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与贾芸概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百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贾芸便是其中一位独特的存在。贾芸是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虽为贾府近支,算是主子少爷,但因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他在书中于第二十四回正式登场,当时贾宝玉对他的第一印象颇佳,因其“斯文清秀”,还戏称他像自己的儿子,贾芸便伶俐地认了宝玉为父。此后,为改善家境,他积极在贾府谋事,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故事。
二、贾芸的人物形象
1.外貌与身份
贾芸生得眉清目秀,举止潇洒,颇具几分俊朗之气。书中虽未对其外貌进行大篇幅细致描绘,但从旁人的反应和寥寥数语中,能感受到他的风采。他是贾府玉字辈的子孙,不过其家族这一支已逐渐没落。他的父亲早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在贾府众多子弟中,身份地位并不突出。这种身份背景使他在贾府中处于一种较为边缘的位置,既有着贾府子弟的名分,却又缺乏相应的权势和财富支持。然而,这也激发了他想要改变现状的决心,促使他努力去争取机会,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中奋力前行,试图凭借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
2.性格特点
(1)坚韧自强
贾芸身处家庭困境,父亲早亡,家族没落,经济上捉襟见肘。但他并未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展现出了坚韧自强的品质。在求职过程中,他四处碰壁却从未放弃。先是向贾宝玉寻求机会,虽未得到实质性的帮助,但他没有气馁。之后又转向贾琏,依旧未能成功谋得差事。然而,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王熙凤。为了能在王熙凤那里求得一份工作,他不惜借贷买冰片、麝香孝敬她。这种在困境中不断努力、积极寻找出路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的坚韧。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家庭的现状和自己的命运,这种强烈的改变欲望促使他在面对一次次挫折时,依然能够咬牙坚持,不断尝试。他的坚韧自强源于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的破败让他明白自己必须承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而对未来的憧憬则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2)聪明伶俐
贾芸的聪明伶俐在他的诸多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宝玉为父这一情节就充分展现了他的机智。他深知宝玉在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认父这一方式拉近与宝玉的关系,不仅能在贾府中提升自己的存在感,还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他对宝玉的奉承恰到好处,既不显得过于谄媚,又能让宝玉心生欢喜。在求王熙凤办事时,他更是展现出了高超的说话艺术。他先是用巧妙的言辞夸赞王熙凤,说她“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让王熙凤心花怒放。接着又讲述自己为了孝敬她,四处借贷买冰片、麝香的事情,既显示出自己的诚意,又让王熙凤觉得他是个有孝心、有能力的人。这种聪明伶俐为他带来了不少好处,成功地谋得了在大观园种树的差事,让他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在贾府中逐渐站稳了脚跟。
(3)重情重义
贾芸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对母亲,他极为孝顺。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他始终把母亲的需求放在首位,努力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自己四处奔波求职的过程中,也不忘关心母亲的感受。对朋友,他真诚相待。在与朋友交往中,他总是尽力帮助朋友解决问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他与小红的感情更是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他们通过“手帕定情”,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相互倾心。贾芸对小红的感情真挚而热烈,在得知小红的心意后,他始终坚守这份感情。这种重情重义的品质影响着他的行为,让他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情感。他会为了保护自己在乎的人而努力奋斗,也会因为对他人的感情而做出一些看似冒险的决定。
(4)不骄不躁
贾芸成为领班后,并没有因为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处理事务时,他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人,赢得了下属的尊重和信任。他与同事们相处融洽,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提升而对他人颐指气使。这种不骄不躁的特质对他的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贾府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中,他的谦逊和稳重让他能够与不同阶层的人和谐相处。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得罪他人,也不会因为地位的变化而失去朋友。这使得他在贾府中拥有了良好的口碑,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贾芸的人生经历
1.家庭困境与求职之路
(5)家庭困境
贾芸所处的家庭已然破败不堪。父亲早早离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来源也随之断绝。家中的产业逐渐凋零,生活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境地。日常开销都成了难题,更别提维持家族往日的体面。家中的房屋年久失修,家具也陈旧简陋。在贾府这个奢华的环境中,他的家庭显得格外寒酸。这种破败的家庭状况让贾芸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不甘。他看着周围其他贾府子弟过着富足无忧的生活,而自己却要为生计发愁,强烈的落差感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决心。他深知只有自己努力奋斗,才能让家庭摆脱困境,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
(6)求职碰壁
贾芸首先将求职的希望寄托在了贾宝玉身上。他精心准备,带着讨好的心思去见宝玉。见到宝玉后,他极尽奉承之能事,一口一个“父亲”叫得极为亲热,试图拉近与宝玉的关系,从而获得一份差事。然而,宝玉本就是个不谙世事、只知在脂粉堆里厮混的公子哥,对贾芸的求职之事并未放在心上。他只是随口敷衍,并未给予实质性的帮助。贾芸满心期待而来,却失望而归。这次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找错了人,宝玉在贾府虽受宠爱,但并无实际的权力安排差事。贾芸的心理从满怀希望逐渐变得失落,但他并未就此放弃。
接着,贾芸又转向贾琏求职。他找到贾琏,诚恳地表达了自己想要谋个差事的想法。贾琏当时答应得很爽快,说有合适的机会一定想着他。贾芸心中又燃起了希望,每日都盼着贾琏的消息。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动静。后来他才知道,贾琏虽然答应了他,但并没有真正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且贾琏本身在安排差事上也受到诸多限制。这次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贾琏的敷衍,另一方面是贾府内部权力斗争复杂,贾琏无法随心所欲地安排人员。贾芸得知真相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但他的斗志并未被磨灭,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求职的决心。
(7)成功谋职
贾芸把目光投向了王熙凤。他深知王熙凤在贾府掌握着实权,要想谋得差事,必须得到她的认可。为了能打动王熙凤,他四处借贷,买了冰片、麝香等珍贵物品作为礼物。见到王熙凤后,他先是恭恭敬敬地行礼,然后用巧妙的言辞夸赞王熙凤:“婶子身子生得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得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得不知怎么样呢。”这番话既表达了对王熙凤能力的钦佩,又关心了她的身体,让王熙凤心里十分受用。
接着,贾芸讲述自己为了买这些礼物,跑了多少地方,费了多少心思,强调自己的诚意。他说:“我知道婶子是最疼人的,我就是想尽点孝心,让婶子知道我是个有心的人。”王熙凤听了,觉得他既懂事又有能力。贾芸还巧妙地提及自己在外面也有一些人脉和资源,能够把差事办好。
王熙凤之所以给予贾芸差事,一方面是被他的礼物和言辞打动,觉得他是个会办事、懂规矩的人;另一方面,也想通过给贾芸差事,显示自己在贾府的权威和慷慨。最终,贾芸成功谋得了在大观园种树的差事,开启了他在贾府新的生活篇章。
2.感情经历
(8)与小红相识
贾芸与小红的相识颇具戏剧性。当时,贾芸为谋差事在贾府中四处奔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园子里遇到了小红。小红本是怡红院的一个小丫鬟,容貌俏丽,聪明伶俐,只是在贾府众多丫鬟中尚未崭露头角。
那日,贾芸在园子里徘徊,小红正从那边走来。两人目光交汇,瞬间都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小红见贾芸眉清目秀、举止不凡,心中不禁暗暗留意;贾芸也被小红的灵动俏皮所吸引。此后,他们又有了几次不经意的相遇,彼此的印象逐渐加深。
真正让他们感情有了实质性进展的是“手帕定情”的情节。一次,小红在园子里遗落了自己的手帕,恰好被贾芸捡到。贾芸认出这是小红的手帕,便有心留下作为纪念。后来,他通过坠儿之手,将自己的手帕换给了小红。小红看到贾芸的手帕,心中明白这其中的情意,也默认了这份心意。从此,两人以手帕为信物,定下了彼此的感情。
他们相识的背景是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在贾府中,等级森严,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小红作为丫鬟,身处底层,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贾芸虽是贾府子弟,但家族没落,也急需寻找机会重振家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相遇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给彼此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9)感情发展
自“手帕定情”后,贾芸与小红的感情在贾府的经历中不断发展。在贾府这个充满勾心斗角和利益纷争的地方,他们的感情显得格外珍贵。
小红在怡红院的日子并不好过,时常受到其他丫鬟的排挤和刁难。贾芸得知后,虽不能直接为她出头,但总会在暗中关心她,给她鼓励和支持。他会通过坠儿传递一些贴心的话语,让小红感受到他的爱意从未改变。而小红也在贾芸谋职的过程中,给予他精神上的鼓舞。当贾芸求职碰壁时,小红会安慰他,相信他一定能成功。这种相互的支持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贾府中的接触也逐渐增多。有时,他们会在园子里偷偷见面,倾诉彼此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些短暂的相聚中,他们忘却了周围的烦恼和压力,只沉浸在彼此的爱意中。
他们的感情对彼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小红来说,贾芸的爱让她有了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再害怕被人欺负。她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能与贾芸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对于贾芸而言,小红的鼓励成为了他奋斗的动力。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想要在贾府中站稳脚跟,给小红一个安稳的生活。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他们的感情如同两颗相互依偎的星星,照亮了彼此前行的道路。
3.贾府败落后的作为
(10)仗义探庵
贾府一朝倾覆,往日的繁华如过眼云烟,树倒猢狲散,众人皆作鸟兽散。然而,贾芸却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仗义之举。依据脂批和主流红学界观点,在贾府败落后,他毅然前往狱神庙探望王熙凤和贾宝玉。
彼时的狱神庙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王熙凤曾经在贾府呼风唤雨,如今却沦为阶下囚,形容憔悴,不复往日的风采。贾宝玉也失去了往日的富贵尊荣,眼神中满是迷茫和失落。贾芸的到来,如同黑暗中一道温暖的光,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慰藉。
他带着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小心翼翼地递给王熙凤和贾宝玉。他轻声安慰着他们,告诉他们不要失去希望。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贾芸回忆起往昔在贾府的点点滴滴,那些有欢笑也有泪水的日子。他向王熙凤表达了感激之情,若不是当初王熙凤给予他差事,他或许还在困境中挣扎。对于贾宝玉,他则鼓励他要坚强面对生活的挫折。
贾芸之所以如此仗义,一方面是因为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王熙凤和贾宝玉在他的人生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王熙凤曾给他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贾宝玉则是他在贾府中相对亲近的人。另一方面,他深知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温暖和支持。他不愿意看到曾经熟悉的人在困境中孤立无援,所以不顾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毅然前往狱神庙探望他们。
(11)解救巧姐
王熙凤在狱中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将解救巧姐的重任托付给了贾芸。贾芸深知此事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立刻着手与刘姥姥等商议解救巧姐的办法。
他们首先分析了巧姐所处的困境。巧姐被狠舅奸兄算计,即将被卖入烟花之地。情况十分危急,必须尽快想出对策。贾芸凭借着自己在贾府中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四处打听消息,了解到了巧姐被关押的大致地点。
刘姥姥则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人脉,在乡下联系了一些可靠的人,准备接应巧姐。他们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决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实施解救行动。
行动当晚,贾芸带领着几个身手矫健的人悄悄潜入关押巧姐的地方。他们避开了看守的视线,顺利地找到了巧姐。巧姐此时已经吓得瑟瑟发抖,贾芸轻声安慰她,让她不要害怕。他们迅速带着巧姐离开了那里,与在外面接应的刘姥姥会合。
在返回乡下的途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官府的追捕和坏人的追踪。最终,成功地将巧姐解救出来,并安置在了乡下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次解救行动意义重大。它不仅拯救了巧姐的命运,让她避免了落入火坑的悲惨结局,也体现了贾芸等人的正义和善良。在贾府败落、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他们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光辉。同时,这也为《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让读者看到了在黑暗中依然存在的希望和善良。
四、贾芸人物形象的意义
1.对《红楼梦》主题的深化
贾芸的人物形象极大地深化了《红楼梦》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主题。在他求职的过程中,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先是向贾宝玉求助,宝玉虽在贾府地位尊崇,却对贾芸的求职之事敷衍了事,并未真正放在心上。贾芸满心期待,最终却只换来一场空,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情的淡薄。即便他以“父亲”相称,极尽讨好之能事,也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可见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亲情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之后他转向贾琏求职,贾琏同样只是随口答应,并未兑现承诺。贾芸每日盼着消息,却等来失望,这进一步凸显了世态的炎凉。在贾府,人们只看重自身的利益和权势,对于他人的困境往往视而不见。而当贾芸转而求王熙凤时,他不惜借贷送礼,凭借着聪明伶俐的口才和巧妙的言辞才谋得了差事。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在贾府中办事需要攀附权贵、阿谀奉承的现实,人情冷暖尽显其中。
贾府败落后,贾芸的仗义之举与其他人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众人都对王熙凤和贾宝玉避之不及的时候,贾芸却前往狱神庙探望他们,还承担起解救巧姐的重任。这种重情重义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更加突出了其他人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此外,贾芸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红楼梦》关于命运无常的主题。他原本家庭破败,在贾府中处于边缘地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得了差事,生活有了转机。然而,贾府的衰败又让一切发生了改变。他的命运随着贾府的兴衰而起伏,反映出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命运的无常。
2.现实意义
(12)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贾芸的经历为个人成长带来诸多宝贵启示。他坚韧自强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首要方面。在家庭破败、求职碰壁的困境中,他从未放弃努力,不断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启示我们,在个人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不能被暂时的困境打倒,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持续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他的聪明伶俐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贾芸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人际关系,通过巧妙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善于把握机会,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同时,要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有助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重情重义是贾芸的又一闪光点。他对母亲孝顺,对朋友真诚,对小红深情。这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能忽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情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不骄不躁的特质也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贾芸成为领班后,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保持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在现代社会,当我们取得一定成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继续努力提升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这些品质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坚韧自强能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聪明伶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重情重义能让我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骄不躁则能让我们保持稳定的发展。
(13)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贾芸的故事反映出了丰富的社会现象。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利益纠葛。贾芸为了谋得差事,需要讨好不同的人,攀附权贵。这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着一种靠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来获取资源和机会。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得一些有能力但缺乏人际关系的人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阶层差异也是贾芸故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他虽然是贾府玉字辈的子孙,但家族没落,经济困难,在贾府中处于边缘地位。而像贾宝玉、王熙凤等则处于权力和财富的上层。这种阶层差异导致了不同阶层的人在生活、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阶层固化使得底层人民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社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贾芸的经历还反映出社会中人情冷暖的现象。在他求职过程中,有些人对他敷衍了事,而当他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资源后,人们的态度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他人的地位和财富来对待他人,人情变得功利化。
这些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人际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整合,但过度依赖关系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阶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奋斗,但如果阶层固化严重,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人情冷暖的现象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信任。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些社会现象,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和谐发展。
五、关于贾芸的争议解读
1.后四十回形象的扭曲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芸是一个积极向上、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他虽出身没落家族,但坚韧自强,为改变命运四处求职;聪明伶俐,懂得利用人际关系为自己谋得机会;重情重义,对母亲孝顺,对朋友真诚,对小红深情;不骄不躁,成为领班后也能谦逊待人。然而,后四十回中贾芸的形象却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在后四十回里,贾芸变成了一个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小人。在贾府败落时,他不仅没有像前八十回所展现的那样重情重义地去帮助曾经有恩于他的人,反而与贾蔷等人勾结,参与了卖巧姐的恶行。这种行为与他在前八十回中所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让读者难以接受。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后四十回的作者可能与前八十回的曹雪芹在创作理念和人物理解上存在差异。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度,注重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而后四十回的作者或许没有完全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简单粗暴地改变了贾芸的性格。
其次,后四十回的创作背景与前八十回不同。曹雪芹生活在康乾盛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较为深刻,能够细腻地刻画人物。而后四十回创作时,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可能发生了变化,作者可能更倾向于用简单的善恶对比来塑造人物,以达到某种戏剧化的效果。
最后,从版本流传的角度来看,在《红楼梦》的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的丢失或篡改。后四十回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受到了后人的改动,导致贾芸的形象被扭曲。这种形象的扭曲使得《红楼梦》人物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受到了破坏,也让读者对后四十回的认可度大打折扣。
2.主流观点与不同看法
(14)主流红学界观点
主流红学界普遍认为贾芸是《红楼梦》中一个具有闪光点的人物。他被视作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代表,虽出身于没落家族分支,但未被困境打倒,凭借坚韧自强的精神四处求职,展现出强烈的改变命运的决心。其聪明伶俐的特质也备受肯定,在与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交往中,善于把握机会,用巧妙的言辞和行动为自己谋得发展空间。同时,红学界高度赞赏他重情重义的品质,无论是对母亲的孝顺、对朋友的真诚,还是对小红的深情,都体现出他人性中的温暖。这些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前八十回中对贾芸细致的情节描写,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读者能清晰感受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15)不同看法分析
有部分观点认为贾芸在某些行为上过于功利。比如他为求差事向王熙凤送礼、讨好宝玉认父等行为,被认为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过于世故圆滑。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他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表现出了对权势和财富的过度渴望,忽略了一些道德层面的考量。然而,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在当时贾府复杂的环境下,贾芸身处困境,若不采取一些策略,很难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这些行为更多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无奈之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功利和世故。而且从前八十回整体来看,他的重情重义等正面品质更为突出,不能因这些行为而否定他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