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晨募遭猜忌,童言暖众心。晚筹兴学路,希望待深耕 。(1 / 1)

清晨的阳光,宛如金色的丝线,悄然斜洒在村头那棵古老的槐树下,为这棵饱经沧桑的大树镀上了一层金边,光影斑驳间,小李与张维并肩而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悠长,仿若两根孤立在荒野中的旗杆,在这略显空旷的村口,显得格外孤寂。小李紧握着募捐箱的手微微颤抖着,那募捐箱上的红漆已有些剥落,斑驳的痕迹如同他此刻起伏的心绪。他的眼神中满是困惑与委屈,像是一只受伤的小鹿,不明白为何善意之举会遭遇如此多的误解。张维则眉头紧锁,眉心拧成了一个深深的 “川” 字,嘴角紧紧抿着,坚毅的下巴线条愈发紧绷,试图以沉默来抵御那些如冷箭般无形的指责。

“哎,你们说说,小李和张维这到底是在搞啥名堂?小金祥家遭了难,他们倒是挺积极,可别是借着这机会给自己捞好处吧?” 村东头的王婶,此刻正坐在自家门口的矮凳上,她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择着手中的青菜,枯黄的菜叶纷纷飘落,如同她言语间散发的寒意。一边择菜,一边压低声音对旁边的李大娘说道,眼神中充满了狐疑,眼角的鱼尾纹因眯眼而显得更深,仿佛藏着无数窥探的秘密。

李大娘听到这话,手中正缝补着衣物的针线活儿也停了下来,她微微抬起头,浑浊的双眼透过老花镜望向远处的两人,手中的针线还悬在半空,叹了口气:“我也听说了,这年头啊,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呢?” 她的语气中满是无奈与叹息,那声音仿若从岁月的深处传来,又像是对人性复杂的一种深刻体悟,悠长而沉重。

这些话,恰似一阵无形却又刺骨的风,穿过人群熙攘的缝隙,轻轻拂过小李和张维的耳畔。小李的脸色瞬间苍白了几分,如同被霜打过的菜叶,眼眶微红,他紧咬下唇,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只是更加用力地摇晃着手中的募捐箱,那募捐箱随着他的动作发出轻微的 “哐哐” 声,仿佛是在竭力证明自己的清白,每一下晃动都像是他在对误解的呐喊抗争。张维则一声不吭,高大的身形仿若凝固的雕塑,但紧握的拳头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愤怒与不甘,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好似下一秒就要挥向这无端的猜忌。

就在这时,小金祥蹒跚着走了过来,他瘦小的身形在晨光下显得愈发单薄,脸上还带着未愈的伤痕,那伤痕结痂处泛着红,触目惊心,可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仿若夜空中最亮的星。他缓缓走到两人面前,仰头看着他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说道:“叔叔们,我知道你们在为我努力,我相信你们。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

小金祥的话,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瞬间穿透了所有的阴霾,照亮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房。小李和张维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有感动,有欣慰,所有的委屈与误解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们蹲下身子,紧紧拥抱了小金祥,小李的手轻轻抚摸着金祥的头,张维则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仿佛是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真正的善良,无需多言,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周围的村民们,也在这温馨的一幕中,渐渐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与猜疑,纷纷加入到募捐的行列中来,几个大妈放下手中的活计,匆匆跑回家拿来积攒的零钱;年轻的小伙们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把裤兜里皱巴巴的钞票塞进去;就连之前嘀咕的王婶和李大娘,也相互对视一眼,默默起身,蹒跚着走向募捐箱,手中紧握着她们的心意。这一刻,人性的温暖驱散了冷漠,大家用行动支持着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宁静的村落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仿若一幅天然的油画。在村口那棵古老的大槐树下,小李与张维再次并肩而立,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希望。小李,一个总是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着温暖光芒的青年,那笑容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张维,则是一位言辞犀利、行动果敢的汉子,两人此刻正低声而热烈地讨论着。

“维哥,你看这些孩子们,” 小李抬手轻轻指向不远处一群围坐在简陋教室前、专注听讲的孩子们,那教室不过是几间破旧的土坯房改造而成,墙壁上的泥坯有些剥落,露出里面的秸秆,但孩子们毫不在意,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紧盯着黑板,“他们眼睛里对知识的渴望,比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每次看到他们这样,我心里就一阵发酸,咱们不能让这些渴望的光芒被现实的阴霾遮蔽。” 说到这儿,小李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哽咽,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眼眶也有些湿润。

张维闻言,目光也随之温柔起来,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原本冷峻的面容仿若被春风拂过,沉声道:“是啊,小李,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失望。我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让他们能飞出这个贫穷的山坳,去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 说着,张维的拳头不自觉地紧握,手臂上的青筋微微凸起,仿佛要将这份决心深深烙印在心,每一块肌肉都在诉说着他的坚毅。

小李见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轻轻拍了拍张维的肩膀,那手掌的温度传递着信任与支持,提议道:“我们成立一个‘希望之光’教育基金吧!这个名字,既是对孩子们未来的期许,也是我们行动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有了基金,咱们就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修缮教室,买新课本……”

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满是默契,仿佛达成了某种神圣的契约。随后,他们开始分工合作,小李负责起草倡议书,他回到家中,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容。他拿起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用他那细腻的文字描绘出孩子们的梦想与挑战,讲述着村里孩子为了一本旧书争相传阅的场景,描述着那间每逢雨天就漏水的教室,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染力,每一个字符都像是一滴饱含深情的泪水,滴落在读者的心间。

而张维则穿梭于村间小道,他迈着大步,脚下的尘土飞扬,带着他的热情和决心,一家家、一户户地拜访。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先热情地打招呼,拉着乡亲们的手,坐在院子里,讲述着他们的计划:“大叔大妈,咱们村的孩子太苦了,咱们不能看着他们没书读啊。咱们成立这个基金,就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希望,您哪怕捐一块两块,那也是孩子们的希望啊……” 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眼神中满是诚恳,乡亲们听着,有的频频点头,有的低头沉思,最终都纷纷表示愿意出一份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希望之光” 教育基金逐渐有了雏形,可后续的管理、资金的持续筹集等问题接踵而至。村里的老会计主动站出来帮忙记账,但新的质疑声又开始出现:“这钱真能都用到孩子身上?” 面对这些,小李和张维又该如何应对?未来的路,依旧崎岖,却也充满希望,他们能否坚守初心,带着孩子们冲破困境,走向光明?一切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