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陕民(1 / 1)

不过虽然各自都有各自得盘算和考虑,但是时间还是一天天的过去,崇祯一年(1628年),一直在防御的觉华岛没有女真人进攻的任何迹象。女真人在朝鲜又搞了一次突击,在平安道地区以1000女真骑兵配合李适的5000士兵对质郑继愿的一个步兵营,骑兵主力进入黄海道抢了钱抢了粮,最后掳走5000多人离开。李兴立被朝鲜王下旨训斥,而这5000人这次女真人没有带走,而是留在了咸镜道用来开采硫磺矿,棉兰老岛的争斗反而是最没有结果的。从长远上看,斗争只会愈演愈烈,而这些对于兴华公司来说都算是好消息。

腊月,这是历来兴华公司接受难民的固定时间点,比往年11月底腊月初就开始的登记,今年在九月初就开始了。这倒不是因为兴华公司这次下达了提早完成任务的指标。毕竟现在是1628年,即使依靠现有的官道体系往来,也是很漫长的事情。而实际上每个外出工作的队伍,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往来行走,接受难民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

今年这么早就完成了接收难民任务,是因为陕西发生了民变。其实说起来这些情况,在去年工作队回来递交的报告上就有一定的说明。陕西自1627年(天启七年)起持续干旱,粮食绝收,饥民遍地。明廷为应对辽东战事(对抗后金),加征“辽饷”百姓不堪重负。陕西边军长期缺粮缺饷,士兵哗变或加入流民队伍。

天启七年(1627年)末,陕西白水县农民王二率众起义,杀知县,劫富济贫。

陕西府谷县边兵王嘉胤因欠饷聚众造反,联合饥民、逃兵,队伍迅速扩大至数千人,活动于陕西北部。

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驻军因粮饷不足发生哗变,劫掠官府,后部分加入农民军。流民与逃跑的边军以及逃兵,产生了地方上的大规模混乱。陕西灾民涌入山西、河南,形成流民潮。

这条消息已经通过在陕西,山西等地区的情报网络陆续在六月份左右传到了登莱地区。不过兴华公司的高层对此却并不在意,整个兴华公司的高层或中层官员都知道大规模的民变一定会发生,只是不太确定在哪里会掀起这第一股浪潮。而他们的反应也和大明高层的反应差不多,就是对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上心,大明王朝的反应是这种民变的规模太小了,根本没有能让这些高层放在心上的程度。而兴华公司的反应就是这种乱子还是越大越好,只有产生了乱子兴华公司大规模的接收难民,才不会引起当地官员的注意和反对。

从6月份传过来的报告上来看,此时可以探明的难民迁移道路是三条。

陕北→黄河渡口(如壶口)→晋南(平阳府、潞安府)。

关中→潼关→豫西(洛阳、开封)。

陇南→汉中→川北(保宁府)。

而难民的数量此时有10万左右,这是不少的数目,兴华公司的应对情况也基本上是照着北方这两条主要线路来做的。一方面按照以往迁移难民的路程,以潞安府这个四巨头的前世老家,在这里他们安排了库存粮食的隐蔽粮库,而且作为中转站在这里除了必要的情报组织辛鲜坊,还有各种店铺和土地用来遮掩,并且以家丁护卫的方式常驻一个整编连,经常走的路程是:潞安府→经太行山隘口(如滏口陉)→河北南部(邯郸、大名)→进入山东,原本一开始的10个补给点到现在已经多次更改再结合实际情况划分了6个补给点。而补给点提供的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米面,而是炒面,土豆粉条红薯粉条和鱼罐头或者腌肉等耐储存而且热量很高的食物。

这条道路有1000多公里,基本上控制在50天的时间到达,这条道路都是熟路了,路上基本上没有拦路的匪徒,线路比较麻烦的就是各地官府的衙役和士兵,不过这种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兴华公司这几年都做好了打点。(兴华公司的工作队,在每年的4月份出发,照原来像更新面的计划基本上到达陕西,甘肃地区就已经到了七月份,回来的过程中收集难民,需要大概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已经到了九月份,再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青州府。这就是前文提到的2\/3的时间在路上。)这已经是比较近的整个过程。第二条线路在潼关地区直接接受难民就需要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到达青州府。

总而言之对于接收难民工作队的任务是非常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每年有三个月的假期。

在6月份时得到情报的各个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一方面增加工作队的数量。一方面在工作队前往的路上增加各个地区补给点的储备。

而在开封地区也基本上就不走陆路了,而且购买船只直接通过河运的方式入海,当时的黄河主要走“南道”,即向东南经徐州、淮安汇入淮河,最终通过云梯关(今江苏滨海县)入黄海(今属东海)。不过实际情况是通过云梯关经运河转长江刘家港(今太仓)。整个过程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不过那里有飞剪船可以直接将百姓运到台北基隆,省去了从登莱地区运输到台湾的时间。整个过程趁着河水并未冰冻的时机将人运到海边,等待冬季顺风期。再加快运输。

时间到了腊月的时候,仅仅开封地区就运输了2万多人。而走陆路的进入青州府的有人,此时经过统计后,在山西到兖州府地区路上的有人左右,滞留在开封地区的有来人,工作队估计那1万多人很有可能有将近三成挺不过冬季。

而对于在台湾的干部们来说,现在做生意倒是其次的,最关键的是用一年的时间来运输20万左右的大明百姓是非常值得的事情。这意味着在北宋周边岛屿和巴布亚岛有20万人,对于当地生产和融合是非常大的帮助。

但是对于在青州府负责登记的干部来说,这意味着工作量骤增。

“又加班了。”此时正在奋力挥动锤子的李四成见到了刚刚吃完饭回来的工友。听他的口中讲述队长在吃饭后的工作安排不由得的说道。

“哈哈。老李你还埋怨上了。现在谁不想着好好干?这加班不仅有加班票子拿,公司今年外派了好些人离开。空了这么多的房子,大家都等着跟一个优秀员工的名头分到一套房子。”工友一边说着一边重新拿起自己的锤子。

“哈哈哈!徐大郎,谁不知道有媒婆给你家大郎谈了门亲事,你这就等着一套房子给你家大郎娶媳妇儿啦。”李四成虽然调侃着,但是手上的活儿却没有慢下来的意思。

“那可不,今年儿子探亲假回来就成亲!不赶快评个优秀工人,这娶媳妇往哪儿放。”徐大郎脸上都是得意。

“那可不一定,你儿子那是从军的,咱现在谁不知道?在咱们登莱地区军汉可是香饽饽。”另一个工友夹带着陕西味道的官话调侃着徐大郎。

“你这汉子眼红我了!要我说呀,你儿子也差不多,再有两年时间儿子到年龄了。你不和我一样也是撅着屁股让儿子去参军。我看到时候上你家说媒的呀,你家门口儿还得换一个铁的。”徐大郎也是嘴巴不吃亏。

工友们听着两人的调侃也是哈哈大笑,“我说呀最有能耐的还得是咱们李队长!”那个刚刚正在调侃许大郎的工友说到。

“那可不!我和四成哥是一起来的咱们登莱。而且要按日子算,我比四成哥还要早来那么半个月时间,现在四成哥都成了队长。而且人家大郎那次来咱们宿舍不是挂一张奖状!要我说呀,从军确实是好去处。不过人四成哥儿子那可是状元的好苗子!”徐大郎也是说到。

“哎!这事儿可说不定!”李四成谦逊的说道。

“我听登记部门的干部们说,这次从陕西,山西来的人还挺多的。”另一个工友开口说道,不过听他的口音应该是河南的。

“嗯!确实我听大队长说,咱们这个回型通道还要多建12条。”李四成拿起旁边炉子上的水壶倒了一杯热水说道。

“那应该有我老家的,去年我叫他们一起走的时候他们不走,都舍不得家里的那十几亩地的收成!得亏我现在来了咱们登莱,要不啊!我今年可能就饿死了已经。”徐大郎开口了。

“那可不,我不是来了,咱们登来福,你那儿子别说说媳妇儿了,估计连树皮都吃不上。”工友接话。

“你别笑话我!我看你家的婆姨也是长了肉,年初的时候那瘦的和小鸡仔似的,别说站都站不直了,估计来一阵风都得给你刮跑了。结果呢?昨天你婆姨来看你的时候我都没认出来。”徐大郎的话又让大家开心的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