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买院子(1 / 1)

中午放学回家后,王鹏将邮票原封不动地锁在了自己的那间小屋。

把蔡光启他们给把带回来东西清理了一遍,拿出来一部分,分成三份。然后拎着其中的一份向高侯三奶奶家走去。

“小鹏,你来了,正好我还想让人通知你过来一趟呢。”

高侯三奶奶一见他进门就说道。

“奶奶,有什么事吗?”

“是的,你街里岳奶奶要搬到市里去了,想将她家的院子给卖掉,屋里的旧东西不少,我想让你过去看看,有没有要的东西。”

街里指的是镇上,这里的老人都这样称呼。

岳奶奶王鹏认识,经常来高侯三奶奶这儿坐着聊家常,好像是高侯三奶奶的发小,家里原来开着药铺的,后来儿子还学了牙医,到市里发展呢,这是要搬走了。

“奶奶,她没说她家房子咋卖?”

“我听她说,有人给出到了八百元,她觉得有点儿低,想再等等。”

“奶奶,我记的岳奶奶家的院子是临街的两进院子,。正房、偏方、门房都有,还有街面房和跨院?”

“是的,那个院子可不小,有十几间房,两亩多地呢。”

“奶奶,你能不能给岳奶奶说一下,让她卖给我吧,我可以多出一点儿钱。”

“自己家院子好好的,你要哪个干啥?”

“我这几年捡破烂挣了点钱,置办点家产总比瞎花了好吧?”

“你要这样说,也有道理,那咱们现在过去。”

“行,我回去拿钱,争取今天下午就把事情办了。”

“好吧,我等你。”

王鹏从高侯三奶奶家出来,从家拿了一千五百块钱,将原来分好的点心拿了一份,骑着自己的三轮将老人接上向镇上骑去。

王鹏他们村里镇上也就两里来路,没用多久,他就将三轮车停在了岳奶奶家门口扶着高侯三奶奶走了进去。

一进院门,高侯三奶奶就叫道。

“桂枝、桂枝在家吗?”

只听屋里一阵的脚步声,便听到一个老太太的声音传来。

“姐,你咋来了,快屋里坐。”

“这不是听你说要卖房子,便帮你打听了一下,我的这个邻家侄孙想买,你和他谈谈。”

“这不是小鹏吗,你咋还想起买房子了?”

“岳奶奶,也是想住在街上方便一点儿,我爹妈手里还有两钱,就让我来看看。”

“噢,这样啊,那你看看吧。”

王鹏在岳奶奶的陪同下,扶着高侯三奶奶沿着院子看了一遍,然后回到了堂屋。

“岳奶奶,你的房子准备咋卖?”

“小鹏,你是自己人,我也不给你胡要价,原来准备卖一千二的,你来了就给凑个整,给一千吧。”

岳奶奶也是快人快语,确实想卖,直接就将她的低价报了出来。

王鹏打量了下屋里的摆设,然后问道。

“岳奶奶,这些家具你还搬走吗,如果不搬的话,我连房子带摆设总共出一千二要了。”

岳奶奶一听王鹏加了两百块钱,要将家里的摆设也要了,顿时喜上眉梢。

“原来是准备搬走的,既然你看上了,那就按你说坐价一起卖给你好了。”

其实,也就那么一说,她根本就搬不走,搬走了儿子也不稀罕她的那些破旧东西。

“那好,你看咱们这手续怎么办?”

“这个我早就问了,到镇办公室盖个章,让他们出个证明,做个中间人,你我签字画押就妥了。签字后,我三天内保证腾出房子。”

“好的,那咱们走吧。”

于是,他们留下高侯三奶奶看门,两人一起到了镇政府。

你情我愿,真金白银的事情,手续办的十分的顺利,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办完了,王鹏交了钱,将房契、地契拿到手,就带着高侯三奶奶返回村里了。

王鹏是撒着欢儿往回跑的,三轮车骑的飞快,好几次差点儿将高侯三奶奶给甩出了了三轮车。

“小鹏,你怎么了?”

高奶奶一边紧紧抓着三轮车的车邦子,一边大声地问着王鹏。

“奶奶没事,我是在赶时间。”

奶奶想想也对,娃还要干着回去上课呢。

将高奶奶送回家里后,王鹏咧着腮帮子回到了学校。

在街里买房子,将自己的店面建起来,是他这段时间里一直惦记着的事情,一直苦无机会,没想到天上就掉下了馅儿饼,让他分分钟搞定,而且,结果远远超出预期。

他能不乐吗,能不跑的飞快吗?

赶着上课,鬼才信他呢。

现在,班主任老师,包括校长和各代课老师,已经完全放弃了对王鹏的管理。

这样的成绩优异,又自觉好学的学生就是打着灯笼找不着的宝,根本就不用管,那还会在一些小事上要求他呢。

只要不在外面惹事,一切都随他去吧。

下午放学以后,王鹏和小龙回到家里,等哥哥放过回来,给他们讲了自己最近的打算。

“哥,我和小龙准备最近进山里去打松子,积累一部分后拿出去卖掉。”

哥哥一听他的主意就笑了。

“小鹏,你现在才想起来打松子,年都过错了,松子早就裂开落得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吧,我记得冬天树上的松塔里也有松子的。”

“是的,有的是有,不过已经很少了,反正最近不是最佳的收获的季节。”

“那我们怎么办?”

“这样吧,我们可以到后山的村民中去收山货,收到什么算什么,然后出去卖。”

“好吧,只能这样了,哥你有时间跟我们去吗。”

“行吧,我这段时间和你们一起跑一跑。”

商量好以后,王鹏和哥哥、小龙三人,在后山里的村子里跑了好几天,收了一百多斤的松子,四百多斤的蘑菇,才回来。

收获不大,不过经验却很珍贵。

他们和山民们约定,以后有了山货,可以给他们送到村里来,也算是多了一条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