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一点儿没觉得这是难题。
她兴致勃勃看着太史令,袁忻则同样展示:“分天地取一人,此乃分二挂一。”
“接下来,就要揲四了。”
所谓“揲四”,就是将左右两边的蓍草四根分为一组,余下的就是余数。与“人”那一根相加,便得“一变”。
将余数取出,放置一旁,而后再挂一揲四,如此三变,方得一爻。
巧了!
太史令笑道:“臣问卦大王婚姻事,一变得【九】,秦卿若何?”
秦时低头再次复算:“得【六】。”
太史令摸了摸胡须:“【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有趣有趣!”
他沉心静气:“再来。”
如此反复十八变,二人将得出的数报出,同时哑然。
太史令得六九之数,始为阳极,乾卦。
但阳极转阴,乾天转坤,为坤卦。
秦时得六六之数,始为阴极,坤卦。
阴极转阳,地坤转乾,为乾卦。
秦时看不懂这个数,但六次都是同一个数,未免有些极端了吧?
她唯恐卦象有些不好,再刺激姬衡敏感的心,因而主动问道:“太史令,蓍草占筮,为何要五十之数,又为何要有一不用?”
太史令正沉思解卦,闻言略一沉吟,便道:
“河图有云:一二三四五,乃天之气,故称生数。六七八九十,乃感天之气化生万物,故为阴,为成数。”
“五居中央,乃天地交汇之气。故,五为土之生数,十为五之成数。”
“《尚书》又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周易》有解:五为阳,十为阴,五十相得,乃天地变化。”
“蓍草用五十问卦,乃人之气机与天交映,所得为上天暗示,故而定五十之数。”
秦时耐心倾听,虽然理解的仍旧不透彻,但却不妨碍她记下。
太史令已然解卦成,此刻看她凝眉,又难得看看高阶上对二人置之不理的秦王,此刻小老头摇头晃脑:
“至于【有一不用】,一乃太极,生两仪四象万物。”
“《系辞》有曰:天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一之遁,乃天地之变,寓意人力或可胜天。”
他缓缓收拢蓍草,活泼的小老头形象也跟着收拢,而后意味深长:
“大王曾言,他于西巡途中命在危旦,却得秦卿相助。因而,以【一】破【荧惑守心】,天命更改。”
而后举着帛书上的爻数,郑重面对高阶稽首:“大王,老臣已解卦象。”
两人絮絮叨叨,姬衡其实已全部听见,但此刻,他仍是郑重搁笔:“何解?”
太史令道:“乾天转坤,恭贺大王。”
“坤卦曰:元,亨。利牝马之贞。”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秦君此刻绷住神情,假装不知道王后是自己。
太史令太会夸了,这段话原模原样从《彖》中得出,夸奖毫不遮掩。
意为——
崇高大地滋生万事万物,遵守自然规则。厚实的土地孕育万物,大地品德无比美好。内涵丰富,辽阔无边,万物顺利成长……
但这还没完,后续小老头仍跟了些《文言》中的夸赞,秦时硬着头皮听着,慢慢的,竟然也脸皮加厚,十分坦然了。
他扬声道:“我大秦王后温而有仁,忍耐包容,如地母所载,万民万生,乾天基业,全在心胸。”
“得此贵人,大王可免刚健至极之忧。阴阳相生,柔以成事,利我大秦千秋。”
秦时:……嗯。
姬衡神色飞扬,显然也十分满意。
倘若不是看秦时还一副不知缘由的模样,恐怕就要当庭夸赞起来。
而后他又问:“秦卿问我大秦未来如何?”
秦时松了口气,此刻笑道:“坤卦转乾,想来锐意进取,刚健纯阳,寓意极好。”
若不好,太史令也不至于眉飞色舞了。
果然,对方已经又开始解卦:
“回大王,此卦乃问家国事,原坤卦意为承祖基业,地坤柔顺。然转乾天,则万事万法,乃取革新。”
他拱手:“朝堂大事,老臣不敢妄言。然卦象所解,大王应冲开束缚,开拓决断。”
如今算得吉卦,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也难怪他同样欢喜。
大王也熟读《周易》,因而乾坤原有卦象他便不再细细解读。此刻只按照心中卦示,稳稳发言。
但解完卦,袁忻看着身侧秦卿同样开心的模样,心头却又沉凝不解:
以大王原本的脾性,他们秦国上下,本就是一副锐意进取、过刚易折的模样。
他此前验算天象,刚健纯阳之气都已至极数,于家国,于大王本身,都何其危险。
可若阴阳转变,以他之浅见,想要长久发展,当是乾天转坤,行包容事,主内政平稳。
为何秦卿测算,仍是乾天之卦?
六国都已踏平,还要锐意进取哪里?
而高阶之上,姬衡也同样神情端肃:
“寡人欲取百越。如今,莫非正合天地之意?”
扑通!
太史令灵活的老迈身躯还未站起来,干脆又一次稽首大礼:“大王!”
南征百越,劳民伤财,且百越分【东越】【闽越】【南越】【西瓯】【雒越】,部族密集,战线何其长远!
将士们水土不服,贸然攻打,实在不智啊大王!
但这话他只敢在心中叫嚷。
此刻便只能正色道:“大王,蓍草占筮问卦天地,老臣当沐浴更衣,焚香静心。”
“如此,方得准卦。”
“不若大王与臣七七四十九日,焚香祷告后,臣再代问天地。”
秦时还没从打百越的震惊中回过神来,此刻便无语:
因为她没洗澡,所以这卦不准喽?
那之前测算王后之事,还准不准啦?
姬衡却哼笑一声:“太史令侍奉三朝,如今胆子怎越变越小?”
“沐浴焚香何所用?问卦天地,心诚即可。”
“倘若不诚,干脆行姜太公事,推蓍蹈龟罢了!”
秦时忍不住又有些想笑——
蓍草占卜,两样都问,结果仍测武王伐纣大凶!姜太公于是把蓍草一推,踩碎龟甲,说:枯骨死草,何知而凶?
不过这件事,后世第一次发现有文字记载,乃在东汉的《论衡》一书。
没想到如今虽未成书,却有典故,因而被秦王用上。
再想想姬衡对“诚”的看重,秦时又默默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