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
新官
丹尼尔·韦伯斯特并不是一个强势的人,他是历史上美国著名的妥协派,著名的《逃奴法案》就是他的杰作。
丹尼尔·韦伯斯特和林肯不同,他虽然认为奴隶制是道德错误,但却坚持蓄奴州有蓄奴的权利,对废奴的态度十分暧昧。
这让他成功得罪了南北双方,再加上扎卡里·泰勒之死和米勒德·菲尔莫尔爆出的丑闻,此时的辉格党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丹尼尔·韦伯斯特主张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但他又反对扩张,极力避免和欧洲列强,甚至是美洲诸国的摩擦。
这样一位左右脑互搏的人才成为了美国总统,弗兰茨都罕见地发函祝贺。
然而这种行为在其他国家眼中却是一种信号,再加上之前奥地利帝国在古巴危机中轻易放过了美国,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奥地利正在拉拢美国。
其实弗兰茨还向丹尼尔·韦伯斯特发出了邀请,邀请他来维也纳作客。
不过这并非分化美国政坛的手段,弗兰茨只是觉得在这样一个人面前展示出足够的实力和诚意会减少很多麻烦而已。
然而在美国的政客眼中却是坐实了双方有所勾结的铁证。
古巴方面。
德拉孔查遭到了费迪南多二世的解职,不过转眼间他又被奥地利帝国聘用为古巴问题特别顾问,年薪十万弗罗林。
除此之外,弗兰茨还将之前的总督府也送给了德拉孔查作为其办公地点。
奥地利帝国的种种行为让外人有些摸不到头脑,他们搞不懂弗兰茨为什么要给德拉孔查如此高的礼遇。
不过按照之前奥地利帝国的种种行为来推算,大概率又是在千金买马骨。
这种行为在有些人看来是奢侈浪费、性价比过低、不过是玩了几千年的政治秀而已,在有些人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皇家典范、帝王之风。
还有一部分人在借机鼓吹授官制度,这种声音很大,因为授官制度得利最大的就是弗兰茨的身边人,这帮人的声音当然大了。
不过弗兰茨并没有傲慢到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干纲独断的程度,而他的所作所为也并不是在千金买马骨。
其实德拉孔查干了很多事情,至少他保留住了古巴的精华所在,除了那四十万黑奴,还有整个古巴岛最好土地,最好的庄园。
虽说此时的古巴表面看上去一片焦土,但实际上依然保留了50%的蔗糖产能,60%的咖啡树,以及80%的高档雪茄田。
那为什么之前要把损失说的那么夸张呢?
当然是为了操纵市场,让己方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古巴民众的损失确实十分夸张,只不过有着重兵把守的区域就不同了。
此时奥地利帝国控制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糖料产地,巴西又是其盟友。
此时唯一能在生产量上和奥地利帝国抗衡的只有印度,但印度糖的商品化率极低,市场认可度更是几乎没有。
垄断市场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别人不得不听你讲故事,哪怕你是在信口胡诌依然可以搅风搅雨、赚大钱。
除此之外古巴的医生、学者、熟练技工也都基本得到了保全,医院、学校、图书馆也没有毁于战火。 正如德拉孔查所说,他确实保留了古巴的精华所在。
最重要的是德拉孔查替奥地利帝国背了这口天大的黑锅,兔死狗烹的事情弗兰茨不想做。
德拉孔查的个人能力不弱,历史上他的名声虽然不好,但是在他出任古巴总督期间还是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修建铁路、电报、水利,推广农机,打击叛乱,抵御入侵,稳定住了古巴的局势。
不过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弗兰茨还是没法继续让他担任古巴总督,只能让他担任顾问一职。
除了由于名声不好带来的国际影响以外,奥地利帝国本身的官场也不愿意接纳这种人。同时也是防止一个人在同一地区长期执政,出现可以只手遮天的大害。
按照奥地利帝国农业专家的预计,古巴的蔗糖产能恢复大概只需要两年。
没错,仅需要两年就能完全恢复产能。
甘蔗这种作物对环境和土壤要求确实很高,但不代表他本身难以种植,实际上打理起来并不困难。
咖啡、可可这些多年生农作物就没办法了,不过好在他们并不是古巴的主要作物。
重建古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力不足,虽说机械可以大大减少农业人口,但是此时需要重建的可不只有农田。
战争的破坏力很大,森林、工厂都被付之一炬,道路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万幸的是无论任何一方都没有故意破坏港口,倒是大大降低了重建的难度。
如果港口全部被摧毁,那么重建的时间将会以三年起步,十年都未必能完全恢复,并且所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将会成倍增长。
这一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建,弗兰茨还要在古巴岛上修铁路,修电报,重新规划水利设施。
之前由于古巴各地都有不同的家族势力把持,导致水利设施的偏向性极大,公共工程根本无法开展。
铁路和电报线只能在夹缝中通过,还要时不时遭到这些家族的盘剥,甚至破坏。
不过现在这些阻力都不存在了,奥地利帝国可以实现古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不需要看谁眼色。
当然,如果谁非要给弗兰茨点颜色看看,那他也只能选择还击了。
重建古巴本身也是一笔大生意,此时别说古巴,就算是整个北美也没有一家真正的大型钢铁厂,甚至历史上美国铁路大开发时还是从英国进口的铁轨。
对于奥地利帝国的钢铁厂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大生意,与铁路相关的机械、零件制造等行业也会受益。
此时美国进口的铁轨有一半以上来自奥地利帝国,毕竟弗兰茨的回扣模式太先进了,让美国人实在无法拒绝。
美国的亲奥派们为了维持这门好买卖,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地打压美国国内的钢铁企业,除了苛刻的税收政策,还有极其严酷的监督体系。
这个时代任何一家工厂,只要随便挑一挑就能找出一堆毛病。如果有人真的认真去找,那么结果必然十分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