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抗辽誓师大会(1 / 1)

辽天庆四年九月,北疆的秋风,宛如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师手中灵动的笔触,裹挟着丝丝缕缕的霜意,轻柔却又不容抗拒地拂过白山黑水之间。

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卷,在秋风的雕琢下,渐渐被渲染成鎏金与赭红交织的壮美之色。

澄澈如洗的碧空下,几朵洁白似棉絮的云朵,悠然自得地舒展着曼妙身姿,与深邃湛蓝的苍穹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蜿蜒流淌的来流水,也就是如今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内的第二松花江,恰似一条熠熠生辉的银绸,在阳光温柔的轻抚下,粼粼波光闪烁跳跃,如同一串串破碎的水晶,倒映着两岸五彩斑斓的秋色,美不胜收。

那南飞的雁阵,仿佛一支纪律严明的舰队,整齐划一地掠过天际,声声鸣叫在空旷辽阔的天地间悠悠回荡,为这已然壮美的秋景,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然而,在这看似宁静祥和的表象之下,一场足以改写历史轨迹的风暴,正如同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汹涌暗流,悄然无息地涌动、酝酿着。

来流水西岸,一片起伏连绵的岗地之上,2500名女真勇士如同一群蓄势待发的沉默猎豹,悄然集结。

这里,大致位于现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附近的一片地势较高的区域,这片岗地见证着女真族的热血与抗争。

女真勇士们身着坚韧厚实的鹿皮战甲,那战甲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战火的洗礼,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散发着古朴而凝重的气息。

腰间佩刀,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泛着冷冽而摄人的光芒,刀刃上反射出的寒光,仿佛是对敌人无声的警告。

手中的长矛,林立在这片岗地之上,如同一片茂密的钢铁丛林,彰显着女真勇士们的威武与雄壮。

这些年轻的脸庞上,神情各异。

有的写满了坚毅与果敢,仿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为了自由与尊严,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有的则隐隐流露着对未来未知的忐忑与不安,但即便如此,他们眼中那燃烧着的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望之火,却从未有过丝毫的熄灭。

这里,即将举行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抗辽誓师大会,每一个人都深深明白,他们此刻的命运,乃至整个女真族的未来,都将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写。

正当将士们屏气凝神,静静等待大会开始之时,一阵急促而杂乱的马蹄声,如骤雨般由远及近。

爱将婆卢火,满头大汗淋漓,神色慌张且狼狈地策马赶来。他因征兵误期,此刻心中犹如揣着一只慌乱的兔子,满心都是愧疚与深深的恐惧。

阿骨打,这位女真部落的领袖,浓眉瞬间紧紧拧成了一个铁疙瘩,眼中怒火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焰,几乎要喷射而出。

他那如刀刻般坚毅的脸庞,此刻因愤怒而微微扭曲,彰显着他内心的极度不满。

他深知,军法如山,在这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容不得有半点的懈怠与疏忽。

“来人!”阿骨打一声如雷霆般的怒吼,声震四野,仿佛要将这秋日的长空都震得破碎,“按军规,杖刑伺候!”

话音刚落,几名身强力壮的士兵,如同训练有素的猎犬,迅速将婆卢火按倒在地。

沉重的刑杖,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下又一下,如雨点般落在他的身上。每一声闷响,都仿佛是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着在场每一位将士的心。

婆卢火,这位平日里英勇无畏的勇士,此刻紧咬牙关,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强忍着那钻心的剧痛,一声不吭,展现出了无比坚韧的意志。

刑毕,阿骨打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大步上前。他那高大挺拔的身姿,在阳光下投射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