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之地,向来是鱼米之乡,可在这隋末的动荡年月,百姓们却在沉重的赋税与严苛的徭役下艰难求生。历阳城中,一处隐蔽的宅院里,气氛凝重而又热烈。杜伏威与他的好友李长公相对而坐,桌上摊开着一幅简易的地图,烛光摇曳,映照着二人坚毅的面庞。
杜伏威身形魁梧,浓眉下的双眼炯炯有神,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果敢与豪迈。他紧握着拳头,重重地砸在桌上,“长公,如今这隋朝暴政,民不聊生,咱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下个月,就是咱们起义反隋的好时机!”
李长公微微颔首,他面容清瘦,目光中却满是智慧与沉稳。“伏威,我早有此意。只是这起义之事,关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那杨广如今在西江都,身边护卫众多,咱们要刺杀他,还需从长计议。”
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地图上标注着西江都的位置。杜伏威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听闻杨广那龙舟,奢华至极,他整日在上面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若能烧毁他的龙舟,定能重创他的士气,也能让天下百姓看到咱们反隋的决心。”
李长公轻抚胡须,点头道:“此计可行。但咱们首先得集结足够的兵力,联络江淮一带的各路豪杰。我近日听闻,有不少绿林好汉也对隋朝心怀不满,正苦于无人牵头。咱们若能将他们招揽过来,实力定能大增。”
杜伏威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好!此事就由你去办。我这几日,便着手训练咱们的嫡系人马,提升他们的武艺和战斗技巧。”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长公奔波于江淮各地,凭借着他的口才与智慧,说服了不少绿林好汉加入他们的队伍。而杜伏威则日夜督练士兵,亲自示范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和战斗阵法。
很快,一个月的时间悄然过去。起义的日子终于来临,杜伏威和李长公率领着一支初具规模的义军,向着西江都进发。一路上,不断有百姓加入他们的队伍,士气高涨。
当他们抵达西江都附近时,已经探听到了杨广龙舟的具体位置。那龙舟宛如一座水上宫殿,金碧辉煌,周围护卫着众多战船。
杜伏威和李长公商议之后,决定兵分两路。李长公率领一部分兵力,在岸上制造混乱,吸引敌军的注意力;杜伏威则亲自带领精锐部队,趁乱登上龙舟,刺杀杨广并烧毁龙舟。
深夜,月色如水。李长公一声令下,岸上的义军齐声呐喊,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火把,冲向江边的隋军营地。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得江水都泛起层层涟漪。
隋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纷纷慌乱应战。杜伏威则带领着几十名勇士,乘坐着轻便的小船,悄无声息地靠近龙舟。
他们顺利登上龙舟,却遭遇了隋军的重重阻拦。杜伏威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每一刀都带着千钧之力,将阻拦的隋军士兵纷纷砍倒。
然而,杨广的护卫绝非等闲之辈。随着战斗的持续,杜伏威的队伍渐渐陷入了困境,士兵们也出现了不少伤亡。
就在这时,李长公带领着一部分兵力赶来支援。原来,他在岸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后,便迅速赶来支援杜伏威。
两支队伍会合后,士气大振。他们一路杀向龙舟的内舱,那里正是杨广所在之处。
当他们终于冲进内舱时,却发现杨广并不在。杜伏威心中一沉,他意识到,他们的计划可能已经泄露。
果不其然,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周围突然涌出了更多的隋军士兵,将他们团团包围。杜伏威和李长公背靠背站在一起,眼中毫无惧色。
“兄弟们,今日就算战死,咱们也不能辱没了反隋的决心!”杜伏威大声喊道。
义军们齐声响应,握紧手中的武器,准备做最后的殊死搏斗。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