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1 / 1)

万历四十三年,天下太平的日子已持续许久。然而,天子常年不与群臣相见,各地水旱灾害频发,流民在道路上络绎不绝。虽然督抚将这些灾情上奏朝廷,但也不知皇帝是否过目。

某一天,内阁发布了一道上谕,经吏科抄录传布出来,内容如下:“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内阁接到皇帝谕旨:朕登基四十余年来,日夜兢兢业业,忙得连按时吃饭的闲暇都没有。想要让百姓安康富足,首要之事便是选拔任用人才。昔日秦穆公未能推行周礼,诗人作诗讽刺,这便是《诗经》中‘蒹葭苍苍’篇章的创作缘由。如今难道真的没有贤能智慧之士隐居于民间?若不是这样,为何无法达到夏、商、周三代那样的盛世?各位大臣应各抒己见,详细上奏,不必忌讳,朕将从中选取采纳。钦此。”

过了三日,御史单扬言呈递了一份奏疏,内容是:“为奏请表彰那些被埋没压制的人才,彰显圣明治理,光耀泉下亡魂之事。臣听闻,人才的兴衰,关系着国家的兴亡。虞舜时期,臣子们尽力辅佐,使政务清明;周朝时,人才或辅佐君主,或追随左右,这些事迹记载于《诗经》《尚书》,世代相传,可见重视人才的传统由来已久。夏、商、周三代用人,不局限于资格,所以《兔罝》中打兔的乡野之人,《小戎》里的女子,都能担任重要职务。到了后世,开始设立资格来限制用人。又有所谓的清流,在汉代称为‘贤良方正’,在唐代称为‘入直’,在宋代称为‘知制诰’。

我朝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后,开设乡试、会试科举制度,设立翰林院。能够入选翰林院的儒臣,不出数年便可轻松晋升为卿贰重臣,若不是从翰林院出身,便不能被视为清贵显要之辈。凡是宰相大臣拟定谥号,不是翰林院出身的,不能谥为‘文’。这样关乎生死荣辱的待遇,能够深入人心、牢不可破,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虽然其中选拔十人只能得到两三个真正的人才,比如薛宣、胡居仁在理学方面的成就,周宪、吴景的忠义之举,于谦、王守仁的功业,李梦阳、何景明的文章,都光辉灿烂,照耀史册。然而,一榜进士及第的人,几年之后,竟有人连他们的姓名都记不起来,可见其中也不免存在侥幸得中之人。

将天下人才汇聚起来却用资格限制,那么被选拔上的人少,被遗漏的人多。那些未被选中的人,心中怀着沉冤和抑郁之气,在天地间徘徊。他们活着的时候,有的装作狂放不羁,有的行为迂腐怪异,甚至做出幽僻诡异的举动;他们死后,其怨气都能化为妖邪、厉鬼,带来灾祸,上能直冲日月星辰,下能穿透深潭黄泉,成为百姓的祸害。这虽然与这些人不能修养性情、深入钻研学问有关,但也不能不说资格限制是激发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臣听说唐朝有在大臣死后追赐进士的制度,方干、罗邺都获此殊荣。皇上求贤若渴,连隐居之人都不愿遗漏,难道会吝惜对已故儒士的恩泽?这些儒士生前不能进入翰林院,死后追封又有何妨?恳请皇上怜悯他们被埋没压抑的境遇,特降殊恩,广泛寻访天下已故的儒士,考察他们的事迹,评定他们的文章,赐一榜进士及第,并授予不同等级的翰林院职衔。如此一来,那些心怀沉冤、抑郁不得志的士人,都会化作祥风甘雨,共同仰望皇上的恩德。臣愚昧无知,不懂得忌讳,冒昧陈言,恳请皇上明察并施行。”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奏疏呈上,六月初一日皇帝下旨:“这所奏之事,着令大学士会同礼部,行文让各省采访已故儒士的诗文、墓志、行状,汇总后送到礼部核查。至于如何给予恩典表彰、分别赐第,不必拘泥于资格,详细商议后上奏。钦此。”

礼部将旨意传达至各省,各省督抚又传达给各司道,各司道再传达到各府、州、县。经过一年的采访,各省督抚将材料汇总上报礼部,大学士等人商议后上奏。奏议内容为:“礼部为遵奉皇上谕旨之事。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河南道监察御史单扬言,上奏为请表彰沉抑之人才,彰显圣明治理,光耀泉下亡魂一事。六月初一日奉皇上圣旨(旨意全文抄录)。臣等核查各省上报的采访已故儒士的诗文、墓志、行状以及访闻的事实,共计九十一人:

已登仕籍但未入翰林院的有:周进、范进、向鼎、蘧祜、雷骥、张师陆、汤奉、杜倩、李本瑛、董瑛、冯瑶、尤扶徕、虞育德、杨允、余特,共十五人;

武途出身已登仕籍,按例不得入翰林院的有:汤奏、萧采、木耐,共三人;

举人有:娄奉、卫体善,共二人;

荫生有:徐咏一人;

贡生有:严大位、随岑庵、匡迥、沈大年,共四人;

监生有:娄瓒、蘧来旬、胡缜、武书、伊昭、储信、汤由、汤实、庄洁,共九人;

生员有:梅玖、王德、王仁、魏好古、蘧景玉、马静、倪霜峰、季萑、诸葛佑、萧鼎、浦玉方、韦阐、杜仪、臧荼、迟均、余夔、萧树滋、虞感祁、庄尚志、余持、余敷、余殷、虞梁、王蕴、邓义、陈春,共二十六人;

布衣有:陈礼、牛布衣、权勿用、景木蕙、赵洁、支锷、金东崖、牛浦、牛瑶、鲍文卿、倪廷珠、宗姬、郭铁笔、金寓刘、辛东之、洪憨仙、卢华士、娄焕文、季恬逸、郭力、萧浩、凤鸣歧、季遐年、盖宽、王太、丁诗、荆元,共二十七人;

僧人有:甘露僧、陈思阮,共二人;

道士有:来霞士一人;

女子有:沈琼枝一人。

臣等查核,已故儒士周进等人,他们身份虽然繁杂不一,品德也有优点和缺点,但都有值得称道之处。现依据他们生平的事迹和文章,分别拟定评语,另缮写清单,恭敬呈给皇上御览。恳请皇上钦定名次,张榜公布。隆恩出自皇上圣裁,臣等不敢擅自决定。他们的诗文、墓志、行状以及访闻的事实,存放在礼部衙门,以便昭示后人。”万历四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奏议呈上,二十六日皇帝下旨:“虞育德赐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授予翰林院修撰;庄尚志赐第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予翰林院编修;杜仪赐第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予翰林院编修;萧采等人赐第二甲进士出身,都授予翰林院检讨;沈琼枝等人赐第三甲同进士出身,都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于七月初一日张榜公布,并赐祭一坛,在国子监举行祭祀仪式,派遣礼部尚书刘进贤前往行礼。其余事项依照奏议执行。钦此。”

到了七月初一日黎明时分,礼部门口悬挂出一张榜单,上面写道:“礼部为遵奉皇上谕旨之事。现将采访儒士赐第的姓名、籍贯开列于后。须至榜者:

第一甲

第一名虞育德,南直隶常熟县人;

第二名庄尚志,南直隶上元县人;

第三名杜仪,南直隶天长县人。

第二甲

第一名萧采,四川成都府人;

第二名迟均,南直隶句容县人;

第三甲

第一名沈琼枝,南直隶常州府人;

第二名韦阐,南直隶滁州府人;

这一天,礼部尚书刘进贤奉旨来到国子监,头戴幞头,身穿官袍,摆好祭品,进行三献之礼。太常寺官员宣读祝文:“在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七月初一,适宜祭祀之日,皇帝派遣礼部尚书刘进贤,以牺牲、美酒、玉帛等祭品,祭祀特赠翰林院修撰虞育德等诸位贤士的英灵:

唉,你们这些大臣,品德纯美,资质灵秀,如美玉般纯粹,似鸾鸟般高飞,如金子般坚贞,像雌凤般潜藏。你们的才学能规划天地,智慧可通晓神明,就像《易经》中所说的鸿鸟渐进,又如《诗经》里所比喻的鹤鸣之声。

资格限制束缚人才,贤能豪杰共同叹息;凤凰已被牢笼困住,梧桐树也遭受摧残。你们身着粗布长袍、短褐衣衫,居住在简陋的蓬门茅屋之中;手持藜杖、端着畚箕,生活坎坷,令人叹息。

也有做小官的,曾担任低微职务,然而如龙难以驯服,怎能与平庸之辈为伍;也有官运亨通的,曾在仕途上领先,身处玉堂金马之地,仿佛神仙一般。

众多人才如旌旗飘扬,乘车而来,有的发誓归隐,有的凿坏以避世,谁又敢走仕途的捷径?在喧闹的市井之中,有高洁的隐士,却无人与他们一同探讨学问。

寺庙中的茶板声、粥鱼声,炼丹炉旁、捣药臼边,梨园子弟、闺中才女,都各有风采。那些束发从军、手持戈盾征战的人,功成之后便悄然隐退,只留下夕阳下军旗的一抹红色。

淳朴的百姓、风度翩翩的公子,都曾身处困境,泪水如铅水般流淌。金陵的池馆,风和日丽,人们在此讲求礼乐,饮酒高歌;吴越的山水,是烟霞汇聚的胜地,人们击钵催诗,论文饮酒。几十年来,忧愁的城池未曾攻破,泪水汇聚成海,无边无际。

朕十分怜悯你们,特在泉下给予恩典,赐给进士及第,授予官职,解除你们的遗憾。唉!兰花因芳香而早陨,油脂因明亮而先煎,你们这些大臣,荣耀的名声将流传万年。请享用祭品!”

祝文词写道:“记得当时,我喜爱秦淮风光,偶然离开故乡。在梅树根旁、冶城旧址,多次尽情游览;在杏花村里,几度悠然漫步。风停时,高大的梧桐静默伫立;秋虫在草丛中低吟,我也和时人一同评说长短。如今一切都已过去!我如蝉蜕去衣冠,在沧浪之水中洗净双脚。无聊之时姑且饮下美酒,呼唤几位新结识的朋友大醉一场。人生百年易逝,何必忧愁烦闷;千秋大业事大,也值得仔细商量。江左的烟霞美景、淮南的耆旧贤才,写入残缺的书卷中,总是令人断肠!从今后,我将伴着药炉、经卷,独自礼佛修行。”

儒林外史结!!

三侠五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