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努力还帐(1 / 1)

暮色漫进租来的两居室时,母亲又开始絮絮叨叨地擦拭着相框。赵亚楠望着她鬓角新添的白发,听见那句卡在喉咙里的\"别走\"。七个月的昏迷像道深渊,将母亲的魂儿都吓散了半截,如今即便女儿好好地站在眼前,她的眼神依然带着惊弓之鸟般的惶惑。

\"留在家里不好吗?\"母亲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褪色的全家福,\"隔壁王叔家的小子...\"话音未落就被赵亚楠轻轻打断。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她望着楼下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的上班族,突然想起医院账单上那串刺眼的数字——母亲卖了房子,借遍了亲友,如今还在超市里推着沉重的购物车,每个月领着2500元的微薄薪水。

江西的工资条薄得能透光,三四千的月薪在债务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赵亚楠盯着镜子里自己苍白的脸,想起在王府时华服加身的光景,苦笑一声。现实容不得她沉溺于回忆,她必须像从前在异世教采薇认字那般,一笔一划地重新书写人生。

\"妈,我想去外面闯闯。\"她握住母亲粗糙的手,触到掌心的老茧时鼻尖发酸,\"上海有同学照应,那边机会多。\"话里没说出口的,是想在繁华都市里遇见新的可能。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在老家或许已算不得年轻,可她总觉得,在更大的世界里,或许能遇见真正懂她的人——不是像苏康那样匆匆过客,也不是如景瑜般隔着时空的痴念。

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白天在模具厂上班,晚上去教外语做兼职,周末再接点翻译的活儿。等把债务还清,等母亲能安心地在摇椅上晒太阳,那时再回来,在熟悉的乡音里慢慢生活。窗外的月光洒进来,恍惚间与古代暖阁的月光重叠,赵亚楠轻轻摇了摇头——那些遥远的人和事,终究成了生命里的惊鸿一瞥,而眼前的路,才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的人生。

若留在江西老家,母亲怎会容忍她一人兼两三份工作?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早将她护在羽翼下二十余年,又怎舍得让她日夜奔波。唯有远离母亲关切的目光,奔赴上海,她才能瞒着母亲偷偷打拼,在霓虹闪烁的深夜里,将疲惫与汗水藏进晚风。更何况,与朋友合租的日子,恰似挣脱束缚的飞鸟,年轻的心终于能在自由的天地舒展。

抵达上海那日,暮色中的城市灯火璀璨,车水马龙的街道与记忆里的深圳别无二致。她望着玻璃幕墙倒映出的自己,忽然释怀——繁华都市的喧嚣虽相似,却给了她新的希望。幸运的是,刚落脚就有安身之处,同学的小出租屋虽狭小,却成了她在异乡的第一盏温暖灯火,照亮了她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晨光初绽,赵亚楠便踩着高跟鞋,推开了嘉和模具公司的玻璃门。这家初创企业比记忆里苏康的工作室大了一圈,楼下生产车间传来机器的嗡鸣,十余个工人正专注操作;楼上四五间办公室整齐排列,水泥地与白墙透着质朴的创业气息。

“欢迎加入!我是徐飞。”接待她的年轻经理笑容爽朗,眼中带着对新同事的期待。赵亚楠与他握手时,目光扫过开放式办公区的工位,恍惚间又看见多年前和苏康挤在狭小办公室熬夜改方案的光景。那时的热血与此刻的沉稳在记忆里交织,让她攥紧了手中的工牌。

“咱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徐飞边引路边介绍,“老板主抓业务,我负责运营,你既是翻译,也是全能助理。”他指着隔壁伏案算账的女士,“财务张姐,再隔壁是跑外勤的老周,文员小陈负责杂务。”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映得赵亚楠笔记本上的记录熠熠生辉——从商务洽谈翻译,到对接海外订单,再到协助车间核对图纸,她要像颗钉子,牢牢钉在公司运转的每个环节。

当第一份英文报价单摆在桌上时,赵亚楠指尖划过键盘的动作行云流水。cAd图纸上的参数与记忆中的模具设计知识悄然重合,她忽然意识到,无论是古代王府里的运筹帷幄,还是异世职场的摸爬滚打,都成了此刻游刃有余的底气。打印机吐出文件的瞬间,她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上海街道,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新的故事,正从这里开始。

这份工作恰似一柄精准的天平,既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繁重,也并非轻松到无所事事。最让赵亚楠安心的,是公司提供的食宿保障,免去了异乡漂泊的后顾之忧。徐飞在入职时便郑重承诺,每一分加班时长都会化作清晰可见的加班费,这份透明与诚意,让她对未来多了几分踏实。

随着公司业务版图的扩张,日本客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徐飞得知赵亚楠精通日语,法语,韩语时,眼中瞬间亮起惊喜的光芒。这份意外之喜,不仅为公司打开了新的合作窗口,也让赵亚楠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支点——她知道,那些在异世深夜苦学的语言,此刻正化作通往机遇的桥梁。

忙碌的晨光里,赵亚楠指尖飞速敲击着键盘,将一份日语合同译得精准流畅,又条理清晰地向徐飞汇报当日客户跟进计划。她穿梭在办公室与车间之间,既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核对模具图纸细节,又能在会议上提出独到见解,高效推动项目进展。这般细致入微又充满主见的工作风格,让徐飞频频点头——眼前这个新人,仿佛自带成熟职场人的利落气场。

其实赵亚楠心里清楚,这份游刃有余源于曾经与孟书康并肩创业的日夜。那些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岁月,那些共同商讨业务、攻克难关的经历,早已将她打磨成应对各种挑战的“多面手”。

暮色染蓝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时,赵亚楠并未停下脚步。回到出租屋后,她迅速打开电脑,在求职平台上仔细筛选兼职机会。好友夏婷婷也在微信上不断发来招聘信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岗位适配度。功夫不负有心人,赵亚楠成功揽下一份周末的日语翻译兼职,虽说每天酬劳只有三百元,但在她眼中,这不仅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朝着还清债务、让母亲安心的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窗外的上海夜景璀璨依旧,映照着她眼中跃动的希望,仿佛在诉说着,努力终会照亮前行的路。

梧桐叶在十一月的寒风中打着旋儿,赵亚楠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望着黄浦江对岸闪烁的霓虹,恍然惊觉来上海已一月有余。日历上的日期不断翻动,春节的脚步渐近,想到家中独自守岁的母亲,她攥紧了手中的咖啡杯——今年无论如何,都要带着攒下的钱回家团圆。

初来乍到的日子里,赵亚楠的日程表被填得满满当当。白天在模具公司里,她周旋于中日客户之间,将专业术语翻译得精准流畅;夜幕降临时,又匆匆赶往夜校,化身韩语老师,黑板上工整的谚文见证着她的努力。每周三堂课,让她每月多了三千多元收入,再加上周末日语翻译的两千多,这些进账被她仔细记在手机备忘录里。

平日里,她在网上搜寻零散的翻译订单,有时是一篇产品说明,有时是学术论文,几十到上百元不等的稿费虽不多,却也积少成多。公司包两餐的福利,让她只需在早餐上花销,化妆品和衣物的消费更是一减再减。她总想着,每省下一分钱,就能早一日还清母亲欠下的债务,让老人家的眉头舒展开来。

深夜回到出租屋,赵亚楠总爱打开房产网站,浏览那些价格亲民的二手房源。她在心里默默盘算,等攒够了首付,一定要给母亲买套小房子。即便未来独身一人,也要让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妈妈,有个遮风挡雨的安稳窝。窗外的夜上海依旧车水马龙,而她心中的灯火,正为着这份温暖的憧憬,愈燃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