人都看过这首诗,包括李公公和两个小公公。

“都说说吧,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安武帝在左边武将和右边文官中间走来走去,边走边问。

京兆牧冯云晖说道:

“圣上,大将军手上这份是三公子的开篇之作,犬子冯英华买了三公子的断篇之作。

臣每天在家都读几遍,确实是好诗。”

爱拍马屁的官员立即说道:

“这首诗正是圣上的真实写照——英勇无敌、豪气云天,气吞山河。”

“此时出现这样的诗,说明我大安国铁蹄即将踏平北绒。”

“三公子和冯公子都是朝堂之外的年轻人,他们都懂圣上的雄心壮志。

可见全国君民上下一条心,何愁不踏平北绒。”

……

安武帝说道:“张大人,安排人把这首诗抄写,贴满京城的大街小巷。

朕要涨涨我大安国子民的气势,要让子民们坚定必胜信念,坚决支持北征。”

“是。”

安武帝微笑着问秦良贤:“秦大人,现在还反对与北绒决一雌雄吗?”

“老臣从没有反对圣上对北绒用兵,前提是圣上先立储君。”

“秦大人,秦老,咱能不能等踏平北绒之后再商讨这件事?”

“不行,老臣怕等不到那天。”

安武帝又勃然大怒:

“老匹夫!老东西!你就这么不相信我大安国军队能踏平北绒吗?

你再说出这种扰乱军心的话,朕宁愿背上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骂名也要把你咔嚓了。”

秦良贤摇摇头说道:“圣上错了,老臣不是不相信我大安国的军队。

老臣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能活到我大安国军队凯旋归来的那一天。

老臣老了没能力再上战场杀敌,但老臣还想为圣上、为国家做大事,用掉老臣最后的力气。”

安武帝听完这些话产生恻隐之心,有股悲凉涌上心头。

可他知道现在正式讨论立储君的事,没有一年半载根本定不下来,这肯定会影响北征大计。

他要是有明确的人选还可以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关键是他没有。

只能拖。

于是说道:“秦老还年富力强,肯定能活到我大安国军队凯旋归来的那一天。

朕还想陪着秦老到北绒之境巡视,扬我大安国威。

至于立储君之事,朕会派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各位侄子进行考察,选出最佳候选人让秦老参谋。

但这需要一定时日,还请秦老耐心静候就是。”

秦良琼有气无力说道:“但愿圣上这次不要再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