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压岁钱(1 / 1)

临近年关,侯府中早早的就忙碌了起来。

原本余母计划在会试前,每月的初一十五都带着两个女儿去文昌庙烧香,也因为侯府的忙碌和大雪封山而耽搁了下来。

侯府中。

林岁安虽然还没有升二等,但偶尔也要去老夫人屋子里伺候。

每日空闲的时间便少了许多,虽累,但赏钱却十分充实。

腊月中旬,老夫人在府中办了一次赏梅宴。养了三年的墨梅在赏梅宴上大放异彩,花草房因此得了许多赏钱。

林岁安有幸随侍在旁,见了许多世面。

白草儿这时才发觉在花草房当差的好处,慢慢的也去讨好起黄栀和冬枝来。

只是现在花草房在松鹤堂一进院儿的倒坐房处,隔得远了便很少碰到。只每次用膳或是晚间下值时能瞧见几眼。

原本她同陈春芽的矛盾还未解除,只是上面有一二等丫鬟压着,两人才不敢争吵起来。

这次白草儿得了大赏赐,算是风光了一回。

瞧见陈春芽时也敢明目张胆的冷哼一声,气得陈春芽恨不得冲上去扯她的头发。

两个三等丫鬟的小矛盾,只要没闹到台面上来,上头的丫鬟哪怕是知道了也不会去理会。

府中愈发忙碌,主子奴仆都准备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丫鬟婆子们没有天大的事儿谁都不准告假。

红藤、春酒、余梦非三人带着手下调教了两月的小丫鬟清点库房、入库出库、轧账。整理底下庄子铺子、或是侯府的亲朋好友孝敬给老夫人的年礼,或是院子里络绎不绝拿着条子来支取东西的人。

青蔻管着的小厨房和茶水间日日不歇,供着主子和来往客人的茶水点心。

陈春芽好不容易涨回去的那些肉肉在短时间内又掉了许多,唐小月和张小容每日回到屋子里更是倒头便睡。

绿萝负责府中的迎来送往,忙得脚不沾地。同橙香一起,更是将底下的丫鬟婆子们使唤得腿儿都跑细了许多。

绣房也没有闲着,打赏用的荷包府中绣坊送来了不少,又叫影儿和梅香做了一大堆。

老夫人还命林岁安打几对儿寓意好的络子,年节时做扇坠儿、玉佩坠子,用来赏给小辈儿。

府中的二姑娘林漪也求到老夫人跟前,叫林岁安给她编些闺阁姑娘喜欢的结子。

如今府中的私塾已经放了假,私塾的夫子也都回家过年,要等到过了十五才再来授课。

二姑娘林漪便要趁着年节期间不用去私塾读书,请了京中交好的姐妹来办诗会,要林岁安编的结子做彩头。也无需多少,两三个精巧的就成。

之前在景州府,二姑娘林漪便得过一个林岁安打的络子做的玉坠儿子,知道林岁安的手艺,便求到老夫人跟前来。

自己的亲孙女,老夫人自是无有不应的。只叫林岁安先安心将络子打出来,旁的都放一放。

她不过一个三等的丫鬟,也没有十分紧要的事儿去让她做。

林岁安领了差事便少去了老夫人跟前,赶在年节前,终于将老夫人和二姑娘林漪要的络子打好。

等呈了上去,老夫人和二姑娘都给了不少赏。

热闹的新年大节一直过到十五才算完,府中侯爷、二爷都去衙门上值,公子们回了书院学堂,姑娘们也去了私塾读书。

府中奴仆下人们才松了口气。

年节主子们给的赏赐虽然十分丰厚,有那些运气好的或是有本事的,年节得的赏赐甚至比好几年的月例银子都还多。只是连着一个多月,都没有轻松的日子,且还要打足了精神头,不敢出一丝差错,从早到晚神经都得绷得紧紧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下好歹都能换着歇息一两日,林岁安和余梦非得了假当然是回去探望余父余母。

才到家门口,便见一个挑着担子的信使刚刚离去。

余母正在门口站着,瞧见二人回来,忙招呼道:“安儿,赶巧了,你快来,你爹娘给你回的信到了。”

闻言,林岁安快步过去,接过余母手中的信。

这封信林岁安等了两个多月,当初在景州府城,一封家书来回便要一月左右,现如今到了京都,来回更是要两月才能收到一封回信。

来回一封信着实要花不少时间。

林岁安拿着信,进到院子里。这次的信鼓鼓囊囊,用一层油纸包裹得整整齐齐。

将信拆开,里面掉出来一个红封,林岁安将红封捡起来,摸了摸,触感好似是几枚铜钱。

“这是......压岁钱?”余梦非瞧见林岁安手中的红封,好奇的问道。

林岁安轻轻的点了点头。

随即余梦非抱着余母的胳膊,想着自己这几年过年时都在府中当值,压岁钱便从未见过,缠着余母就要让她补上。

“你爹娘定是十分挂念你,早早的便将你的压岁钱装好寄了过来。”余梦非佯装羡慕的道:“就不像我的阿娘,克扣了我三年的压岁钱。”说完还嘟着嘴,冲着余母轻哼一声。

母女俩在一旁笑闹着。

林岁安将红封拆开,数了数,里面是九枚铜钱。

按照林家村那里的习俗,小孩从出生开始算,过第几年便给包几文钱的压岁钱。

装在红封里,年三十的时候压在孩子枕头下,驱邪避祟,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林岁安是春天的生日,虽然按照虚岁她已经十岁,但其实只过了九个新年。

林岁安望着手中的红封,心中有两分堵,接着她展开手中的信。

信中也没什么特别的,只说收到了她的回信,现在隔得十分远,一时半会儿阿爹和舅舅也不能去瞧她,叫她自己在京都孝顺干爹干娘,照顾好自己。

又说阿喜在县里的绣坊绣活儿学得很好,老师傅常夸她,估计再有一两年便可出师。弟弟林岁康也送去了镇上的私塾读书。家中的银钱够用,她的银钱叫她自己攒着,不要再往家中寄。

又叮嘱她天冷加衣,多吃饭,快长高。

家中一切都好,叫她勿念。

家中现在多了个营生,银钱也宽裕了许多,连写的信字数都比以往多了许多。

镇上的秀才写信都是按照字数收费,十个字便要收一文钱,好在那秀才有些学识,一长句话他几个字便能写清楚。

林岁安又给家中回了信,叫下次来信时将阿弟写的字寄两张来叫她瞧瞧。

一封信寄出去,又要许久才有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