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千万钱(1 / 1)

(漏发了第34章《沈荃》,导致内容有一点不连贯,因为文字有一点问题,正在审核,稍晚一点补发,喜欢的可以回去看一眼,沈荃同学出场,还是影响了后续章节内容的。)

弄清楚是什么草,弄清楚这草的用途和未来,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院子里的人,近水楼台,能先得到什么好处了。

“新秦中想入一股!”赵芃非常坚定的说。

“你现在有钱吗?”张诚好奇的问,当初建设新秦中的时候,赵芃可是借了大家的钱去办事的。

“这几年我自己还存了些私房钱,和杏儿姐办电灯厂的时候我也投了些钱,电灯厂也该分红了吧,杏儿姐?”

“电灯厂我也投钱了啊!”蒙恬大声说,灯泡厂的玻璃工艺和充氮气工艺都是自己这面提供的,这么说自己也可以分红了,正愁最近钱不够花。

赵杏儿想了一会儿,说:两位股东,灯泡厂前段时间已经有盈利了,每位可以分红30万钱。

“我再凑一点,50万钱,能占多少?”赵芃一咬牙。

“30万。”蒙恬冷冷的说了一声。蒙家嫂子都不知道蒙恬何时参股了灯泡厂,更不知道灯泡厂一次分红竟然能有30万钱这么多,看蒙恬也不过是粗布衣服每日拎着短棒到处闲逛,哪知道竟然还是个有钱人,好像比做大将军时候还有钱?话说她要知道蒙恬想掏100万就买20个随时会在空中熄火的旋翼机,蒙家嫂子会不会挠他?

“20万。”扶苏的声音没有任何感情。赵芃愿意投入的事情,自己这个做哥哥的没理由不参与。

“老夫也能拿出50万来。”徐仙人贱贱的笑,满脸菊花。

“徐仙人你挺有钱啊!”张诚一惊。徐仙人憨笑,心道“老夫的火柴厂效益很好呢,老夫可不止有50万,但是不能把棺材本都扔到这东西上,先拿50万蹭一下!”赵杏儿却笑而不语,她经管账目,最清楚徐先生的家底。

“你们欺我教书先生清寒!”公孙先生满脸通红,半晌咬了咬牙:“长城大学出20万,老夫自己再出5万钱!”又顿了顿:“张家妈妈,等下拿个食盒,给我装些韭菜盒子,我要带回去吃!还有,印制图谱老夫是要收费的!”

张家妈妈笑了笑,也不做声,只是对张诚比划了一只手掌。张诚暗暗记下,老娘也动心了,要拿50万钱来做胶皮鞋?

“东家娘子……”打着旁听主意的钟离眜也坐不住了,唤了一声。

“怎么?”赵杏儿回过头来笑着看他。

“那个,我能预支5万钱工钱吗?剩下时间我做工还债,管我一家老小吃喝就行。”

“没问题。”这种事情赵杏儿很爽快。有人愿意白白当牛马还不高兴?然后看了看张诚,伸出一根手指对着张诚示意了一下。

张诚点点头。

“那就这样,各位认股一共是230万钱。我夫妇再补上剩余的,凑够1千万钱,就发展这个橡胶项目。按照之前的说法,沈荃同学不需要投资,占有全部收益的1成利益。”

“怎么是230万钱?我算了半天还都是180万钱。”公孙尼子是个仔细的性格,算了每个人的报数,觉得和赵杏儿所报的数目不一致。

“家母刚才伸了一只手,也是要从私房里拿出50万钱来参与一下的。你吃了张家妈妈的韭菜盒子,总不会不让张家妈妈投一点钱吧?”张诚笑着说。

众人恍然,大家忽略了这个平时不参加学校和村里事务的张妈妈,其实本就是张家的主人,怎么样说也是一个真正的富婆婆。

富婆婆张家妈妈却已经起身,去准备食盒,要给公孙尼子打包韭菜盒子。

“校长,韭菜盒子也不能多吃,再吃的时候您多少用锅子热一下再吃,冷了不好吃,另外吃韭菜盒子要配热米汤,不要喝冷水,容易闹肚子的。”张诚笑着对公孙尼子嘱咐,老家伙拿出5万钱来,一脸肉疼,不会真的家里就揭不开锅了吧?不会吧?老先生校长的薪金并不少,还参加一些校办项目,也有分红,应该比孔子的一年6万斛小米的收入还要高一些的,读书人怎么可能那么清寒!

只有沈荃,像是做梦一样,看着谈笑间一株橡胶草就被炒成了一宗1000万钱的生意,自己也成了占有成分红,身家百万钱的女学生。前几天自己还连饭都吃不饱呢。

“三天时间,各位把钱送过来,我来准备契约,这个张村像胶厂就建起来了!”赵杏儿笑着说。投资产业这种事情,赵杏儿简直不要太熟悉,像胶厂并不是赵杏儿操作的最大的产业项目,油田、灯泡的项目都要比这个大得多。

“真的值得投入1000万钱在这个项目上吗?”送走客人们,赵杏儿一边收拾餐具,一边问。

“那你为什么要投那么多钱进来?”张诚问。

“我是想着,大不了开垦一万顷地,不种这个像胶草,也可以种粮食,倒是亏不上。”赵杏儿说。

“东家娘子好算计!”张诚哈哈大笑,片刻后说:“这东西值得的,和石油井相比还不好说,但是规模和煤油项目相比,最少不相伯仲吧。”橡胶产业是个万亿规模的领域,用量最大的是轮胎,张村已经掌握了汽车产业的方方面面技术,用于飞机的内燃机已经成熟,那么在地面上的汽车,倒也没什么难度。在另外一个世界,是先有汽车再有飞机,汽车发动机被搬到空中,在张村则反过来。这是因为张诚对飞行的速度远远比对汽车兴趣大,所以导致了技术路径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内燃机密封还是有一些问题,靠的是牛皮切割密封件,但是机油对牛皮多多少少会有腐蚀。如果有变性橡胶,就会大有改观。橡胶工业的基础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最好的来源是美洲的橡胶树,但是橡胶树远在大洋彼岸,以张村现在的条件,很难获得。天然橡胶树要十年左右才能割胶,栽培还需要热带气候,都是坑。之前以为可以找到杜仲树,用杜仲橡胶来替代,但是张村偏居一隅,去秦岭搜寻杜仲树这件事也有困难,大规模种植杜仲树也存在着周期过长的问题,没想到沈荃先找到了橡胶草。

橡胶草提炼像胶的方法成本并不低,但是有就比没有强,作为这个时代能看到的唯一选择,橡胶草的培育和提炼技术必须要发展起来。

中华的工业发展始终存在着被封锁和限制的巨大风险,所以本土的科技工作者早就寻找本土化的替代方案,一方面在云南海南开垦橡胶林,一方面积极寻找替代橡胶源,虽然这些替代方案最终都没有进行充分商业化,但是b方案的重要性一直被整个科技界重视。张诚并非是材料学方面的专家,对橡胶替代方案只知道大略,并不能指导如何去找到橡胶替代品,但是只要找到橡胶草,在这个时代发展出后续的加工和技术改进,是顺理成章的。

这就是张诚认为1000万钱的投资大有必要的原因。

其实1000万钱也不算什么大钱。按照后世历史的说法,一贯钱是一千钱,1000万钱也就是一万贯。所谓家财万贯,是富贵家庭的资产级别。王侯甚至可以有百万贯的水平,张诚两夫妇在过去十几年里聚拢的财产丰厚,万贯投资看起来夸张,但是也在其能力之内。