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朝堂新议多元考试(1 / 1)

医途大唐 稻谷香 1754 字 15小时前

朝堂之上,关于武举考试的争论余音尚未散尽,林羽再度挺身而出。他身姿依旧挺拔,神色愈发坚定,显然在昨夜经过了深思熟虑。林羽抱拳行礼,声音铿锵有力地再度打破朝堂的喧闹:“陛下,诸位大人,臣经过反复思量,认为武举考试只是开端。为了我武周全方位的繁荣昌盛,应在全国各级政府组织考试,将其细分为文、武、医、农四大类别。如此,能广泛挖掘不同领域的人才,满足国家多方面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太学院也应做出相应变革,分设文学、武学、医学、农学专业。若往后条件允许,还可增设更多专业,培育出更多精通各类学问的栋梁之材。”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宰相刘德海原本微微眯起的眼睛猛地瞪大,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与愤怒,好似听到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荒谬之语。他的脸色 “唰” 地一下变得铁青,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阴沉天空。双手紧紧握着笏板,那指节因用力过度而微微泛白,仿佛要将手中的笏板捏碎。他向前跨出一大步,身体前倾,几乎是指着林羽的鼻子,气急败坏地吼道:“林羽,你简直荒谬至极!如今朝堂事务已然繁杂,你却在此提出如此繁杂的变革举措。全国组织四类考试,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与财力?太学院乃我朝学术圣地,岂能随意更改教学体系,分设诸多专业?此举定会扰乱太学院的秩序,让学生们心浮气躁,无法潜心钻研学问。” 刘德海一边声嘶力竭地叫嚷着,一边大幅度地挥舞着手臂,那架势仿佛要将林羽的提议从这朝堂之上彻底驱赶出去。

礼部尚书李明听闻林羽之言,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眉头紧紧皱起,陷入了短暂而深沉的沉思。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众人,似乎在权衡着这一提议的利弊。片刻之后,他神色庄重,迈着沉稳的步伐上前一步,双手抱拳,对着武曌行了一礼,态度恭敬却又透着坚定。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直视着武曌,认真地说道:“陛下,林大人的提议虽乍一听大胆激进,仿若平地惊雷,但细细揣摩,确有其深远意义。当下我武周,边疆时有动荡,需强军以御外敌;国内民生待兴,亦要在学术、农业等方面齐头并进。通过分类考试,能精准选拔出擅长医学、农学之人,他们可助力改善百姓生活,推动农业发展,提升我朝的整体国力。太学院分设专业,也能让学生们术业有专攻,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至于资源耗费问题,只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未必不可实现。” 李明在阐述观点时,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缓缓吐出,试图让武曌看到这一提议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

吏部侍郎张峰原本正安静地站在一旁,听到林羽的提议后,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与兴奋,犹如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璀璨烟花。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难以抑制的笑容。还未等其他大臣有所反应,他便迫不及待地出列,向前快走几步,站定后,恭恭敬敬地拱手,向着武曌行礼。他抬起头,声音洪亮且充满激情地说道:“陛下,臣赞同林大人的提议。广纳各类人才,分类培养,此乃顺应时代发展之举。文能治国,武可安邦,医能济世,农以固本。不同领域的人才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我武周定能迎来全面繁荣。太学院的专业细分,也将吸引更多学子投身于自己热爱的领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这对于我朝的长远发展,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 张峰说得眉飞色舞,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双手也随着话语不时比划着,仿佛已然看到了武周因这些举措而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景象。

工部尚书王强一直静静地聆听着林羽的发言,他的神色凝重,眼神中透着思索。待林羽说完,他微微叹了口气,缓缓踱步至朝堂中央。他的步伐沉稳而缓慢,每一步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站定后,他微微抬起头,目光望向武曌,神色认真且诚恳地说道:“陛下,林大人的想法值得肯定,其对我武周未来发展的考量也颇具前瞻性。然而,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组织全国性的四类考试,考试场地的筹备、考试规则的制定、考官的选拔,每一项都需谨慎对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个考试的公平公正与顺利进行。太学院专业的调整,也涉及到师资力量的重新分配、教学课程的设计等诸多复杂问题。臣建议,可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如此方能降低风险,确保万无一失。” 王强的话语条理清晰,语气沉稳,既认可了提议的价值,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务实的实施策略。

林悦,作为女进士的代表,一直关注着朝堂上的这场讨论。听到林羽的提议,她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犹如两颗明亮的星辰。她的脸颊因激动而微微泛红,胸脯也随着呼吸微微起伏。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次站出身来。她身姿轻盈却又透着一股坚韧,声音清脆响亮,在朝堂上回荡:“陛下,此提议若能推行,对女子而言,更是莫大的机遇。女子在医学、农学等领域,同样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潜力。这将为女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她们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长久以来,女子的才华被埋没在深闺之中,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定能激发无数女子的进取之心,为我朝的发展注入一股别样的力量。” 林悦一边说,一边微微挺直腰杆,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期待着武曌能再次做出英明的决策,为女子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武曌端坐在龙椅之上,静静地聆听着大臣们的激烈辩论。她的目光平静而深邃,犹如一汪深不见底的湖水,让人难以窥探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她的眼神在众人身上来回扫视,时而微微点头,似乎对某些观点表示认可;时而轻轻皱眉,仿佛在思考着提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她的表情始终保持着沉稳与庄重,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的威严。许久,她轻轻开口,声音虽不高,却如洪钟般在朝堂上回荡:“林卿的提议,颇具前瞻性,朕亦觉得此想法于我武周发展有益。但正如王卿所言,实施过程需谨慎谋划。此事便交由礼部牵头,会同吏部、工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先拟定试点计划呈于朕审阅。诸位大臣,务必全力以赴,为我武周的繁荣昌盛贡献心力。” 武曌的话语简洁明了,既肯定了林羽提议的价值,又对实施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也为后续的变革工作指明了方向。

退朝之后,礼部尚书李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召集了吏部、工部的几位关键官员,以及太学院的几位资深教授,一同在礼部的偏厅中商讨太学院变革的具体事宜。偏厅内,气氛严肃而热烈,众人围坐在一张长桌前,桌上堆满了各类书籍和文件。

李明率先发言:“诸位,陛下已下令推进太学院的变革,此事关乎我武周未来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先从师资力量调配说起,太学院现有的夫子们,大多精通传统经学,要分设新专业,就需重新规划师资。我提议,从民间聘请一些在医学、农学、武学方面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客座讲师。比如,可去寻访那些医术精湛、口碑良好的民间郎中,邀请他们来教授医学知识;再去军中选拔有丰富实战经验和军事理论素养的将领,来负责武学教学。”

吏部官员皱着眉头,提出担忧:“李大人,民间聘请之人,虽有本事,但身份背景复杂,如何确保他们能适应太学院的教学环境,遵守学院规矩?”

李明沉思片刻,回应道:“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可先对他们进行严格筛选,面试时不仅考察专业能力,还要了解他们的品行和为人。入职后,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太学院规章制度的培训,让他们尽快融入。”

接着,话题转到了课程设置上。太学院的一位老教授扶了扶胡须,缓缓说道:“文学专业,可保留原有的经史子集课程,再增设一些诗词创作、公文写作的专项课程,以满足朝堂和民间对文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武学专业,除了教授各类兵器的使用技巧、拳脚功夫,还应加入军事战略、兵书研读等理论课程,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军事人才。”

对于医学专业,众人讨论得更为细致。一位精通医术的官员建议:“医学课程要涵盖中医的经典着作研读,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还要有临床实践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跟着医师出诊,学习诊断和治疗疾病。另外,药学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教授各类草药的识别、采集和炮制方法。”

关于农学专业,大家一致认为要注重实地教学。工部官员表示:“可在太学院附近开辟一片农田,作为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农耕技术、作物栽培知识,还应引入一些新的农业工具的使用和改良方法,以及水利灌溉工程的原理和建设知识,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讨论,众人初步拟定了一份太学院变革的详细方案,涵盖了师资调配、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李明看着这份凝聚着众人心血的方案,心中满是期待,只等进一步完善后,呈递给武曌审阅,开启太学院变革的新篇章。 一场关乎武周未来发展走向的变革,正稳步推进,悄然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