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宰执天下(二十五)(1 / 1)

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1656 字 17小时前

缓步奔跑的重骑兵开始提速,骑士们放下面甲,握紧马刀,祈祷上苍的保佑。

此时,这些骑兵已经完全展示在敖汉部和奈曼部眼前,但对于完成加速的双方阵线来说,已经没有了转圜的余地。

山坡上,陈吉发气定神闲的拿着望远镜四处观战,郡主朱凌霄虽然之前见过几次小规模的骑兵战斗,但这种数万人规模的决战,却是第一回经历。

乌云压顶般的黑甲骑士,漫山遍野的流血厮杀,让这位从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郡主有些心理不适。

陈吉发见状握住她的手。

“不舒服就别看了。回去休息吧,快结束了。”

“不,就要看!”

她拿起望远镜,倔强的继续观战。

而在她望向的地方,重骑兵阵列已经以令人窒息的高速和压迫感,义无反顾的冲入了敖汉和奈曼部蒙古人阵中!

近代重甲墙式冲锋,对阵蒙古轻骑兵蛮式冲锋,结局显而易见。

大量的蒙古骑兵在此前还是牧民,他们来自不同的部落,受不同的头领节制,除了每年有限的几次出征劫掠之外,很少有机会大规模集中起来训练阵型。

在面对迫人心弦的危险时,并没有勇气面对这种不顾生死的冲锋。

更何况,在这种悍不畏死的密集阵型冲击下,任何松散的骑兵都将面对三四名敌人的杀伤,即便侥幸不死杀掉了正面敌人,却难以抵挡其后的第二排、第三排,乃至于第四排!

蒙古骑兵在冲击下做出了本能的反应,除了那些冲在前面已经无法扭转方向的,大多数牧民在三十米左右的距离上丧失了勇气,纷纷掉头或者降低马速。

但这种行为加剧了灾难的发生,高速冲锋的重骑兵可以持续冲击五百米左右,在阵前几十米的距离上做出调整动作,并不能挽救他们的小命。

在远处望远镜的主人看来,就像是一柄坚实的铁锤,毫不留情的锤入腐朽的木块,敲得粉身碎骨!

阵前混乱一片!

蒙古轻骑兵这时候正好从缓坡上冲下来,与向侧翼躲避的敌军撞了个正着。

刚刚逃离死神的敌军骑兵惊魂未定,此时受到冲击,毫无意外的溃散而逃。

郑红绫看到重骑兵冲阵成功之后,立刻率领突击骑兵向敌人侧后包抄,直插山口内部。

敌军显然也看见了这员悍将的举动,如果让她成功击溃山口处的预备队,敖汉部和奈曼部的全部勇士今天就都交代在这里了。

守护山口的预备队是科尔沁蒙古左翼中旗,总共约二千余人。

郑红绫率领的本部突击骑兵大约一千五百余人,层层突破后,先期抵达的不过六百人不到。

这里地形较为狭窄,大规模骑兵很难迂回,双方缠斗之中堵住了出口,因此,只要郑红绫击溃眼前的这支部队,就能封锁山口,截断敌军退路。

郑红绫的作战风格向来只有四个字:

有我无敌!

当年,她带着几十名骑兵就敢向上千的流寇冲锋,斩将夺旗,在潜山县郊外,能率领数百骑兵墙式冲锋击垮数千的敌军,现在,率领着六百骑兵的巾帼女将,要再次证明她天下无双的突击能力。

科尔沁蒙古人眼见这支骑兵来势汹汹,却并不畏惧。

突击骑兵装备上来说更接近于轻骑兵,而且,他们战斗许久,马力已衰。

相反的,科尔沁骑兵养精蓄锐,还位于缓坡之上,天时地利。

郑红绫稍微整队,用长枪轻微碰触头盔。

“众将士,此时谷口已经被堵,我们没有退路!请随我冲锋,有我无敌,战之必胜!”

“有我无敌,战之必胜!”

六百人排成锋矢阵型缓步向前,与敌军接近。

山坡上的科尔沁骑兵也开始加速。

双方越来越快,很快猛烈的撞击在一起!

郑红绫当先刺出长枪,将对面的蒙古勇士挑飞,紧接着横扫千钧,将两侧的敌军击倒。

锋矢阵如同利刃般扎入敌军腹地,源源不断的敌军涌上来,试图冲垮这柄利刃,然而,郑红绫与身后护卫骑士仍然坚定的向大橐迈去!

这个时候,科尔沁人的首领也意识到对方的目的,现在,最正确的做法是赶紧绞杀眼前这位绝世猛将,但,前方越来越多溃散的部落骑兵亡命回来,头也不回的经过山谷向东逃窜。

这意味着此战无论如何都是大败,若是他们在此硬抗,友军或许能跑得更多,但他们这两千人绝无幸免。

科尔沁蒙古不可能为奈曼和敖汉拼尽全力。

而且,更后方督阵的满洲旗人还在山谷中行进,对战场没有准确的判断,传令兵还在催促追击清剿敌方。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悍不畏死的晋中营突击骑兵,这支科尔沁蒙古部族的首领做了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那就是撤退逃跑。

郑红绫只觉得眼前的敌人突然为之一空,再左右看时,敌军已经收到号令,从两侧纷纷逃走。

这块卡在山口出路的小坡地,现在属于她了。

郑红绫立刻下令麾下骑兵以此处坡地为中心绞杀回撤的敌军,越来越多的敌军发现退路被阻挡,越来越多的突击骑兵赶赴此地汇合。

前方的战场很快受到影响,那些进退两难的蒙古人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抵抗迅速减弱,很快便平息下来。

后方的清军到这个时候才搞清楚前面发生的事情,于是留下殿后部队,掉头撤回了昭乌达。

天色渐暗,陈吉发下令收拢部队,收编俘虏,打扫战场,并不向东追逐。

满蒙联军与流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流窜机动性极强的强盗集团。

与这种强盗集团作战,若是追在他们屁股后面跑肯定会疲于奔命,但若是每次只集中注意力于劫掠人口、消灭有生力量就不同。

陈吉发对于归化满蒙的核心思想,就是削减其丁口数量。

通过劫掠减少其部落民的基数,通过决战消耗其成年男丁。

在更长时间维度上,还要在蒙古腹地建设定居城市,让蒙古牧民脱离马背上的生活,耕种做工,慢慢融入中华文明的体系。

夜色降临,战场清扫干净,所有阵亡者集中起来,焚烧安葬。

蒙古萨满念起沉闷的曲调,在压抑而清冷的草原上传出很远很远。

朱凌霄站在陈吉发身边,盯着焚烧尸体的熊熊烈火,总算意识到杀人如麻这个评语,对于自己的夫君来说,还真是毫不夸张。

今日的决战,双方阵亡者合计八千余人,其中汉蒙联军损失约二千余人,满蒙联军损失约六千余人。满地的尸身和殷红的鲜血如今都在烈焰中化为灰烬,待明日过后,这里又将恢复宁静,成为肥美的牧场。

格日勒派出使臣,给皇太极送信,宣告此战的胜利,并要求以克什克腾山谷为界,划分察哈尔蒙古与清国的界限。

作为诚意,格日勒承诺归还敖汉、奈曼、科尔沁部众各一千人。

皇太极在战后第四天收到这条消息,格日勒的信件和敖汉部的报告几乎同时送来,这让他大为光火。

锦州如今围了三个月,但毫无成效。

老狐狸洪承畴现在没有朝廷掣肘,就龟缩在宁远不出来。

锦州毗邻小凌河,夏天水量充沛,直通大海,东江镇的炮舰隔三差五顺流北上轰击骚扰,根本没办法困死。

在此情况下,六万满洲精锐人吃马嚼,浪费颇多,又要分心克什克腾方向的蒙古人作乱,再打下去,怕是会生变翻车。

崇祯十三年五月,皇太极下令从锦州退兵,沿途拆毁大、小凌河沿岸明军堡垒,焚毁庄稼。

历史上导致明军最后的主力全军崩溃的宁锦战役,以满清失去大半个漠南蒙古为代价提前结束,穿越者陈吉发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主导历史进程的发展。

战后,汉蒙联军在达理湖畔召开大会,正式推举格日勒为察哈尔汗,根据此战贡献,分配牧场,并宣布定都乌兰察布。

各部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势力范围,并派驻使者在乌兰察布,通过大同口岸与明朝通商,交易不限于茶马、盐铁、粮草。

此外,陈吉发还打算将乌兰察布建成一座定居城市,修筑混凝土城墙,成为大同北方屏障。

为此,乌兰察布将允许晋中营驻军,计划保持三千重骑兵的规模,既是帮助他们统合蒙古诸部,也是监视他们执行盟约。

会盟结束之后,各部头领带牧民赶往各自牧场。

陈吉发也率领大军返回察哈尔故地,从大同入关。

同时,向朝廷上表,宣布察哈尔部归附,作为大明藩属,每年纳贡称臣。

临走时,他赠与格日勒二百套铁甲,并嘱咐他今年秋天膘肥马壮之时,对土默特部用兵,将河套地区纳入势力范围。

察哈尔与土默特世代敌对,抢夺水草,强大后的察哈尔自然不会放过征服土默特的机会。

陈吉发此行目的既已达到,便不再停留,返程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