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兵败高句丽(1 / 1)

大隋大业八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却又暗藏危机的年份。高句丽的山川原野间,战云密布,喊杀声似乎要冲破天际。隋帝杨广雄心勃勃,欲以雷霆之势踏平高句丽,完成天下归一的宏愿,于是倾尽举国之力,御驾亲征。一时间,大隋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般向高句丽涌来,旌旗蔽日,戈矛如林,兵甲鲜明,威势震天。

苏定方彼时虽还只是军中一员小将,但他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他随着大军一路前行,心中却隐隐有着不安。此次出征,杨广虽意气风发,然而在军事指挥上却犯了诸多兵家大忌。军队行进路线安排失当,各军之间协同混乱,粮草辎重的调配也漏洞百出。

战事刚起,隋军看似来势汹汹,可高句丽军队依托着险要的地形,巧妙周旋,隋军竟迟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战场上,隋军的士兵们在烈日下艰难前行,沉重的铠甲和长途的跋涉让他们疲惫不堪,士气也逐渐低落。

一日,高句丽军队瞅准隋军的破绽,突然发动了猛烈的反击。一时间,杀声四起,高句丽的骑兵如黑色的洪流,从山谷间呼啸而出,直冲向隋军的侧翼。隋军顿时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在这场混乱中,卖铁杖和辛世雄挺身而出,试图力挽狂澜。卖铁杖,本是绿林好汉出身,天生神力,手中那根铁杖舞动起来虎虎生风,寻常三五人根本近不了他的身。此刻,他双眼圆睁,怒吼着冲向敌军,每一击都带着千钧之力,将高句丽的士兵纷纷击退。

辛世雄则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深知局势危急,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在阵中来回穿梭,指挥着士兵们进行抵抗。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混乱的战场上给士兵们带来了一丝镇定。

“将士们,莫要慌乱!随我杀退敌军!”辛世雄高声呼喊,手中长刀挥舞,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

然而,高句丽的攻势太过凶猛,隋军的防线逐渐崩溃。卖铁杖和辛世雄虽拼死抵抗,但他们的力量在这如山崩般的溃败中显得如此渺小。卖铁杖在激战中,被敌军的长枪刺中,他却仍不肯倒下,继续挥舞着铁杖,直至力竭而亡。辛世雄见此,悲痛欲绝,他不顾一切地冲向敌军,想要为卖铁杖报仇,却也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最终壮烈牺牲。

苏定方在远处看到这一幕,心中悲痛万分,却又无能为力。他只能率领着自己麾下的士兵,且战且退,试图保存一些有生力量。

而此时,宇文恺也在军中。他作为大隋的工部尚书,不仅负责军队的工程器械事务,还为这场战争出谋划策。宇文恺一生都在为大隋的建设奔波,他设计建造了宏伟的大兴城,修筑了无数的宫殿、运河,为大隋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这一次,面对战争的惨败,他心力交瘁。

在隋军的撤退途中,宇文恺的身体每况愈下。他躺在营帐中,望着外面混乱的场景,心中满是无奈和悲哀。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那些辉煌的成就,那些为大隋付出的心血,如今却随着这场战争的失败而显得如此黯淡。

“大隋啊……”宇文恺喃喃自语,眼中满是不甘。最终,他在一次征高句丽之后,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在了营帐之中。

隋帝杨广看着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也只能无奈地下令撤兵。数十万大军如丧家之犬,溃不成军。一路上,士兵们丢盔弃甲,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道路两旁。曾经那支威风凛凛的大隋军队,此刻已不复存在。

苏定方随着败军回到了大隋。他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要让大隋重振雄风,洗刷今日的耻辱。而这场征高句丽的大败,也成为了大隋命运的转折点,敲响了帝国衰落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