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喜得宣德炉(1 / 1)

这次王鹏的广州之行,加上来回时间,共花费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当他回到省城的时候,天气已经寒冷了,屋子里都开始生起了火炉。

从火车站到钟楼街步行也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和张叔告别,王鹏一直走到了家里。

在这里留守的是建宏和秋会。

这两家伙,每天忙来忙去连炉子都顾不上生,挤在厨房里睡觉。

“哎,你俩咋回事,怎么连炉子都舍不得生?”

“小鹏,你快得了吧,谁有时间舞弄那东西,一天在家待的时间也有数,火还没生着就又灭了。”建宏鄙视道。

“呵呵。”王鹏想想也是。

拿出自己在路上买的猪头肉和花生米,又在火上做了个猪肉豆腐白菜烩菜,然后从屋里拿出一瓶汾酒,然后三个人喝了起来。

“建宏,最近东西收的怎么样?”

“东西多着呢,每天我们上午出去一趟,下午出去一趟几乎每次都可以收一三轮车。

如果要淘到老宅子,那一忙就是三五天的事情。”

“有卖房子的吗?”

“有,最近我们又买了三家,院子保存的还比较好。

小鹏,你不是要让我们将东西集中起来拉回去吗,什么时候开始?”

“这个还得等一段时间,估计得到明年七八月份了,按道理来说房子明年春天就可以建起来,但是,新房子潮,我想让它凉上一夏天。”

“那是,住人潮点儿没关系,放东西就不行了。”

“建宏最近收到什么稀罕东西没有?”

“有几件,都在账上记着呢,等会儿吃过饭你自己翻翻看。”

......

三个人喝着吃着,吃着说着,不知不觉地一瓶酒就下肚了。

收拾完碗筷以后,建宏主动地将他们的账本拿过来让王鹏查看。

你别说,师父立的规矩非常的好,账本上不仅记录着收到的物品,金钱往来的数字,还可以通过这些数字看出这段时间来的这个成效。

王鹏翻了一会儿以后,在账本中看到建宏他们买了一个香炉。一个纯铜的古香炉,虽然没花多少钱,但是描写的有点儿含糊。

“建宏,这个香炉在哪儿,给我拿来看看?”

“好来,我出去给你拿。”

建宏出去没多久,就抱着一个香炉走了进来。

这个香炉形制敞口,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口沿上置桥形耳,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

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

王鹏拿过去翻过来看底款,只见果然底书着“大明宣德年制”的楷书款,不由地欣喜起来。

宣德炉,真的是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它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据说宣德炉共铸造出3000座,以后再也没有出品,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如果真要是让自己得到,那就功德无量了。

“建宏,你们在哪儿收到的这个铜炉?”

“在府西街的一座老宅子里,那儿有个老头,一个人守着一座院子,本来我们是准备将那座院子收到手的,结果老头说院子卖了他就没有栖身场所了,死活不卖。

最后,我就将他家的这座香炉,还有一些瓷器花了五百块钱给收了。

老头一个人过的挺孤苦,有时路过的时候,我还进去坐坐,据他说这个铜炉是他的先人在五台山的一座庙里发现的,同时得到的还有一些瓷器。”

“那些瓷器呢?”

“有的散失了,剩下的我给收过来了。”

“去,你把那些瓷器给我拿过来。”

建宏出去了一会儿,又拿了两件次瓷器过来。

这是两件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显得十分的明艳动人,而且红釉略微高出白釉釉面,层次感十分的鲜明。

红润的釉面,宛如晨曦中的朝霞,又似夕阳下的红霞,给人一种温暖而庄重的感觉。

而且它的色泽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依然保持得如此鲜艳,足以证明它的工艺之精湛,历史之悠久。

翻过底部,王鹏看到这两件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底部都印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更加坚信了这三件物品的珍稀程度。

“这三件物品交给我保管吧,以后路过的时候多看看老人,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

“好的,我知道了。”

晚上,王鹏和建宏他们三个人挤在一个炕上睡的。

第二天一早起来以后,他将三个物件放到了堂屋的地窖里,便到商店找童伟去了。

这是王鹏第一次来这里,三层的楼房在解放路并不彰显,但是贵在面积较大,一楼上千平米的大厅,分成了几个区域,展示着公司批发售卖的各种物品。

小商品、服装、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槟榔满目彰显着公司的底蕴。

“鼎盛商贸公司”这是童伟和王鹏商量后取的名称,二楼是商贸公司的办公场所,过来洽谈业务的人川流不息。

三楼是鼎盛文化传播公司的办公场所,这里却是电话不断,一个个员工繁忙身影不停地在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