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八年秋末(1138年)。
如今,天下动荡不安。
也将会是由乱转变成为治的一年。
被战争耽搁了大半年的视察工作,重新开始了。
毕竟,要打造大同世界,靠的就是实力。
身为领导者,在如今这个动荡的时期,焉能不知道自己的实力?
贪功冒进与墨守成规,同样是致命的!
领导者必须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在进退中寻找最佳突破点的能力。
秋风已带着几分凛冽,穿人骨肉筋膜。
所幸刘光世无能,近半年的战争并未打乱农社的正常运作。
田间地头,百姓忙碌而有序的身影。
让杨么被沉重的压力,压得有些喘不过气的他,心中涌起一股欣喜之情。
“冬天快来了,过冬的物资价格涨了多少?”
来到湘潭,杨么直接询问起当地县令官员。
望着他那有些畏惧的神情,让汤么有些不满意。
夺回城市后,杨么采用了更加正规的制度。
但没有用宋朝那套体系,而是进行了简化。
将“路-州-县”三级管理体系,改为了郡县制。
“煤炭些许上涨,其余稳定。”
“还好农社的鸭绒、鹅绒等保暖物产量大增。”
“它们的大量进入,取暖什物价格才没有超过一成。”
“如今,正是小麦种植季,维持住农具的价格稳定更重要。”
杨么静静地听着,县令从他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只能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汇报,生怕遗漏了关键细节。
“外面局势动乱,糖、丝绸、茶等外销品,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那工人的工钱,你们又是如何处理的?”
见县令尽是捡好听的说,说了半天都没有说到自己关心的,杨么直接问了。
“这······”
这一下让县令有些猝不及防,这样表现,让杨么有些皱眉。
这是跟民生最相关的,难道没有思虑过?
“这么重要的问题,你没有关注?”
感受着杨么身上散发出来的戾气,县令顿时额头冒汗。
“下官已经汇报到了都督府,屈长史也让我们拿出储粮支付给工人了。”
与刘光世战后,杨么为了年后的扩张计划。
仿照唐时的大都督府制度,进行了改革,统筹全局,增强调度效率。
屈原公成为他副手,拥有了长史与别驾的职权。
“哼!身为一方县令,要把一方百姓生计放在心上。”
“屈长史的决策很明智,用储粮支付工钱,优先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出现挤压情况,你们是否将产量暂时降下了?”
听见这话,县令脸色更加不好了。
但是有了前面的打击,不敢迟疑,匆忙中声音有些打结。
“降低···产量,是否要···裁撤匠人?”
听见这,杨么摇了摇头。
“不,给他们保留最低俸禄,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无忧,扩产等都督府通知。”
接下来,杨么又看了民兵训练、粮食储备、教育培训及医疗保障等情况。
这些情况还不错,终于让杨么的脸色好看很多了!
总体来说,都督府亲自吩咐的,都在稳定推进。
“外销品的问题,都督府会解决的。”
“你的任务依旧是:保百姓生活,保工坊的生产不停。”
“总体不错!”
杨么的话,让县令心中舒了一口气。
“在百姓生计方面不行,这方面还要上心!”
“莫忘了我们义军,打的是‘公天下’的旗帜?”
敲打了一番湘潭县令,杨么就离开了。
一路下来,跟湘潭县令素质相差不大的,占绝大多数。
只能依令行事,完全没有主动性。
这让杨么都有些后悔,自己太早抽调优秀者,进行扩张前的培训了。
导致了这次外销品挤压,远超杨么等人之前的预估。
“原公,冬耕还有多久结束?”
在衡阳见到巡查农社的屈原公,便询问起农社冬耕的情况。
“大概还有半个月吧,怎么了?”
“走了一圈,我们的商品已经出现大量积压了!”
杨么面色凝重,这关系到义军的财政稳定。
“出现大量挤压?怎么会这样?”
屈原公有些不明白。
“新提拔者,多不解义军政策,其主动性又不强,愚钝之至。”
听见杨么这么一说,屈原公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
“那都督,你是准备怎么办,先南下吗?”
这一问,顿时让杨么有些犹豫了。
刚刚面对这个问题时,他的确想先南下,推翻北上计划。
然北上,拿下襄阳府、江州、夷陵,那么义军就能彻底锁死长江中段。
义军政权的安全,就可以完全得到了保障。
但商品积压情况,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南下拿下广南西路,获得出海口,就能将外销品销往东南亚与天竺。
保证财政稳定,这同样重要。
“哎!我们先去看看秦九吧!”
还是实力不允许,否则杨么就采取双线并进的战略。
或者北方只需要面对宋军,他也敢冒险一试双线战略,一举解决两大问题。
“希望秦九给个我的惊喜吧,能够让我面对金国压力小一点!”
听见杨么的话,屈原公也感觉到了他身上的压力,不由宽慰道
“哈哈哈,秦九那小子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他不会让都督失望的。”
“况且还有都督的天启指引,这一次蒸汽机的马力,一定会突破你我期望的!”
“但愿如此吧!”
对于出现脑海中的知识,杨么没有去强迫自己全部去学习。
而是把自然科学部分拿出来,给这些理科天才学习。
不由想到半年前,交给他的任务。
研制一款马力强劲的蒸汽机。
没错,就是为了轮船改造与火车准备的。
“要是那两样成功了,就好了!”
杨么心中忍不住生出了一丝奢望。
若雷汞工艺能成功,火器威力倍增。
加上坩埚铸造法若熟,铸出的大炮就能远程射击。
只需要数千火器大军在襄阳府,面对金兵需要的兵力就不用那么多了。
“要是百姓能够自觉自发,认真学习天幕的知识,就好了!”
“真是给他机会,他不中用啊!”
想到这儿,溯源还是人才不足的锅。
由此,杨么对百姓的不思进取,都有些怨气了。
“都督,学习可是十分痛苦的。”
“百姓要真有这等的觉悟,那还用我等来推动天下,建设大同社会啊!”
一时间,两人对于百姓的言行,都有了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
要实现“大同社会”,不仅需理论指导,更需民众觉醒。
如今这个觉醒,百姓只是对自己身上的不公,有了个清醒认知。
对觉醒自发改变现状的行动力,却依然匮乏。
“古人言:仓廪足而知礼仪。”
“他们的懈怠,很大程度上源于物质的匮乏,所以我们无需过于悲观。”
杨么感觉这样批判百姓的惰性,不是个事,话语便转到能够解决的方面上来。
显然,他们如今的实践,还不能让他们认知到,会有巨婴这种生物。
“确实,天幕常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决温饱问题,就会有更多的人,想解决自己社会地位的”
屈原公也觉得这样不对,赶紧给自己注入一些正能量。
在两人的讨论中,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武器大院门口。
靶场上,秦九一脸郑重,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见到两人,顿时露出一丝欣喜与渴望。
宛如等待了已久的猎物,终于来到了他的面前。
收获,就在下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